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32章疱疹病毒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21307977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4.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第32章疱疹病毒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2011年第32章疱疹病毒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2011年第32章疱疹病毒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2011年第32章疱疹病毒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2011年第32章疱疹病毒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第32章疱疹病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第32章疱疹病毒(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2章疱疹病毒 Herpesviruses 疱疹病毒 Herpesvirus 是一类中等大小 结构相似 有包膜的DNA病毒 与人类有关的疱疹病毒称为人类疱疹病毒 Humanherpesvirus HHV 仅次于流感病毒的引起人类病毒性疾病的病原体 分类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分为 疱疹病毒 宿主范围广 复制周期短 引起细胞病变迅速 可在感觉神经节内建立潜伏感染 如HSV VZV 疱疹病毒 宿主范围较窄 增殖周期较长 引起感染细胞形成巨细胞 可在淋巴 网状内皮细胞 分泌腺细胞等细胞中建立潜伏感染 如CMV HHV 6 HHV 7 疱疹病毒 病毒宿主范围最窄 靶细胞主要是B细胞 病毒可在细胞内长期潜伏

2、如EBV HHV 8 疱疹病毒分类与潜伏细胞 人类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型别名称所致疾病HHV 1单纯疱疹病毒I型龈口炎 唇疱疹 角 结膜炎 脑炎 甲沟炎HHV 2单纯疱疹病毒II型生殖器疱疹 新生儿疱疹 宫颈癌 HHV 3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水痘 带状疱疹 肺炎 脑炎HHV 4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Burkitt淋巴瘤 鼻咽癌 HHV 5巨细胞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巨细胞包涵体病 肝炎间质性肺炎 视网膜炎 婴儿畸形HHV 6婴幼儿急疹 间质性肺炎 骨髓抑制HHV 7不明确HHV 8Kaposi肉瘤 形态结构 球形 120 300nm 20面体对称 有双层脂类糖蛋白包膜 包膜上有小刺突

3、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2 病毒DNA和基因结构线性dsDNA 长125 229kb 含71 208个基因 编码67 197种蛋白 根据病毒DNA重复序列的存在及其位置 基因组可分为A B C D E F等6组 B和F组与人类疾病无关 3 除EBV HHV 6外均能在人二倍体细胞核内复制 产生明显的CPE 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 病毒可通过细胞间桥直接扩散 感染细胞与邻近未感染的细胞融合 形成多核巨细胞 4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可主要表现为 显性感染 病毒增殖 细胞破坏 出现临床症状 潜伏感染 病毒不增殖 也不破坏细胞 病毒与宿主细胞处于暂时平衡状态 整合感染 病毒基因组的一部分可整合于宿主细胞的DNA中

4、 导致细胞转化 先天性感染 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 造成胎儿畸形 第一节单纯疱疹病毒 herpessimplexvirus HSV HSV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科病毒的形态特征 一 生物学性状 HSV的胞膜糖蛋白有11种 分别是分别是gB gC gD gE gG gH gI gJ gL gN和gM 其中 gpG 型特异性抗原 分gpG 1和gpG 2 代表HSV 1和HSV 2两个血清型 gpD 引发中和抗体的能力最强 是研制亚单位疫苗的最佳选择 gB和gD 与特异性细胞受体相互作用的病毒配体分子 与病毒的吸附有关 gE是Fc受体 能与IgG的Fc段结合 gH和gL形成复合物 与病毒入侵细胞有关 HS

5、V I 引起腰以上皮肤 粘膜 器官感染HSV II 主要引起生殖器及腰以下的皮肤疱疹病毒宿主范围广 体外培养可见细胞肿胀 变圆 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人群感染率高 广泛存在潜伏感染传染源病人和健康带毒者传播途径直接密切接触 性接触 飞沫HSV 1 口腔或污染的手及飞沫感染HSV 2 性接触传播 凡与患有阴茎疱疹的男性发生一次性接触的女性 约有80 可受感染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HSV 1 直接密切接触 婴幼儿等易感者 龈口炎 疱疹性角膜结膜炎 皮肤疱疹性湿疹 疱疹性甲沟炎或疱疹性脑炎等 HSV 2 性接触 原发性生殖器疱疹 一 感染类型 1 原发感染 初次显性感染很少见 绝大多数无症状 2 潜伏与

6、再发感染 1 潜伏场所 HSV 1 三叉神经节和颈上神经节HSV 2 骶神经节 2 再发感染 病毒受激发而由潜伏转为增殖感染 而引起复发性局部疱疹 HSV I 腰以上皮肤黏膜疱疹HSV II 腰以下及外生殖器皮肤黏膜疱疹 HSV I与HSV II可能与唇癌和宫颈癌有关 3 先天性及初生儿感染 流产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 新生儿疱疹 胎盘 产道 母体 唇疱疹 齿龈炎 脓性指头炎 与HSV 1感染有关的主要疾病 与HSV 2感染有关的主要疾病 垂直传播或分娩时感染 与HSV 2感染有关的主要疾病 HSV 2与子宫颈癌的关系根据 患过生殖器疱疹的妇女 宫颈癌的发病率高 宫颈癌患者抗HSV 2抗体阳性率高

7、 效价也高 用免疫荧光检查子宫颈癌脱落细胞涂片可在细胞中查到HSV 2抗原 HSV 2作用于地鼠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可引起细胞转化 将转化细胞注射地鼠可诱生肿瘤 宫颈疱疹与宫颈癌好发部位相似 都在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处 分子杂交试验证明宫颈癌细胞中有HSV 2的基因片断并有特异性mRNA存在 三 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取病人唾液 宫颈 阴道分泌液等接种易感细胞中培养1 2天细胞肿胀 变圆 相互融合等病变 可作初步诊断抗原检测用IFA ELISA等方法直接检测细胞内或分泌液中抗原 快速诊断HSV感染抗体检测补体结合试验 ELISA抗体 可用于原发感染诊断复发感染时很难观察到抗体效价上升检测脊髓液抗

8、体 对神经系统HSV感染有重要意义 四 防治原则 预防避免与患者接触 防止医院内感染剖腹产预防新生儿感染HSV有致癌可能性 减毒活疫苗和死疫苗不宜用于人体包膜蛋白 提纯的gG gD 亚单位疫苗基因重组疫苗 多肽疫苗 治疗 用5 碘脱氧尿嘧啶核苷 疱疹净 阿糖胞苷 Ara A 等治疗疱疹性角结膜炎有较好疗效 此外 近年发现无环鸟苷及其衍生物脱氧鸟苷 VACV 可选择地抑制HSV的复制 能缩短病程 减轻病状 且毒性较低 临床已用于治疗口唇疱疹 疱疹性脑炎 生殖器疱疹等 但不能防止潜伏感染再发 单独使用IFN对树枝状疱疹性角膜炎也有治疗效果 如与上述药物合用则效果更为显著 阿昔洛韦 第二节水痘 带状

9、疱疹病毒 varicella zostervirusVZV 与HSV相似 潜伏神经细胞 引起复发感染 细胞免疫限制和防止重症水痘 皮肤损伤以水疱为特征 编码胸苷激酶 对抗病毒药物敏感 受感染的细胞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 与HSV不同 呼吸道感染 通过病毒血症播散至皮肤 一 生物学性状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 传播途径 呼吸道 二 感染类型 1 原发感染 多见儿童 VZV 儿童 全身皮肤出现斑丘疹 水疱疹 脓疱疹 向心性分布 VZV 成人 病毒性肺炎VZV 孕妇 胎儿畸形 流产 死产 2 隐伏与再发感染 1 潜伏场所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 2 再发感染形成沿感觉神经支配的皮肤分

10、布 串联成带状的带状疱疹 剧痛 病毒 经呼吸道 结膜 皮肤等处侵入人体 局部淋巴结增殖 进入血液散布到各个内脏继续大量增殖 2 3周潜伏期 皮肤广泛发生丘疹 水疱疹和脓疱疹 VZV的原发感染致病过程 1 10岁的儿童 潜伏期2 3周 起病较急 可有发热 头痛 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 24小时内出现皮疹 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 周围明显红晕 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 约经2 3天水疱干涸结痂 痂脱而愈 不留疤痕 水疤期痛痒明显 若因摧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 皮损呈向心性分布 先自前颜部始 后见于躯干 四肢 粘膜亦常受侵 见于口腔 咽部 眼结膜 外阴 肛门等处 皮损常分批发生 因而丘疹 水疱

11、和结痂往往同时存在 病程经过2 3周 若患儿抵抗力低下时 皮损可进行性全身性播散 形成播散性水痘 水痘 水痘 ChickenPox 儿童时期患过水痘愈合 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感染神经节中 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条件刺激 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 该神经所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 在皮肤上沿着感觉神经的通路发生串联的水疱疹 形似带状 VZV复发感染的致病过程 带状疱疹 Shingles 诊断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阿糖腺苷和阿昔洛韦 IFN 限制疾病 缓解局部症状预防 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减毒活疫苗 接触水痘后3日内接种仍然有效 但是疫苗保护不是终身的 在第一次接种疫苗后五年后有必要再次接种疫苗

12、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 天胡荽 鱼腥草 新鲜品 250克 加水适量 煎煮15 20分钟后 滤出药汁温服 每日1剂 分3次服用 2 3剂见效 最多连续服5 7剂可收到理想疗效 无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空心莲子草 空心苋 革命草 水花生 过塘蛇 空心蕹藤菜 水蕹菜 螃蜞菊 假蕹菜 第三节EB病毒 Epstein Barvirus EBV 一 形态结构 类似HSV 一 生物学性状 二 抗原 1 增殖性感染表达的抗原 EBV早期抗原 earlyantigen EA 具有DNA聚合酶活性出现表示EBV增殖活跃 是细胞进入溶解周期有信号EA抗体 出现于感染的早期 衣壳抗原 viralcapsidantige

13、n VCA 结构蛋白 存在细胞质和细胞核VCA IgM出现早 消失快VCA IgG出现晚 持续几年 EBV膜抗原 membraneantigen MA 在细胞表面 属包膜糖蛋白MA IgM 早期诊断MA IgG 可持续存在 潜伏感染EBV感染B细胞或上皮细胞潜伏感染感染细胞含有少量EBV基因组带有EBV基因组的B细胞 可获得在细胞培养中维持长期生长和增殖的能力 称 转化 或 永生化 2 EBV潜伏期抗原 核抗原 EBnuclearantigen EBNA B细胞核内 为DNA结合蛋白 EBNA 1具有抑制细胞处理和提呈功能 允许感染细胞逃避CTL杀伤 以维持EBV基因组在感染细胞中 EBNA

14、2与细胞永生化有关 EBNA抗体 感染晚期 潜伏膜蛋白 latentmembraneprotein LMP 在B细胞表面LMP 1类似活化的生长因子 是一种致癌蛋白 能与细胞的抑癌蛋白即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相互作用 改变细胞功能 抑制细胞凋亡 引起B细胞的转化 LMP 2具有阻止潜伏病毒激活的功能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1 传染源 健康带毒者 隐性感染者和病人2 传播途径 唾液传播 输血传染3 致病机制 EBV 口咽部上皮细胞增殖 感染局部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中复制 唾液 EBV释放经唾液传播 血液中EBV感染的B细胞 多克隆被激活 活化T细胞 免疫球蛋白异嗜性抗体 非典型淋巴细胞 细胞毒作用

15、 Burkitt淋巴瘤96 100 与EBV相关瘤细胞含EBV DNA和EBNA 二 所致和相关疾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临床表现 青春期初次感染较大剂量EBV者发病 发热 咽炎 颈淋巴结肿大 脾肿大 肝功能紊乱以及非典型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鼻咽癌 所有病例的癌组织中 含有EBNA和LMP 用PCR均能查到EBV基因组 病人血清中有高效价抗VCA EAIgG及IgM 鼻咽癌治疗后好转 抗体滴度下降 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瘤细胞100 与EBV有关含有EBNA和LMP 1 异嗜性抗体的检测 辅助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gM型抗体 非特异凝集牛 绵羊RBC 但不凝集豚鼠肾

16、细胞抗体效价 1 224有诊断意义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牛红细胞 豚鼠肾细胞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血清病病人 正常人 2 EBV特异性抗体检测VCA IgM 表明EBV原发性感染抗EA D 提示有发生鼻咽癌的可能抗EA R 可能为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VCA IgG 出现在疾病的早期EBNA IgG 出现在疾病的晚期 最近感染 VCA抗体 EBNA抗体 VCA IgG EBNA IgG 以往感染 3 EBVDNA检测 原位核酸杂交技术 PCR法4 病毒的分离培养 人B细胞 脐血淋巴细胞 四 防治原则 测定EBV抗体可以早期诊断鼻咽癌预防EBV感染的疫苗正在研制中 目前普遍应用的是以免疫酶法检测EB病毒的IgA VCA和IgA EA抗体滴度 前者敏感度较高 准确性较低 而后者恰与之相反 故对疑及鼻咽癌者宜同时进行两种抗体的检测 这对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对IgA VCA滴度 1 40和 或IgA EA滴度 1 5的病例 即使鼻咽部未见异常 亦应在鼻咽癌好发部位取脱落细胞或活体组织检查 Humancytomegalovirus HCMV 第四节人巨细胞病毒 形态结构 与HSV极相似宿主范围 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