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21160488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九江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九江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九江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 古诗文积累。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报君黄金台上意, _ 。 (2) _ ,归雁入胡天。 (3)四面歌残终破楚, _ 。 (4) _ ,芳草萋萋鹦鹉洲。 (5)富贵不能淫, _ , _ ,此之谓大丈夫。 (6)醉翁亭记中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_ , 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2. 下列字形和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惬意(xi) 栖(q)息 九 曲连环(q) 销声匿迹B. 哺育(b) 惯(gun)通 硕果累累(li) 藏污纳垢C. 默契(q) 迷惘(

2、wng) 豁(hu)然开朗 我行我素D. 荫庇(p) 绯(fi)红 芒(mng)刺在背 通霄达旦3.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 精 雕 细 琢,令人赞叹不止B. 简爱是一篇 炙 手 可 热的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C. 学习语文一定要学会在文章中 断 章 取 义,咬文嚼字,品词析句D.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 群 蚁 排 衙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两位军事天才团结协作、联手指挥了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赤壁之战B. 学习数学要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C. 俄罗斯举行规模空前的

3、阅兵式,目的是号召人们反对战争、珍爱和平D. 在暮霭中矗立,向南凝视,故乡在绚烂的彩霞中,化为我生命的宫殿5.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在内有自我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和相处,能在这两者间平衡,真是大智慧。 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 我们永远都会在两种性格之间矛盾。 我们性格里都有林黛玉和薛宝钗, 薛宝钗因懂得圆融跟现世妥协而活下来。A. B. C. D. 6. 下面改句与画线句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A. 到一周岁生日,还打造了一个分量不小的长命锁,金光闪闪的, 差一点把何满子勒断了气改句:何满子差一点被勒断了气B. 八百多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

4、安装上去的, 至今还不完全知道改句:至今还完全不知道C. 我插的秧苗歪歪斜斜,像一个个醉汉, 哪比得上伯父插的秧苗呢?改句:肯定比不上伯父插的秧苗D. 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 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改句:那么唱什么都是可以的7.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解】:郊扉:郊居。指长安的郊外。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B. “落叶他乡树”,诗人在他乡看到落

5、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C. 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但与野僧为邻,不感到孤单难过D. 末联抒发诗人的感慨,率直道出了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8.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B.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静”烘托“动”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C.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

6、孤独的况味“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D.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三、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9. 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涵,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意义,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以“传统节日知多少”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以下资料,请你结合资料写一段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的说明性文字。 要求: (1)条理清楚并运用两种说明方法,并在文段结尾括号中标示出来。 (2)字数200字以内。 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

7、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6种。 在我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上,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要举行与农业祭祀、祖先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这些仪式有着上千年的辉煌和浪漫。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商於子驾豕(宋濂)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

8、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 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 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 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注释】商於(w)子:作者虚构的人物。犊:小牛。豕(sh):同“猪”。轭():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尤:责备。淖(no):烂泥。服田:

9、驾牲口耕田。牧:统治、管理。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1)对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_ A今子/以之代耕B今子以之/代耕C今/子以之代耕 D今子以/之代耕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过 _ 犹 _ 顾 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4)作者借古喻今,说说作者把什么来比作是“驾豕耕田”? (5)结合文章,你认为商於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1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幸福的粽子 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她会织花样繁多的毛衣,会给我们做漂亮的鞋子,会把简单的饭菜做得花样迭出。却

10、有一样一直学不会,那就是包粽子。 在乡下,包粽子绝对是女人必备的一门手艺,每年总少不了要展示几回。乡下的民俗里,不单在端午节要吃粽子,平常人家砌新房或婚嫁喜事,也要包了粽子来庆贺。所以,会不会包粽子,对寻常过日子的女人来说,很重要。 但是母亲,就是不会。 父亲会。乌绿乌绿的箬叶。在父亲手里,很听话地舒展、翻转,尔后,一只粽子就做好了。每每这时,母亲的脸,会笑成一朵花。她会搬了小板凳,坐在一边,很笨拙地坐在父亲后面学,却怎么也包不成功。最后是父亲失去了耐心,说,太笨。母亲也不争辩,只是笑,笑得很幸福、很甜蜜。 很快,一只一只的粽子,就立在小方桌上了,小斗笠似的,煞是好看。父亲骄傲得像个功臣,把母

11、亲支使得团团转。“去,给我泡杯茶来,要放多多的茶叶。”母亲便颠颠地跑去泡了茶来。“去,把我的水烟台拿过来,我要抽泡烟。”母亲便把水烟台给端过来。“去,烧水煮粽子。”母亲便坐到灶膛门口,把火拨得旺旺的-红红的火苗,映照着母亲红红的脸庞。这时的母亲出奇地温柔,她甚至会欢快地小声哼着歌。 这样,一年一年地过下来,便成了习惯了,在我家里,包粽子理所当然是父亲的活,母亲只管打下手。 等到我成家有了孩子,母亲过来帮我带孩子。一日,孩子在外面看到有人在吃粽子,很新奇,也要。母亲立马就从市场上买了箬叶回来,也不过一眨眼的工夫啊,一只只漂亮的粽子,就呈现在我的眼前了。我惊讶地问母亲,什么时候学会的?母亲神秘地笑

12、,再追问,她方才不紧不慢地回答,本来就会啊。 想想也是,那么灵巧的母亲,怎么就学不会包粽子呢!母亲原是故意不会的啊。 母亲笑着要求我,不要告诉你爸。 我点头。 改天遇到父亲,与父亲东拉西扯,话题不知怎的扯到粽子上来。父亲突然笑着说,其实,你妈是会包粽子的,她做姑娘时,可是出了名的巧手呢。 原来,父亲早就知道,却故意装作不知道的呀。 父亲笑着要求我,不要告诉你妈。 我答应:好。眼睛,却忍不住湿润了。原来世间还有这样一种爱,它平淡,水波不兴,包在家常的粽子里,却是最为厚实的幸福。在母亲,是被疼爱着的快乐。在父亲,是付出的快乐。 我没有捅破他们的秘密,就让他们彼此瞒下去吧,瞒到地老天荒。 (1)第段

13、中说“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却有一样一直学不会,那就是包粽子”。这两句话前后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2)文中多处写到母亲的“笑”,请你选择其中一处,说说母亲的“笑”传达出她怎样的情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富有表现力,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的分析。 乌绿乌绿的箬叶。在父亲手里, 很 听 话 地 舒 展、 翻 转,尔后,一只粽子就做好了。 母亲便坐到灶膛门口,把火拨得旺旺的- 红 红 的 火 苗, 映 照 着 母 亲 红 红 的 脸 庞。 (4)文中说:“原来世间还有这样一种爱,它平淡,水波不兴,包在家常的粽子里,却是最为厚实的幸福。”对于这句话,你是

14、怎样理解的? (5)为什么“我没有捅破他们的秘密,就让他们彼此瞒下去吧,瞒到地老天荒”?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1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知趣,形容人对世事要有自知之明,识时务,知进退。西游记第九十三回说:“你这黑子不知趣。”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说:“凤姐打量了一回,见他生得干净俏丽,说话知趣。”旧时,主客会面,只要主人一端茶碗,客人就会主动告辞;现在,主人一看表,客人就该走了,这就叫知趣。反之,如果继续留下来喋喋不休,那就是不知趣、讨人嫌,会遭人白眼。 勾践复国成功,范蠡看得出他可“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于是,知趣地挂冠而去,后来成为著名大款陶朱公;文种却不知趣,还梦想着共享荣华富贵,不料却被勾践赐死,成了兔死狗烹一例。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就琢磨着怎么收拾帮他上台的那些老哥们,好在那些鲁莽武夫还都知趣,酒席桌上听了新皇帝一番“肺腑之言”,便纷纷辞官告老还乡,上演了“杯酒释兵权”一幕闹剧。 可见,知趣是修养,是礼貌,也是保护自己,避免尴尬,保持尊严,不受羞辱的人生技巧与常识。古人曰“识时务者为俊杰”,知趣的人,就是“有眼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