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2003—2016年艾滋病疫情分析及思考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106065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夷陵区2003—2016年艾滋病疫情分析及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夷陵区2003—2016年艾滋病疫情分析及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夷陵区2003—2016年艾滋病疫情分析及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夷陵区2003—2016年艾滋病疫情分析及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夷陵区2003—2016年艾滋病疫情分析及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夷陵区2003—2016年艾滋病疫情分析及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夷陵区2003—2016年艾滋病疫情分析及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夷陵区20032016年艾滋病疫情分析及思考 卢光芬 张新华 罗成宜 刘丽君 孙飞 习晓桦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X关注成功!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关键词: 艾滋病; 疫情分析; 思考; 0 引言为进一步掌握夷陵区艾滋病流行态势, 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和措施、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依据, 现将全区艾滋病疫情做如下分析。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次研究对象为纳入夷陵区本地进行管理的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的数据, Excel 200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

2、, 图表法表示结果。1.2 方法。运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揭示夷陵区艾滋病样本人群三间分布特征以及发生发展规律, 结合本地的流行特点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防制策略,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利用适宜干预技术, 落实确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和手段, 从而达到防治艾滋病的目的。2 结果2.1 艾滋病疫情报告概况。按照现住址定时统计, 截止2016年12月31日, 全区累计报告和管理HIV/AIDS人数110例, 其中艾滋病人59例, HIV 51例, 治疗总人数93人, 现存活92例, 死亡18例;2016年当年全区新报告HIV/AIDS人数21人, 其中艾滋病人9例, 全年死亡4例, 见图1。2.2 疫情分布

3、2.2.1 时间分布。2003年, 夷陵区首例HIV感染者在外地被感染和发现, 回本地纳入系统管理。从2003年至2010年, 除2007年上升外全区疫情相对稳定, 2011年后呈上升趋势, 2014年上升更为明显, 见图1蓝色曲线。图1 夷陵区HIV/AIDS疫情概况图 下载原图2.2.2 地区分布。小溪塔城区、三峡坝区 (三斗坪、乐天溪、太平溪三镇) 病例分布相对集中, 占报告总人数的70.91% (78/110) ;其中本县区70人, 本市其他县区25人, 本省其他地市7人, 其他省8人, 分别占报告总人数的63.64%、22.73%、6.36%、7.27%, 图2。2.2.3人群分布。

4、(1) 性别分布。在全区累计报告的110例HIV/AIDS中, 男性88例, 女性22例, 分别占总报告人数的80%、20%。男性多于女性, 男性是女性的4倍。 (2) 年龄分布。在110例HIV/AIDS中, 年龄最小的19岁, 最大的73岁。从20岁到80岁, 10岁一个年龄区间, 6个年龄段, 36-45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 46-55岁年龄段次之, 26-35岁年龄段排第三, 图3。 (3) 职业分布。在14个职业分类中, 农民及农民工的发病人数是最多的, 其他次之, 工人与待业并列第三, 图4。图2 夷陵区HIV/AIDS行政区划分布图 下载原图图3 夷陵区HIV/AIDS年龄分布

5、图 下载原图图4 夷陵区HIV/AIDS职业分布图 下载原图图5 夷陵区HIV/AIDS样本来源分布 下载原图2.3 感染途径。在110例HIV/AIDS中, 异性传播49人, 同性传播55人, 毒品2人, 血液传播1人, 不祥3人。在2016年的21例病例中, 同行传播13人, 异性传播8人。异性传播上升趋势明显。2.4 HIV/AIDS首次CD检测及计数情况。在110例HIV/AIDS中, 当年首次CDT淋巴细胞检测人数110人, 首次检测计数小于200个/ul比例为40.91% (45/110) ;在2016年新报告的21例HIV/AIDS中, CD4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00个/ul比例为

6、38.10% (8/21) 。2.5死亡情况。截止2016年12月31日, 全区累计报告死亡病例18例, 占累计报告人数的16.36%。从确诊到死亡, 4人存活1年以上, 其余14人全部在6个月内死亡, 其中2人在确诊当天死亡, 一年生存率87.27% (96/110) 。2.6 样本来源。在12个类型的样本来源中, 其他就诊者最多, 检测咨询次之, 术前检查第三, 见图5。2.7 婚姻状况。在110例HIV/AIDS中, 已婚有配偶者49人, 未婚者34人, 丧偶或离异25人, 不详2人。3 讨论随着宜昌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环境也随着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 包括艾滋病毒感染

7、者的流动;改革开放后性观念的改变以及性产业的出现;性行为的隐匿性, 流行因素的广泛存在 (多性伴、隐婚) 等等, 给艾滋病的流行提供了条件。夷陵区是宜昌市面积最大, 人口最多的市辖行政区, 辖区内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也居各县市区之首, 根据中国艾滋病流行水平分类标准来判断, 夷陵区艾滋病呈低水平流行, 并呈上升趋势。按目前发病趋势估算, 再过1年, 夷陵区艾滋病将会进入中等流行水平。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考虑主动监测措施的落实, 经济的快速发展, 流动人员的增加1。3.1夷陵区艾滋病流行特征。2011年后疫情呈上升态势, 2014年为历史最高峰;接近3/4的病例分布在小溪塔城区、三峡坝区, 两区

8、人口相对集中, 且大坝工程量大, 建设时间长, 达十八年之久, 外地流动人员多, 给艾滋病的蔓延创造了条件;男性多于女性, 男性是女性的4倍, 40岁左右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 感染者农民居首。在人群分布三个维度 (性别、年龄、职业) 的集合部分锁定外出打工一簇, 考虑到这类人群的特殊性, 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职业培训内容, 也是目前正在积极协调和落实的措施之一。这类人群正处于性活跃期, 文化水平较低, 缺乏艾滋病防治有关知识, 自我保护意识欠缺, 很容易感染HIV2。3.2 由传播途径来分析如何调整防治策略。在巩固既往防治成果的基础上, 将艾滋病抗体检测纳入重点公共场所

9、服务人员健康体检项目内容;创建和发展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势在必行;除了安全套项目工作, 转变传统干预思维, 推行检测就是干预的理念, 利用从业人员体检平台, 对KTV、浴室、足浴、宾馆等娱乐场所人员的高危人群进行了HIV检测, 每年完成400-500人份HIV检测任务。尽管目前有不同类型的HIV监测与检测咨询策略, 但现阶段对于异性性传播的关注还是多在女性性工作者人群, 这是很不全面的。鉴于异性性传播的隐匿性, 广泛性和复杂性, 前置更多的主动检测防线更加有益3。3.3 用首次CD4值水平衡量我区检测工作的不足。CD4细胞是人体一种重要的免疫物质, 由于艾滋病病毒攻击的对象是CD4细胞,

10、 所以其检测结果对艾滋病治疗效果和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判断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艾滋病晚发现比例是考核艾滋病扩大检测的重要指标, 全区晚发现比例为40.91%, 2016年当年为38.10%, 均高于国家要求指标 (35%) 。说明很多感染者不能够被及时发现, 检测工作存在盲点, 防治工作覆盖面不足。提示我们如何最大限度地早期发现HIV感染者, 减少HIV的二代传播, 将是今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个重点。3.4 从死亡情况分析看心理干预的重要意义。在累计报告的18例死亡病人中, 有2人在确诊当天死亡。在告知确诊结果的同时, 心理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给予正确的心理干预, 让病人在心理承受范围内

11、接受现实, 后续的管理和治疗才成为可能, 从而提高一年生存率。降低新发感染, 降低病死率, 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 是湖北遏制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目标。3.5 由样本来源来分析PITC策略在我区的执行情况。14个样本来源类别中绝大多数就是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医疗活动, 同时也是夷陵区发现病人的主要途径, 这也映射出国家艾滋病防治PITC策略在夷陵区的执行情况。医务人员主动提供的检测和咨询是早期发现HIV/AIDS并实施干预的重要窗口, 应继续强化, 提高HIV感染者的早期发现率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病例的及时发现不仅需要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 也需要社会共同努力, 减少歧视和对艾滋病的

12、恐惧, 提高对艾滋病传播高危险行为的认识, 使所有发生高危行为的人都知道并且勇于接受检测, 这样“零艾滋”的目标才会实现7。3.6 做好随访管理, 杜绝夫妻间传播。110例HIV/AIDS中, 已婚接近一半, 未检测配偶或单阳配偶HIV抗体检测比例是HIV/AIDS随访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做好随访管理, 杜绝夫妻间传播意义重大。重大疾病的防控一直是国家公共卫生的重点任务。关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防制策略和进展存在差异, 尚没有现成的模式适合本地区现状, 各地在不同的工作内容方面有不同的工作经验, 怎样结合我们自己的具体情况, 摸索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防治道路才是我们值得思考和

13、创新的。参考文献1任群慧, 陈发春.湖北当阳市HIV感染者流行病学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4.25 (4) 101-102. 2邢燕, 浩新春, 方国民, 等.湖北浠水县1997-2012年艾滋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4.25 (1) 96-98. 3李雷, 汪涛, 王曼, 等.AIDS病例报告中病例发现及时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4.20 (10) 742-744. 4张婉筠, 李丽, 李婕, 等.昆明市2527例ms M的HI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4.20 (10) 755-758. 5李秀菊, 施建春, 崔士磊, 等.1432例ms M的行为特征及HIV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4.20 (10) 751-754. 6任群慧, 陈发春.湖北当阳市HIV感染者流行病学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4.25 (4) 101-102. 7李雷, 汪涛, 王曼, 等.AIDS病例报告中病例发现及时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4.20 (10) 742-7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