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2060239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825831 上传时间:2020-01-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2060239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2060239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2060239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2060239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2060239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206023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2060239(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题型说明: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一、论述类文本(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诞生于传统中国农业宗法文化土壤之中,它具有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的性质。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在“革命

2、”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 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

3、对传统节日更多地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立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健。 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系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在传统社会政府假日与社会节日是

4、统一的,人们在统一时间体系之下,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冲突。现代社会工作时间接照公历进行,传统节日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夏历,节假日不统一。为了让人们享受传统节日,社会应该给大众以休闲的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是特别关键的。人们只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会自觉地传承创造节俗活动。 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是传统发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全新环境中,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更新节日传统。从近年来的传统节日复兴实践中看到各大传统节日适应现实的积极变化,如清明节的网上祭祀活动、七夕节、重阳节节俗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传统节日的积极演化能力。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过程中,我们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了民族节日的未来。

5、(摘编自萧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在农业社会,中国民族节日能帮助人们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和天人关系。B. 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中国民族节日发生了蜕变。C. 修复传统节俗,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D. 如果新的节俗传统能形成,那么就可能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民族节日的未来。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与建设中国民族节日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以层进式结构论证了民族节日的复兴。B. 文章从时代发展与多元文化需求两个层面论证了传统节

6、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的变化。C. 文章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了论证。D. 与第2段的举例论证不同,文章第4段采用了对比论证来阐述传统节日的发展现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因为革命的影响,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进行不充实、表面化处理。B. 节日里贴年画、赛龙舟等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C.作者认为,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显得更为迫切。D. 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其更多的价值是对生活的丰富。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小

7、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黄原城黄原城四周被连绵的群山包围。黄原河穿城而过,于几百里外注入黄河。黄原河上建有二桥,连接东西两岸。市中心的桥建于五十年代,叫老桥,桥面相当狭窄。黄原城以老桥为中心,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区域。大桥以东统称东关,东关大桥头也是传统的出卖劳动力的市场。 当孙少平背着自己的破烂行李,恍惚地立在汽车站外面,愕然地看着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一刹那间,便被庞大的城市震慑住了。 这就是我要开始生活的地方吗?你,身上带着十几块钱,背着一点烂被褥,你怎样才能生活下去呢?孙少平发了一会愣怔,便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去。到东关大桥头的时候,两边的人行道上,挤满了许多衣衫不整或穿

8、戴破烂的人。他们身边都放着一卷像他一样可怜的行李少平知道,他将像这些人一样,要在这里等待人来买他的力气,便自然地加入了这个杂乱的阵营。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到来,和这些同行比起来,他除过皮肤还不算粗糙外,穿戴和行李没有什么异样。天色暗下来,街上桥上的路灯亮了,大桥头的人群稀疏起来。少平仍然焦急地立在边上,严酷的现实横在这个漂泊青年的面前他既没有闯世的经验,又没有谋生的技能,仅仅凭着一股勇气就来到这个城市。今天是没有希望了!那么,再返回双水村吗?回到他那另一种苦恼之中可是,他怎么能回去呢?他想,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他晚上到什么地方住呢?他不愿意这么一副样子去找他的朋友,又舍不得住旅社。他走到桥中央

9、,望着满河流泻的灯火,心乱如麻。他突然想起,父亲曾告诉过他,黄原城有他一个亲戚,住在北关的阳沟,有事可以去找他。要不要去找这位远亲呢?少平想,人生路不熟,得边走边打听,赶天明都不一定能找到这时,他突然想起上回来黄原讲故事时认识的那位半生不熟的朋友贾冰,于是辗转找到了他家。在贾冰家中住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他决定去阳沟了,带着贾冰送他的牛虻,少平边走边问,总算找到了他的亲戚马顺。马顺两口子刚起床。当少平说明他是谁的时候,没见过面的远门舅舅和妗子(【注】妗子:某些地方称舅母。)勉强承认了他这个外甥。“你怎么赤手空拳跑出来了?”“我的行李在另外一个地方放着,我想”少平话还没有说完,他妗子就对他舅恶狠狠

10、地喊叫说:“还不快去担水!”少平听声音知道她是向他发难。他于是立刻说:“舅舅,让我去!”孙少平一口气给他的亲戚担了四回水那口大水瓮都快溢了。马顺两口子的脸色缓和了下来。他舅对他说:“我一下子想起来了,我们大队书记家正在箍窖,我引你去一下,看他们要不要。你会什么?”“什么也不会,只能当小工。”“噢我记得前两年老家谁来说过,你不是在村里教书吗?小工活都是背石头,你能撑架住?”“你不要给人家说我教过书.”“那好吧,咱现在就走。”少平以一块五的价格获得了他的“工作”,解决了最迫切的住宿问题,他内心洋溢着欢乐。吃过中午饭,少平就上了工。他当然干最重的活从打石场往半山坡箍窑的地方背石头。一百多斤的大石块,

11、从那坡道爬上去,人简直连腰也直不起来。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了,两只手也肿胀起来,但庆幸的是,他没有被主家打发他闯过了第一关!晚上,他脊背疼得只能趴着睡,突然感觉有人在轻轻摇晃他的头。他在睡眼朦胧中认出这是书记的老婆。“你原来是干什么的?”书记老婆轻声问他。“我一直在家劳动。”少平吞吞吐吐地说。书记的老婆摇摇头。少平知道瞒不过这位夜访的女主人了,“我原来在村里教书”书记的老婆半天没有言传。后来她叹了一口气,离开了。出乎少平意料的是,他不仅没有被打发走,而且还换了个“好工种”钻炮眼。半月以后,孙少平适应了他的新生活。黄土高原第一场连绵的春雨来临了。雨天不能出工,少平睡足后,到街上买一身外衣他

12、的衣服已经快不能见人了。当他从街上回到那个敞口子窑后,便把被子旁的包打开,将新买的衣服放进去。这时候,他才发现了包里装着的牛虻半月来,他已经忘了这本书,甚至忘了他自己是个识字人呢!好,雨天不出工,他现在正好能看这本书了。他内心立刻感到一种颤栗般的激动!他很快倒在自己的一堆烂被子里,匆忙地打开了那本书,竟忍不住念出了声:“亚瑟坐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小说刻画了11届3中全会前后社会变革时期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有的着墨不多,却形象生动,如东关桥头的劳动大军,夜访的书记老婆。B. 开篇的环境

13、描写为孙少平出场做了铺垫;写天色暗下来,则引出孙少平找住宿、投奔亲戚的情节,环境描写对推动小说情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C. 小说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第二段“恍惚”“愕然”两个词,第三段的心理描写,准确刻画了孙少平刚到黄原城时的震惊、迷茫的状态。D. 小说注意立体地刻画人物,写孙少平不愿意回到双水村、不愿意找朋友,表现他的自尊;不要舅舅说自己教过书,则表现他不愿触及内心伤痛的自卑。5.小说以少平“竟忍不住念出了声:亚瑟坐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6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

14、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

15、,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