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教(学)案(谢成军)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0189295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法教(学)案(谢成军)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劳动法教(学)案(谢成军)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劳动法教(学)案(谢成军)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劳动法教(学)案(谢成军)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劳动法教(学)案(谢成军)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法教(学)案(谢成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法教(学)案(谢成军)(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下载可编辑郑州华信学院教 案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课 程 名 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院系(部)管理学院授 课 班 级11级人力资源管理主 讲 教 师谢成军使 用 教 材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二一四 年二月课程简介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管理专业和法学专业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实际需要为前提,主要讲述我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的基本理论。在论述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还对劳动法的基本内容进行学习和讲解。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好相关经济法学和劳动保障相关专业内容时,才能学习本课程。本课程重点是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具体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本公共关系课程课程是针对管理学院11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

2、科生开设的课程,学时安排为34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28课时,课堂讨论事件为6课时,另外课外将安排安排学生进行劳动和社会保障案例的分析。本课程主要的目的是使大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讲授和实习锻炼,掌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础理论,掌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具体内容。使同学们在学习后熟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相关案例,并能熟练解决具体问题,更高好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参考教材:(1) 劳动法(第三版)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2008年);主编:王全兴(2) 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主编:贾俊玲课程教学日历课程名称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院(系) 管理学院 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 11级本

3、科 课程学期总学时周学时学分考核方式采用教材情况教材名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第二版)主编(著)主编:贾俊玲出版社名称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3422考试出版时间2012-2-1周次日期每周时数分配教学内容备 注讲授实验(实践)合计时数12.18-2.2422第一章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第二节22.25-3322第二章劳动法基础理论第一二节33.4-3.10112第二章劳动法的基础理论第三四五节43.11-3.17112第三章就业促进法53.18-3.2422第四章劳动合同法第一二三节63.25-3.31112第四章劳动合同法地三四五节74.1-4.7112第六章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84.8-4.

4、1422第七章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94.15-4.2122第八章工资法104.22-4.2822第九章职业安全卫生法114.29-5.5112第十章劳动争议调解法第一二三节125.6-5.12112第十章劳动争议第四五节135.13-5.1922第十一章养老保险法律制度145.20-5.2622第十二章失业保险法律制度155.27-6.222第十三章医疗保险法律制度166.3-6.922第十四章工伤保险法律制度176.10-6.1622课程考查教研室主任(负责人)签名: 任课教师签名: 郑州华信学院教案课程名称劳动法计划学时2授课章节:第一章 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劳动法的产生第二节:劳动法

5、的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节课,使同学们掌握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劳动法产生的过程和原因、初期劳动法的特点;了解劳动法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劳动法的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基本内容:1.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过程2.劳动法产生的原因3劳动法的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难点:劳动法的特点及产生发展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授课方式:讲授授课方法: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作业与思考题:作业:简述劳动法的产生过程?郑州华信学院教案课程名称劳动法计划学时2授课章节:第二章 劳动法基础理论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第二节:劳动法的地位、体系及法律渊源第三节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实施及作用教学目的和要求

6、通过本节课,使同学们了解法学及劳动法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如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地位、体系及法律渊源及劳动法适用范围等。教学基本内容:1.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2.劳动法的地位、体系和渊源及适用范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劳动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难点:劳动法的渊源及适用范围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授课方式:讲授授课方法: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作业与思考题:作业:试述劳动法的适用范围第一章 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劳动法的产生一、劳动法产生的前提二、劳动法产生的过程u 1、“劳工法规”调整阶段u 2、“工厂立法”和民法共同调整阶段1、“劳工法规”阶段u 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为了加速资本

7、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以国家强制手段迫使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到资本家的工厂做工,强迫劳动者同资本家建立雇佣劳动关系 规定最低工时和最高工资,强化雇佣剥削2、 “工厂法规”和民法共同调整阶段u 19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阶段 1804年第一部资产阶级民法典法国民法典诞生,将雇佣关系称为“劳动力租赁”,并解释为“当事人约定,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他方约定支付一定报酬的契约。”u 1802年英国学徒健康和道德法标志着劳动法的产生。三、劳动法产生的原因u 1、是工人阶段长期斗争的结果u 2、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u 3、是维持自由竞争条件的需要四、劳动法与公法、私法u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源于罗马法u

8、公法涉及宏观利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其调整原则是公法不得由当事人协议变更,即公法关系完全依法设定u 私法涉及私人(公民个人和法人)利益,即微观利益,其调整原则是“协议就是法律”,即私法关系允许协议设定u 劳动法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社会法法域第二节劳动法的发展u 一、自由竞争阶段(19世纪后半期)的劳动立法u 二、垄断阶段(20世纪前半期)的劳动立法u 三、国家垄断阶段(当代)的劳动立法一、自由竞争阶段的劳动立法u 1、工厂法的发展u 2、工会法的演变u 3、劳动争议法的出现u 4、社会保险立法的开端u 这一时期生产力科技含量低,剩余价值获取主要来自对工人身体剥削,劳资矛盾相当尖锐二、垄断阶

9、段的劳动立法20世纪前期u 1、劳动法已遍及大多数国家u 2、劳动法体系趋向完整:工时立法;带薪年休假立法;职业安全卫生立法;最低工资立法;社会保险立法;劳动合同立法以及调整劳资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的立法u 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前后,劳动立法经过几次前进和后退的大波动u 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的科技含量增加,对工人的身体剥削有所缓解,但资本向世界扩张,劳资矛盾世界化三、国家垄断阶段的劳动立法u 当代劳动立法的发展趋势: 1、各国均已颁布与本国特点相适应的劳动法律法规 2、劳动法的适用范围逐步扩大 3、劳动法的法律体系逐渐走向完整化和系统化 4、劳动基准成为各国劳动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5、劳动法中的责

10、任条款得以明确和加强 6、各国劳动法中一般都规定了处理劳动争议的特殊机构和特殊程序 7、各国劳动立法受国际劳动立法的影响四、新中国的劳动立法u 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并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是我国劳动立法的里程碑。u 我国劳动法是公法私法化的法律部门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以“145票赞成,0票反对,1人未按表决器”获得通过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u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由中华人民共

11、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第二章 劳动法的基础理论一、劳动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v (一)概念 劳动法,又称劳工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v 劳动,是人们利用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使之符合人类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劳动关系的前提。v 劳动法概念可作狭义和广义理解。 就我国而言,狭义上的劳动法,是指由国

12、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包括:v 宪法中相关的劳动规范;v 法律中相关的劳动规范;v 行政法规中相关的劳动规范;v 部委规章中相关的劳动规范;v 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中相关的劳动规范;v 经我国政府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中相关的劳动规范;v 规范性劳动法律、法规解释;v 其他,如国际惯例等。 v (二)调整对象: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v 1、劳动关系v (1)概念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

13、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v (2)特征 劳动关系的当事人是固定的,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劳动关系的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核心。 劳动关系是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平等性质与不平等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对抗性质与非对抗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v (3)劳动关系的种类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标准v 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个体经营劳动关系等 以劳动关系确立方式为标准v 合同劳动关系、非合同(干部人事制度下)劳动关系 以劳动关系所在产业为标准v 工业、商业、农业、服务业劳动关系等 以劳动关系的特征为标准v 标准劳动关系、非标准劳动关系 以劳动关系是否具有涉外因素为标准v 国内劳动关系、国际劳动关系v (4)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志 实质标志:劳动力由他人使用人身关系劳动组织关系组织从属性。v 劳动合同法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形式标志:书面合同,员工名册,工作证,服务证,工资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