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801594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一、概念题1 社会责任论【答案】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社会责任论的内容包括: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

2、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2 癸丑报灾【答案】“癸丑报灾夕,是指1913年“一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一次革命”失败之后,袁世凯政府宣布国民党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 非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只要有碍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也被乘机剿灭; 一些本来拥袁的报纸也有因“城门失火”被殃及。到1913年底,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癸丑报灾”是中国新闻史上对报业的一次沉重打击。 3 可信性效果【答案】可信性效果是著名传播学者霍夫兰在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一

3、系列实证后提出的概念。可信性效果意在说明: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这一概念说明,对传播者而言,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4 受众的极化【答案】受众的极化是指受众的极端分化,其主要表现为受众分化为忠诚者和不接触媒体的两个极端部分的倾向。此观点由美国学者韦伯斯特(JamesG .Webster )提出。他认为,受众在接触媒介后会对其做出是否继续接触的反映,这种反应会在之后的表现中进一步加强。媒介新环境表现出两个特征一一内容与频道的相关性和家庭收视频道的不同组合一一有助于受众极化。反映受众极化的指标有入户率、周累计收视率、周收视时长在累计

4、收视时间中的比重,周均接触时长。5 网络成瘾【答案】网络成瘾,即网瘾。网瘾症又称上网成瘾综合征,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控; 行为乖张并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病态; 在网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有暴力倾向等。网瘾症有五种类型:色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信息超载成瘾、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视听成瘾。同时,网瘾症也会带来多种心理危害,包括以虚拟代替现实的交往方式错位,长时间沉溺网络所形成的孤僻、冷漠、不合群、无责任感等人格和人性的异化,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多重人格和自我迷失,道德的失范和社会功能的退化,技术崇拜等。 6 传播者【答案】传播者是指传播内容的发送者,是信息传播链条

5、的第一个环节。传播者主要解决“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的问题,因此,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过程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数量与流向。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传播者具有以下八个特征:传播者具有政治倾向性;传播者控制了大众传播的过程;传播者的受教育程度较高;传播者大都受过专业训练;传播者有机会对成千上万的人产生影响;传播者与受众一般不直接交流;传播者能获得特殊的双重报酬;传播者的工作紧张程度较高。 二、简答题7 有哪些因素可以区分意见领袖与追随者?【答案】(1)研究者总结认为,下列因素将意见领袖与其追随者区分开来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其人为谁)价值观的人格化,是指具有影响力的

6、人是许多追随者学习效仿的榜样。被影响的人仰慕他,并期盼尽可能和他一样。能力(其人的知识)意见领袖在其具备领导资格的领域里必须被公认为是见多识广或称职能干的人。那些对自己所谈问题一无所知的人,其意见很难受到关注。关键社会位置(其人所知的人)关键社会位置实际上包含两种社会关系:a. 意见领袖在本群体内认识的人; b. 在本群体之外认识的可以为本群体成员关心的话题提供信息的人。(2)较多的社会联系即使是一个既为他人所竭力效仿又称职能干的人,若他试图在某个领域获得意见领袖资格,也还得让该领域有兴趣的人能够与其接触交往。作为一个意见领袖,不能没有追随者。如果一个人与群体之外有较多的社会联系,因而相应地能

7、给群体成员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意见,那这个人非常适合作意见领袖。这一点在许多领域(政治、医疗、农业及其他)里都得到证实。(3)更多地接触相关媒介研究者发现,意见领袖比其追随者更多地接触与其影响范围相关的媒介。意见领袖更多地接触媒介,也许仅仅是一个特殊的事例,证实了一个更普通的论断:意见领袖的作用是通过一切合适的媒介将本群体与社会环境的相关部分连接起来。 8 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答案】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下述三项功能:(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指大众传播具有提高个人、群体和事物的社会知名度和地位、扩大

8、其社会影响的作用。(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社会的普遍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指大众传播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9 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答案】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由G 格伯纳等人提出。(1)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

9、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2)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例如,接触大量电视暴力节目的受众,对遭受暴力攻击可能性的估计,远高于实际,也高于少接触或不接触同类节目者。这就证实了媒介的长期效果,就对受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而言,媒介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果。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提供受众正确的信息,就可以对培养受众健康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积极作用。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3)培养理论的基本论点:电视己成为人类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电视的主要功能在于:散布、稳定社会行为模式。主要目的不是要改变现有社会行为模式,相一、概念题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