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卷)(校正版)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1767008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卷)(校正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卷)(校正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卷)(校正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卷)(校正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卷)(校正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卷)(校正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卷)(校正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 文 2018.5一、基础运用(共17分) 你所在的学校开展寒假游学活动。同学们在齐鲁大地游泉城,登泰山,访曲阜,探究文化底蕴,领略齐鲁魅力。请根据要求,完成1-5题。1趵突泉居泉城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下面这幅书法名帖是书法大家赵孟頫有感于趵突泉美景而作。请欣赏并完成(1)一(2)题。(4分)(1)这幅名帖的书体是 。有同学对其作了如下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用笔清晰流畅,点画圆润,外柔内刚。 B作品筋骨劲挺周正,情感奔放,喷薄而出。 C作品用墨浅深自如,浓淡皆宜,俊美典雅。 D作品布局匀称均衡,章法平和,温厚疏朗。(2)根

2、据下面的提示,请你推断上面书帖中“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性孤”句中“濯”字的意思。(1分)提示:濯,金文器,由(水)、(羽毛)、(隹,小鸟)组成。 2访问老舍故居时,同学们了解到,老舍先生曾把济南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为这座城市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温润灵秀的济南。同学们还了解到,老舍先生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普通民众身上,他创作的反映北平城人力车夫悲惨命运的小说 、表现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小说四世同堂,都是这类 题材的代表作品。(2分)3同学们登上泰山,饱览大好山川的同时,感受到泰山丰富的文化底蕴。请根据要求,完成(1)-(2)题。(4分) (1)有位同学

3、在网上查阅关于泰山文化的资料时,看到了下面一组连环画。他根据连环画内 容,想用下面成语(俗语)替换第6幅图中画横线的俗语,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有眼不识泰山 B掩耳盗铃 C管中窥豹 D自欺欺人 1-位书生偶然听说,得到螳螂捕蝉时用来遮身的那片树叶,就可以把自己隐蔽起来,别人看不见 2书生于是整天在树下观望,当发现一只螳螂正悄悄躲在叶子后伺机捕蝉时,他连忙去摘那片叶子。 3.不料那片叶子掉了下来,跟地上的落叶混在一起辨认不出来了。他便用衣服包了很多落叶带回家。4书生拿起一片又一片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一遍遍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妻子老老实实答道:“看得见。5后来,他的妻子被纠缠得厌烦

4、极了,随口哄骗了他一声:“看不见了。”书生听了大喜,拿起这片叶子,跑了出去。6书生奔到市场上,用叶子遮住脸意图偷盗,结果被扭送官府。县官听后不禁大笑,感叹道:“你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举行过皇帝封禅大典的名山,帝王将相、名人宗师对它仰慕备至,因而泰山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下列选项中的“泰山”不含喻意的一项是(2分)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人心齐,泰山移 C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D仰之如泰山北斗4曲阜之行中,当地某中学的学生陪同学们拜孔庙,谒尼山,访杏坛。回京后,同学们纷纷在微信中给曲阜的学生留言,不约而同地用到了论语中的语句

5、。下列留言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你们丰富的知识,独到的见解,让我佩服不已。“见贤思齐焉”,我将以你们为榜样,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B曲阜同学热情周到,彬彬有礼,侃侃而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你们真不愧是圣人故里的谦谦君子啊! C子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我们一定会信守承诺,经常与大家交流感兴趣的古都文化,共同品味京华魅力。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曲阜的朋友们,欢迎你们到北京相聚,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首都风采,再续友情。5回到学校,文学社制作了一期游学专刊。下面的文字是本期卷首语中的一段,请你将它补写完 整。(5分) 山东这片土地孕育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齐鲁文化,滋养了文人墨

6、客的豪迈情怀。这种情怀体现在编年体史书 中曹刿“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自信与担当;体现在杜甫远眺东岳时“ , ”的高远志向;体现在苏东坡“ ,鬓微霜,又何妨”的报国雄心:体现在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的磅礴之气千百年来,这份豪情激越昂扬,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奏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篇章的最强音。二、古诗文阅读(共11分)(一)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6-7题。(共4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6这首词起笔一问一答,饱含着词人的万千愁绪。请结合上阕内容,

7、展开联想,以词人的口吻, 描述你从画线句中读到的词人的心理活动。(3分) 答: 7词的下阙借写孙权,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叫作“用典”。你读过的其他古诗词中“用典”的语句还有“ ”。(写出一句即可,课外诗句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1分)(二)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8 -10题。(7分)【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

8、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 易日:“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县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逮臣有不测之功,则主加之以重赏,如主有超异之恩,则臣必死以复之。孔子日:北方有兽,其名日蟨,前足鼠,后足兔,是兽也,甚矣其爱蛩蛩巨虚也,食得甘草,必啮以遗蛩蛩巨虚,蛩蛩巨虚见人将来,必负蜃以走。蟨非性之爱蛩蛩巨虚也,为其假足之故也,二兽者亦非性之爱蜃也,为其得甘草而遗之故也。夫禽兽昆虫犹知比假

9、而相有报也,况于士君子之欲与名利于天下者乎!夫臣不复君之恩而苟营其私门,祸之源也;君不能报臣之功而惮刑赏者,亦乱之基也。夫祸乱之原基,由不报恩生矣。 (选自刘向说苑卷六复恩,有删改)注:易指古代典籍易经。德报答、感激。县禄给予俸禄。县,读音xu6n,“悬”的古字。逮到了。蛩蛩巨虚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蛩蛩与巨虚是形影不离的二兽。 啮咬。比假互相亲近、帮助。营谋求。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皆以美于徐公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恐托付不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D必啮以遗蛩蛩巨虚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0、)(1)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翻译: (2)必负蜃以走翻译: 10.【乙】文以蛩蛩巨虚与蜃的故事为喻,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做人之道,而【甲】文中的诸葛亮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此道。请说说这个“道”是什么,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给你的启示。(3分) 答: 三、名著阅读(共5分)11.有人说:“人到绝境是重生。”强者总能在绝境中创造机会,走出困境。请结合你读过的文学名著中的相关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20字以内)(5分)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14题。(共8分) 【材料一】 2018年2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

11、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由此,西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西安,成为第九个获得此地位的城市。此前确立的北京、上海、广州等8座国家中心城市也都是特大型或大型都市。 “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于2005年正式提出,它主要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而设立的,并非行政级别概念。中心城市代表国家形象,是国家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中心,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方面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 不同的国家中心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定位。广州是最早被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作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门户之一,它致力于大型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并联袂深圳、香港、澳门推进珠三角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新晋国家中心城市西安是著名古都,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引领区,它定位于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丝路文化高地,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中心城市首先应该是区域经济的中心,GDP至少应达到3000亿,如西安2017年GDP就达到了7469.58亿元。但GDP并非是唯一指标,还要考虑到东、中、西部各区域的发展不均衡,因此需要更多的“中心”来带动各区域的发展,协调东西部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文化力量也是考量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因素。如我国的中心城市上海,它不仅是国家经济中心,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此外,国家中心城市还应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起到连接国内外的重要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