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3

上传人:1818****572 文档编号:121115193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选择题下图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1.图中甲表示()A.土地盐碱化严重B.沙丘移向绿洲C.河流水量减少 D.冰川融水减少解析:C气候变干与用水量增加使河流水量减少;同时,河流水量减少会使地下水位下降,C正确;土地盐碱化是地下水位上升导致的,A错误;沙丘移向绿洲,与地下水位下降没有直接联系,B错误;用水量增加与冰川融水减少没有直接联系,D错误。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读图,回答23题:2.我国下列地区及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A.江南丘陵红漠化B.黄土高原盐渍化C.云贵高原沙漠化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石漠化3.有关我国

2、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B.江南丘陵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作用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与工矿交通建设有关D.松嫩平原西部荒漠化主要是风蚀解析:2.A3.B第2题,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现象不同,江南丘陵是红漠化,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云贵高原是石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沙漠化。第3题,我国江南丘陵红漠化的形成主要是化学作用,而不是物理作用。南疆策勒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以前旧桥极少风沙危害。20092011年紧邻老桥建设了高度、长度、宽度均大于旧桥的新桥。自恰哈新桥建成投入使用以来,每年39月桥(路)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重要病害。据此回答46题:4

3、.恰哈新桥积沙的主要来源是()A.甲处戈壁B.乙处河谷C.丙处戈壁D.丁处河谷5.导致恰哈新桥和旧桥积沙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距沙源远近B.植被覆盖率C.桥梁宽度 D.桥栏阻风程度6.恰哈新桥每年39月桥(路)面积沙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植被覆盖差B.大气运动活跃C.河流水位高D.降水稀少解析:4.A5.D6.B第4题,图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盛行西北风,从图可以看出,积沙主要位于新桥西道路的北侧路肩至路中央,南侧桥栏下蔓延,并且顺桥面延伸和扩展,因此,恰哈新桥的积沙主要来源于西北方向的甲处戈壁,A项正确,B、C、D项错误。第5题,从图可以看出,旧桥是透风式桥栏,风沙受阻小,风沙容易穿过桥面

4、,不易积沙;新桥是密实桥栏,通风能力差,风力大幅衰减导致积沙多,同时,两侧桥栏组成一个较闭塞的空间,阻碍了其他方向气流进入并吹走堆积的流沙,桥面积沙逐渐积累,因此,桥栏阻风程度是新旧桥积沙的主导因素,D项正确。新、旧桥距离沙源地、植被覆盖率差异非常小,故A、B项错误,桥梁宽度可以影响积沙量的大小,但不是新、旧桥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第6题,桥面积沙的季节变化受风力大小、大风频率、地表植被状况以及降水等因素影响。策勒风季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起沙风发生频率和输沙量夏春季高,秋冬季较少,春夏季大气运动活跃容易导致桥面积沙,B项正确。策勒地区植被覆盖率、降水的季节差异很小,不是桥面39月积沙严

5、重的主要原因,A、D项错误;河流水位高,会使地下水位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风沙活动,减少流沙,C项错误。读“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沙地分布及内蒙古自治区某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统计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7.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荒漠就是沙漠B.荒漠化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8.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旱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开采矿产D.过度开垦解析:7.D8.D第7题,沙漠是荒漠的一种;荒漠化是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造成的;荒漠化在我国其他地区也会发生;荒漠化包括

6、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等。第8题,读图可知,该地区人口和耕地面积逐年增长,因此过度开垦是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受水源的制约性很大,灌溉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也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读图,回答910题:9.图1信息反映出灌溉用水量过多时,当地环境会出现()A.土壤板结 B.水体污染C.土壤盐碱化D.水土流失10.图2中灌溉用水量超过 P 值后,皮棉产量下降,是因为()A.生物灾害增多B.灌溉水源不足C.热量条件变差D.土壤养分减少解析:9.B10.D第9题,图1信息反映出灌溉用水量过多时,总氮淋失量也随之增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土壤中淋失的氮通过灌

7、溉水会排放到当地环境中,从而引起水体污染。故B项正确。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溉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故土壤板结不在灌溉水量过多时出现,A项错误;土壤盐碱化是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滞留、排泄不畅且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地面蒸发作用强烈,土壤母质和地下水中所含盐分,随着土壤毛细管水上升而积聚于地表,故C项错误;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故D项错误。第10题,结合图中信

8、息可以判断灌溉用水量过多会导致土壤中氮淋失增多,而氮是土壤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灌溉用水过多导致土壤养分减少,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所以D项正确。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石漠化面积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容量统计图”,回答1112题:11.判断图中曲线名称,正确的是()A.为石漠化面积为环境人口容量为生物多样性B.为生物多样性为环境人口容量为石漠化面积C.为环境人口容量为石漠化面积为生物多样性D.为石漠化面积为生物多样性为环境人口容量12.影响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C.喀斯特地貌广布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解析:11.A12.D第11题,我国西

9、南地区随着森林覆盖面积的减少,石漠化面积总体在增加,生物多样性在减少,而环境人口容量随资源状况和技术状况的变化,会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状况。第12题,影响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砍伐、过度开垦等。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读图,回答1314题:13.图中反映出()A.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C.在植被覆盖率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14.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A.合理利用水资源B.小流域综合治理C.设置沙障固沙D.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解析:

10、13.B14.D第13题,根据图形信息可判断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风速越大,风沙搬运能力越强;植被越好,风速越小,风沙搬运能力越小。第14题,植被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所以治理荒漠化主要是保护植被,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对中国黄土高原进行水土保持生态考察的最新结果显示,黄河的年均输沙量已从16亿吨减少到本世纪初的3亿吨左右,减幅达80%。据此回答1516题:15.黄河输沙量的减少,主要是因为()A.黄河干流流量减少B.黄土高原植被增加C.华北平原退耕还林D.下游灌溉用水增加16.黄河年均输沙量的变化有利于()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减轻B.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C.华北平原洪涝灾害的缓解D.黄河入

11、海口附近三角洲的扩展解析:15.B16.C第15题,重点在于分析黄河的沙源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其输沙量减少,意味着黄土高原表土植被的增加,水土保持工作卓有实效,故B项正确。第16题,输沙量的变小对于下游地区意义深远, A项是输沙量变化的原因,沙源减少,悬河变弱,下游洪涝减轻,三角洲会缩小。黄河年均输沙量的变化指黄河输沙量减少,这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好转的结果,该变化不利于靠泥沙淤积形成的地理事物,如悬河、河口三角洲等,不能本末倒置,但对于河道而言,拓展泄洪能力,有利于华北平原洪涝灾害的缓解,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7.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及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回答下列问题

12、:(1)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 。(2)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从“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中看出,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 的长期丧失,其实质是的退化。(4)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地区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离海洋比较远,而大陆上的降水绝大部分来自海洋,海陆间的水分交换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所以我国西北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干旱程度逐渐增强。第(2)题,土地荒漠化是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的综合作用,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

13、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水蚀。第(3)题,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土地生产力的长期丧失,其实质是土地的退化。第(4)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决定了西北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答案:(1)干旱递减(2)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3)土地生产力土地(4)气候干旱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加上每年冬春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18.图1是

14、“地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分析图1中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2)图1中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解析:第(1)题,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的结果,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度大)、气候(降

15、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等方面分析。第(2)题,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考虑对当地农业、交通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到对河流下游地区洪涝、航运的影响等。第(3)题,图示区域主要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这里的资源时,要保护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答案:(1)“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自然原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作用强烈。人为原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能源短缺,乱砍滥伐。(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加剧旱涝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