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5单元18将相和第1课时人教新课标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1130720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5单元18将相和第1课时人教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5单元18将相和第1课时人教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5单元18将相和第1课时人教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5单元18将相和第1课时人教新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5单元18将相和第1课时人教新课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5单元18将相和第1课时人教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5单元18将相和第1课时人教新课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将 相 和来源:Z.xx.k.Com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了解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1.掌握本课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璧、完璧归赵”等词语。2.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3.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4. 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

2、理。【重点】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难点】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来源:学*科*网Z*X*X*K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发生、发展、结局,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在教学上,把三个故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吗?再让学生仔细研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找出相关的语句反驳廉颇的话。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劝劝廉颇。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

3、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下去自读自悟。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征和弄清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这两个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要强调的一点是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感知课文。在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从而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教学时,注意指导学生多读、多说,通过不同层次的读,由粗到精,把握故事的要点,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教师准备】重点词句PPT课件,搜集有关资料。【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读通课文;搜集历史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2课时第课时1.识记本课生字。2.初读课文,了解“

4、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难点】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方法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师: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生:我们想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师:请你们认真看课题,知道谁是“将”,谁是“相”,“和”是什么意思。生:和平。生:和好。师:同学们通读课文后,就知道应该是“和平”还是“和好”?(生认真读课文)师:谁能告诉我答案?生:“将”是指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和”是“和好如初”

5、的意思。设计意图 教师在让同学们理解课题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他们在充分读好书的基础上自己生成答案。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来读书,是有目的性的读书。方法二交流资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将相和。大家对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课上有突出的表现。先请大家把收集到的有关本课的资料交流一下。生:我从电脑上查到了关于蔺相如的资料:蔺相如,赵惠文王名臣,奉命带和氏璧入秦,当庭力争,完璧归赵。秦赵渑池之会,使赵王未受辱,因功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颇出言不逊,扬言必辱之。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处处忍让,终使廉颇醒悟,负荆请罪,遂成至交。师:你的这段材料含有文言文的内容,我们把文章学完以后

6、,你再来把这段材料介绍给大家,会让我们感受到汉语的魅力这么长的课文,用你这几句话就概括了。生:我从书中收集到关于和氏璧的资料: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玉璧,相传为楚国人卞和采到的,所以被人们称为“和氏璧”。此璧几经坎坷才被发现,是一块世上无双的无价之宝。玉璧到了惠文王手里更是被万分珍爱。师:你读了课文,想了解和氏璧到底是什么东西吗?生:我从中华上下五千年查到和氏璧:纯洁无瑕,夜间生光,冬季温暖,近旁可以不生火炉;夏季凉爽,百步之内不近蚊蝇。师:很长时间以来,我只知道和氏璧是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还不知道这块璧有这么奇妙的特点!你今天找到相关材料了。正因为刚才三位同学说的,和氏璧这么好,还有着这样一个故

7、事,所以文中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它,是哪个词?生:无价之宝!师:还可以用书上没有的哪一个成语来形容?生:还可以用“价值连城”来形容。师:从课文中什么内容可以看出来?生:我从秦王写信给赵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这块璧看出来的。生:我收集到一些关于蔺相如和廉颇的资料,由于比较长,我就不读了,下课的时候大家可以找我来了解一下。(学生还搜集了时代背景、文章出处、和氏璧如何到赵王手里等资料,可见课前学生检索了大量的资料信息)设计意图 同学们通过课前充分查找资料,了解了蔺相如其人和和氏璧的价值。课前的预习可让上课的效率事半功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一、结合预习、学习字词(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师:看到课题

8、,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争霸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实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谁?“相”是指谁?“和”的意思是什么?生:“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师: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生:不和。师: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

9、什么故事?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师:看来大家对题目的理解比较深刻,相信课文中的生词难不倒大家。(教师重点强调和氏璧的“璧”和墙壁的“壁”的不同)(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PPT出示: 廉颇和氏璧拒绝师:请全班共同学习,交流你的发现。生:“颇”读p,不读p; 生: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 。来源:Zxxk.Com生: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生:我根据上下文理解“

10、胆怯”就是“胆小”的意思。 生:我查了词典,知道“理直气壮”就是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的意思是认错赔礼。生:我通过查资料,了解了“完璧归赵”的含义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中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师:同学们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了课文中的词汇。现在请同学们摘抄三个词语:无价之宝、理直气壮、负荆请罪。设计意图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学,扫除生字生词障碍,为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打下了基础,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二、精读课文、自由汇报师:请同学们快速梳理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

11、哪几个小故事。生:三个故事。可以分别用三个小标题概括。第一个小故事可以用“完璧归赵”概括;第二个故事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故事用“负荆请罪”来概括。师:你们是怎么概括出来的?说说看!生:第10自然段,“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个故事是“完璧归赵”。师:这是从文中概括性的句子看出来的。生:“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渑池是这次会见的地点,所以可将第二个故事概括成“渑池之会”。师:这是根据地点来概括的。生:根据“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这句话可将第三个故事概括成“负荆请罪”。师:这是根据人物行动概括的。请同学们快速思考课件出示的问题:PPT出示: 蔺相如为什么能

12、做到“完璧归赵”?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同学们提的一个问题,就是“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你可以朗读,可以默读揣摩,也可以勾勾画画。如果你觉得不吐不快,可以在书上做笔记。(学生各自读课文并思考)师:同学们都读过了,想发言的举手示意一下。下面,请你围绕刚才思考的问题,将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在小组交流一下。(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了解、指导)小组汇报。师: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大家采用了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朗读,默读揣摩,勾勾画画,做笔记等等,而且在各自的小组中进行了交流,下面进行班级交流。请各组的组长先汇报一下

13、。生:师: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这完全归功于他的机智和勇敢。我们在课文第8与第9自然段找出的原因比较多。具体有以下这几处: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从秦王手中理所当然地要回了和氏璧。第二处是“他理直气壮地说了秦王一通,然后又用自己的脑袋和璧一块撞碎在柱子上”这种办法来逼迫秦王用十五座城池和他换璧。第三处是: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蔺相如用了“缓兵之计”,拖延时间,为的是让手下带着和氏璧偷偷回赵国。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一处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当时,和氏璧在秦王的手中,蔺相如看出秦王丝毫没有

14、拿城池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对他说这璧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使和氏璧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而且我认为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一定是柔中带刚的。师:在讨论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蔺相如在准备撞柱的时候,难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吗?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会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我们稍后研究。生: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有很多的原因师:我认为蔺相如能成功“完璧归赵”,与他所做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他在还没有去秦国之前就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对策:他想到了怎样使秦国理屈,使秦国没有动兵的理由。这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他对于能够“完璧归赵”显得胸有成竹。(课件

15、出示“深谋远虑”一词)师:请大家理解这句话:“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生:师:说得很精彩。在这句里,“抄小路”很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抄”是走近路的意思。蔺相如之所以叫手下人抄小路有两个原因:一是不让自己的行动被秦国人发现;二是能尽快将和氏璧送回赵国。我特别欣赏的是你能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生:师:对,蔺相如叫人化了装也很重要。否则,或许一出门就被秦国人抓住了。师:下面开始围绕“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这个问题自由发言。生:师:他是从“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看出了蔺相如的机智的。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蔺相如身边就是秦国的大将军,如果蔺相如直接站在秦王身边说这一番话,一定会被抢走璧,到那时,他自己的性命也会不保。而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