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杰_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项规划技术大纲(成都培训班)_20040727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133807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7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侯杰_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项规划技术大纲(成都培训班)_20040727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侯杰_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项规划技术大纲(成都培训班)_20040727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侯杰_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项规划技术大纲(成都培训班)_20040727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侯杰_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项规划技术大纲(成都培训班)_20040727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侯杰_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项规划技术大纲(成都培训班)_20040727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侯杰_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项规划技术大纲(成都培训班)_2004072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侯杰_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项规划技术大纲(成都培训班)_20040727(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 专项规划编制 技 术 大 纲 2004 07 27 成都 主要内容 一 背景与必要性 二 目的任务 三 总体要求 四 编制依据和原则 五 规划范围 六 规划水平年 七 工作内容 八 组织形式 九 成果及进度安排 一 背景与必要性 1 地下水作用重大 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及许多城市的重 要供水水源 是维系生态环境的要素之一 在经济社会 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问题严重 由于地下水开采规模不断扩大 2000年达 1069亿立方米 超采严重 截止到2000年底 全国地下 水超采区面积已扩展到18万多平方公里 超采量达100亿 立方米以上 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甚至危害惨重 资源短

2、缺 污染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地下水资源更加短缺 现实需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在正确认识中 国地下水资源状况的基础上 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 地下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一 背景与必要性 2 地下水管理在加强 水利部从超采区治理出发 先后印 发了 关于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 和 关于做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的通知 编发了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等 灾害还未遏制 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了地下水的管 理工作 并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 但地下水超采及其引 发的一系列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尚未得到遏制 规划十分必要而紧迫 为全面实现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 保护地下水资源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有限的

3、水 资源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做好地下水资源的开 发利用和保护专项规划是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 目的任务 通过规划 在调查清楚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情况的基础上 提出保护未超采区地下水 治理 地下水超采 防治地下水污染 保护地下水水质 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为水 资源综合规划第二阶段的编制工作提供支撑 为 加强地下水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三 总体要求 1 充分利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的有关地下水的 调查评价成果 同时参考由水资源司组织于2000 年完成的全国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成果 要求各流域机构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对水资 源综合规划中相关区域的地下水成果进行综合提 炼 分析研究

4、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专 项规划提供支撑 三 总体要求 2 针对该项规划的要求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 环境需要做必要的补充工作 为了全面规划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次将 矿泉水和地热水的内容也纳入规划中 可在参考 有关勘查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完成 确定各规划水平年要达到的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 护的目标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四 编制依据与原则 编制依据 编制依据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 国水污染防治法 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关于 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 国务院 办公厅 国办发 2004 36号 部门规章 关于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 通知

5、水资源 2003 118号 关于做好地下水超采 区划定工作的通知 办资源 2003 150号 行业标准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SL 286 2003 规划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任务书 技术大纲 和技术细则等技术文件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 以及配置阶段相关成果 四 编制依据与原则 原则 1 原则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 淡水资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的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 需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 地下水补排平衡的原则 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中要遵循总 补给量与总排泄量平衡的原则 多年平均地下水开采量 不得超过多年平均可开采量 防止地下水超采 提高水资源利用

6、效率和效益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的原则 要节约用水 提高用水效率 减少对水资源的 需求量 减少污水排放量 由于环境地质灾害不可恢复 以及地下水污染难治理的特点 所以 应以保护为主 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 编制依据与原则 原则 2 原则 续 统一规划与调配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原则 密切结合地表 水规划 做到统一调配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优质优用的原则 地下淡水水质相对优良 因此做到合 理开发 优质优用 因地因时制宜 逐步推进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 因地因 时科学合理地确定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目标 逐步 推进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的工作 全面规划 突出重点的原则 地下水开

7、发利用存在的突 出问题是超采 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 以地下水的超采 治理为突破口 做好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五 规划范围 全国范围内除港澳台外 平原区 一般平原区 内陆盆地平原区和 山间平原区 山丘区 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和有开 发利用前景的山丘区 重点突出对地下水超采区的控制 六 规划水平年 基准年2000年 近期水平年2010年 中期水平年2020年 远期水平年2030年 七 工作内容 1 1 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 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中浅层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和资 料为基础 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地下水总补给量 资源 量 可开采量 水质现状 污染状况等成果 圈定出天 然因素造成的劣质水分布区

8、和人为污染区 根据地下水 污染状况和污染源调查成果进行地下水污染成因分析 深层承压水资源状况将根据深层承压水专题研究成果 结合各省市区的工作情况 对重点区的状况进行整理分 析 补充1980 1990和2000年底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资料 有条件的地区可补充岩溶大泉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 分 析其动态变化特征 七 工作内容 2 新增附表 附表2 6 0 1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选用地下水水位监 测井1980 1990和2000年底水位监测资料 附表2 6 0 2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选用表征地下水超 采区的水位监测井1980 2000年监测资料 附表2 8 3 1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不同质量的地下水

9、 可开采量 具体做法同不同质量的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方法 新增附图 附图2 6 1 1 浅层地下水水位标高等值线图 1980 1990 和2000年底 附图2 6 1 2 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等值线图 1980 1990 和2000年底 七 工作内容 3 2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分析成果整理 以水资源三级区或地级行政区为单元 统计本次 评价成果中的点源和非点源污染负荷量 污染源调 查资料 编制点源和非点源污染负荷图 新增附表 附表3 8 0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2000年点源 和非点源污染负荷统计 新增附图 附图3 8 0 2000年点源和非点源污染负荷分布图 七 工作内容 4 3 地下水开发利用情

10、况调查评价 以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成果和地下 水可开采量估算成果为基础 系统整理分析地下 水开发利用状况 依据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地下水水位动态 变化 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成果资料核 定2000年地下水超采区 未超采区的划定与分级 补充调查评价2003年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 对 2000年的超采区划进行复核调整 获得2003年地 下水超采区划成果 七 工作内容 5 划定超采区 根据各水资源三级区内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和开发 利用调查评价成果 选取1990 2000年为年均值 计算时段 按照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SL286 2003 划定超采区 超采区的划定由各省市区负责 流域机

11、构核定 对于跨省级行政区的超采区 应由流域机构会同 各省市区来划定超采区 深层承压水的超采区利用地下水水头降落漏斗来 圈定 七 工作内容 6 划定超采区 依据 地下水开采量超过可开采量 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了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 恶化现象 超采区区域边界 以下两种边界线所围面积较大者 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区域的外包线 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 境恶化现象地域的外包线 其中 需要保护的名泉 发生了泉水流量衰减现象 边界线为该泉水相应的 泉域 七 工作内容 7 超采区分类 按开发利用目标含水层组的地下水类型分为 裂隙 水超采区 岩溶水超采区和孔隙水超采区 根据一

12、般基岩 碳酸盐岩的埋藏特征 可将裂隙水 超采区和岩溶水超采区分别划分为裸露型和隐伏型 具体的命名和编码按照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SL286 2003 的规定执行 七 工作内容 8 超采区分级 1 超采区分级 按超采范围分四级 特大型超采区 F 5000km2 大型超采区 1000 km2 F 5000 km2 中型超采区 100km2 F 1000 km2 小型超采区 F 100 km2 七 工作内容 9 按超采程度分级 根据 地下水超采区在开发利用时期的年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速率 年均地下水超采系数 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程度 将超采区划分为 严重超采区 u浅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 u深

13、层承压水严重超采区 一般超采区 注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出只考虑由于地下水开采引起的 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七 工作内容 10 浅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浅层地下水超采 区 年均地下水超采系数大于0 3 年均地下水超采系数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时期 内年均地下水开采量与年均地下水可开采量的差值再与年均地下水可开采量的比值 孔隙水年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速率大于1 0m 裂隙水或 岩溶水年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速率大于1 5m 需要保护的名泉年均泉水流量衰减率大于0 1 发生了地面塌陷 且100km2面积上的年均地面塌陷点多于2 个 或坍塌岩土的体积大于2m3的地面塌陷点年均多于

14、1个 发生了地裂缝 且100km2面积上年均地裂缝多于2条 或同 时达到长度大于10m 地表面撕裂宽度大于5cm 深度大于 0 5m的地裂缝年均多于1条 发生了地下水水质污染 且污染后的地下水水质劣于污染 前1个类级以上 或污染后的地下水已不能满足生活饮用水 的水质要求 因地下水开发利用引发了海 咸 水入侵现象 因地下水开发利用引发了土地沙化现象 七 工作内容 11 深层承压水严重超采区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深层承 压水超采区 年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速率大于2m 年均地面沉降速率大于10mm 发生了地下水水质污染 且污染后的地下水水质劣 于污染前1个类级以上 或污染后的地下水已不能 满足生活饮用

15、水的水质要求 一般超采区 不符合严重超采区条件的其它地下水 超采区 七 工作内容 12 未超采区 以水资源三级区和地级行政区为单元 在上述超采 区划定的基础上 利用地下水可开采量和地下水实 际开采量调查评价成果 对未超采区进一步划分为 补排平衡区 实际开采系数 为0 75 1 0 有开采潜力区 实际开采系数小于0 75 注 实际开采系数为某地域内多年平均实际开采量与该地域内 的多年平均可开采量的比值 七 工作内容 13 计算地下水超采量 利用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调查成果和地下水可开采量 计算成果 计算超采区内1990 2000年多年平均超 采量 2000年和2003年超采量 附表3 11 1 1

16、结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超采区的统计资料 核 算至2003年地下水超采区的累积超采量 根据有关部门勘查和普查等成果 综合分析和填报 矿泉水和地热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等成果 附 表3 11 1 3 附表3 11 1 4 附图3 13 2 七 工作内容 14 新增附表 附表3 11 1 1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地下水超采量统计表 附表3 11 1 2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1990 2000年多年平 均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附表3 11 1 3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2000年矿泉水开发利 用现状 附表3 11 1 4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2000年地热水开发利 用现状 新增附图 附图3 13 0 地下水实际开采系数分区图 附图3 13 1 平原区地下水超采区分布图 附图3 13 2 2000年矿泉水和地热水开发利用分布图 七 工作内容 15 4 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或生 态环境问题 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中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 查成果 对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造成的环境地质 灾害或生态环境问题 以水资源三级区为单元 进 行系统整理 统计分析每个单元内地面沉降区 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