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六国论》《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19933680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六国论》《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六国论》《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六国论》《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六国论》《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六国论》《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六国论》《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六国论》《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论述文章六国论伶官传序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缜密的构思。2.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文言句式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3.了解作者及其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相传“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达到通六经百书、下笔顷刻数千言的程度。学成后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的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也都以文学闻名,故称

2、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三人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吉水人。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古文,批评北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写作背景六国论: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输多胜少。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

3、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伶官传序:五代的后唐国君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致使伶人重权在握。后来后唐发生兵变,而拥有兵权的伶人拒不发兵平叛,庄宗只得亲征,但败北,这时众叛

4、亲离,伶人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字词汇总六国论1.词类活用 A.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C.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E.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F.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G.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副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H.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 2.古今异义词 A.其实百倍(古:那

5、实际上。今:实际上) B.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C.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D.始速祸焉(古:招致。今:指速度快。) E.可谓智力(古:智谋和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 事情。) G.率赂秦耶(古:全都,一概。今:率领,不慎重) 3.一词多义现象“以”的用法 (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5)至丹以荆卿为计(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地。 (9)日

6、削月割,以趋于亡(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兵”的用法 (1)非兵不利(2)斯用兵之效也 (3)而秦兵又至矣 “为”的用法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至丹以荆卿为计(3)邯郸为郡 “始”的用法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2)始速祸焉 4.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A.暴霜露通“曝”,暴露,冒着。 B.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C.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伶官传序1.通假字 A.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无”通“毋” 2.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A.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D.原庄

7、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名词作状语A.负而前驱前:向前B.仓皇东出东:向东 C.一夫夜呼夜:在夜里D.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使动用法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 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3.古今异义 A.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 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 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4.一词多义 A.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

8、(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B.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而其归书也必速(还) C.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D.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祈使语气)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同“岂”)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还是,表商量语气)重点句式六

9、国论特殊句式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D.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E.举以予人 省略句 F.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 G.赵尝五战于秦 介宾后置 H.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定语后置 I.其势弱于秦 介宾后置伶官传序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

10、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课文精要理解主旨六国论主要是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契丹(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统治。伶官传序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理清结构六国论的结构第一步,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两个分论点:一为“赂秦而力亏,破

11、灭之道也”;一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步,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步,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伶官传序的结构第一步,总起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第二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正反两个分论点:一是通过后唐庄宗得天下,说明忧劳可以兴国;二是通过后唐庄宗失天下,说明逸豫可以亡身。第三步,得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把握重点六国论文中的三组对比:第一组对比:攻取与割地。“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秦国侵占别国土地的最主要方式是什么?通过六国的割地。因为六国的败亡,一直有两种观点:一是战败而亡,这是军事实力不行;一是不战自败,

12、这是策略不对。在苏洵看来,策略不对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第二段阐述分论点时依然扣住“弊在赂秦”这个核心,先来了一组对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用了“百倍”这个强烈的对比,指出了秦国获得土地,六国丧失土地,不在于战争,就在于割地。我们知道,土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象征,因为土地有最重要的三个功能。第一,土地提供粮食等物资。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是钱粮,土地广阔与否,钱粮等后勤物资供应充足与否,是决定战争的最重要因素。第二,土地提供兵员。古代地广人稀,兵源是战争的重要因素,有土地才能有人居住,才能繁衍生息,才能提供壮劳动力和兵源。第三,土地提供战略纵深。

13、两国开战,胜负乃兵家常事,失败了还可以从头再来。但是,能从头再来的重要因素是必须有战略纵深,不至于一仗下来,整个国家领土就全沦陷了。举例:科威特太小,被伊拉克一下子就全占领了。中国,抗日时期,战略纵深大,南京不行有武汉,武汉不行有西南,有四川。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土地对于一个国家何等重要,但是六国却对土地视之不甚惜,拱手让给秦国,秦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获得大量土地,六国的国力能不亏吗,能不最后灭亡吗?以上是第一组对比。第二组对比:艰辛先祖与败家子孙。“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但是他们的子孙呢?败家子一帮。“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14、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夸张的写法。子孙真的不甚惜吗?不是,是没办法?六国割地没有那么迅速,割地求和的效果也不是只能获得一夜的安眠。但是苏洵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通过对比,用强烈的感情来批判六国的割地政策,嗤之以鼻,强烈谴责。第三组对比:赂秦效果。“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割地赂秦并没有效果,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无法满足,你送给秦国的好处多,他们就越蹬鼻子上脸,侵略你侵略越厉害。通过以上三组强烈的对比,苏洵得出了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伶官传序欧阳修写伶官传序的原因:欧阳修的开篇很有意思,什么话还没有,上来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