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白杨冀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1155524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白杨冀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白杨冀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白杨冀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白杨冀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白杨冀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 白 杨【教学目标】1、会写田字格里的两个生字,领悟“茫茫、戈壁、浑黄一体、清晰、高大挺秀、分辩、沉思、新疆”等词语。2、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思考和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教学重难点: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教学时间】 2课时。来源:Z.xx.k.Com教学过程来源:学科网ZXXK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

2、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他们,可是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二、教师介绍有关西部的资料。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交流对新词的理解。2、默读课文,读前出示思考题:“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四、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的语句,比如”高大挺秀”、“卫士”,以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人们描写树木一般都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直等词语,本文作者却用“高大挺秀”,表达的

3、感情很不一般。“秀”有清秀、秀丽、秀气、高雅等意思,通过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著名作家袁鹰写的白杨一文,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细读课文,品味文字,体会含义。出示中心问题:文中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白杨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文中有关的字、词、句说一说,并试着读一读。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提问:这些话写出白杨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重点理解划线的词 ,

4、体会出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 2、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他的嘴角有浮起一丝微笑,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提问: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为什么突然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父亲看到了什么?想些什么?“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几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使学生体会出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

5、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3、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提问:“卫士”是什么意思,“卫士”一词写出白杨什么特点?体会白杨的高大坚强、正直无私,哪里需要就在那里安家的品质。) 四、理清线索,总结升华。来源:学,科,网Z,X,X,K白杨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先写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借以表达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志向。同时也表达了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他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一样,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成为建设边疆的生力军。五、延伸探讨、孩子到新疆后干了些什么

6、?、以后新疆会变成什么样子?书:借物喻人高大挺秀扎根边疆白杨适应性强爸爸生命力强建设边疆小白杨茁壮成长孩子教学反思: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 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以三个问句为突破口,串联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同时,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内涵,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了三个“不知道”。既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