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415853 上传时间:2020-01-15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35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人相互谦让,非常惭愧。姬昌断虞、芮之讼,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诸侯纷纷拥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姬昌成功缘于他的礼信公正B. 西周礼乐制在当时影响深远C. 姬昌已受到天命观念的影响D. 诸侯拥戴是

2、姬昌称王的主因【答案】A【解析】【详解】“虞国、芮国发生纠纷,请姬昌仲裁。周人相互谦让,诸侯纷纷拥戴姬昌”说明姬昌的礼信公正影响大,故A项正确;周武王建立西周,周公作周礼,此时西周及礼乐制还没有建立,故B项错误;“姬昌已受到天命观念的影响”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C项错误;诸侯拥戴是姬昌称王的次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2.下表东汉邓禹家族和据景君碑记载部分官吏概况表,据此可知A. 社会危机日益严重B. 朋党集团势力膨胀C. 门第成为选官标准D. 专制皇权受到威胁【答案】B【解析】【详解】东汉的社会危机包括土地问题、宦官专权等政治经济问题,题中未体现此问题,故A项错误;东汉功臣邓禹家族封侯和将

3、军者不可胜数,以及景君碑记载的门生故史可知东汉时已形成家族集团、官吏集团等利益集团,故B项正确。景君碑记载的门生故史不能体现“门第成为选官标准”,故C项错误;专制皇权主要指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此表未体现,故D项错误。3.唐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反映出当时A. 政府鼓励土地买卖B.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C. 均田制瓦解加剧小农经济破产D.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控制松驰【答案】D【解析】【详解】干描述了唐宋人身、土地关系的变化,由“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不能得出

4、“政府鼓励土地买卖”,故A项错误;“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偏离题干主旨,故B项错误;均田制破坏于唐中期,宋代人身、土地关系的变化与此无关,故C项错误;“唐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对人身控制趋向松驰,故D项正确。4.明代李贽认为人的心性、才能各不相同,故为政者不能根据自身的标准去要求人民,而要“顺其性而不拂其能”,“恒顺于民”;使“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从而实现“天下之民,各遂其生,各获其所愿”。材料反映李贽A. 反对用自身的道德标准束缚人民B. 倡导私欲以适应资本主

5、义的发展C. 批判君主专制反对思想压制D. 主张弘扬发展人们自然之性【答案】D【解析】【详解】“反对用自身的道德标准束缚人民”,以偏概全,脱离题干主旨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不能体现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故B项错误;“批判君主专制反对思想压制”与题干主旨思想不符合,故C项错误;由“人的心性不同,才能各不相同,为政者要顺其性,使天下之民各遂其生,各获其所愿”,可推知李贽“主张弘扬发展人们自然之性”,故D项正确。5.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 剥夺中

6、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

7、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6.唐代经济学家陆蛰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 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C. 明代出现“计日受值”D. 明清实行“田赋征银”【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材料所提示的是国家要稳固必须要先养人,即稳定民心,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北魏至唐所施行的均田制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经济措施。故选:B7.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

8、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评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时曾说:“如果坚持下去的话,中国人的力量能够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文

9、明世界的中央之国。他们本应在葡萄牙人之前就绕过好望角,在西班牙人之前就发现并征服美洲。”你认为汤因比的推论A. 不可能变成现实B. 揭示了郑和远航的本质C. 有可能变成现实D. 反映东西方文明本质相同【答案】A【解析】【详解】郑和下西洋是为宣扬国威,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动力有限,因此材料中汤因比的推论不可能变成现实。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揭示郑和下西洋的本质,排除B项;从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来看,材料中的推论不可能成为现实,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和西方开辟新航路反映出东西方文明的本质不同,排除D项。【点睛】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组成部分。朝贡贸易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往

10、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9.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 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 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 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答案】B【解析】根据“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故B正确;汉朝中

11、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结合汉代君主专制的史实分析解答。10.据申报载:上海机器织布局在1880年10月公布招股章程后,不到一个月“聚本银三十万光景”。开平矿务局100两的股票在上海价格竞涨到150两左右。电报局的股票在上海面额100两的股票上升到115两。这反映了当时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所发展B. 股价变动反映企业有利可图C. 股份制企业模式受到

12、官府认可D. 新闻报刊可作为史料研究依据【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主要描述洋务民用企业的发展概况,洋务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股价变动反映企业有利可图”仅体现后两句内容,以偏概全,偏离此题主旨,故B项错误;洋务民用企业招股及股票价格上涨,表明股份制企业模式受到宫府认可,故C项正确;“新闻报刊讨作为史料研究依据”与题干要求不符,故D项错误。11.1920年,有人撰文批评“增加富力开发实业”等救国主张,认为“中国人民已立在这劳工运动日盛一日风潮中,在中国想发展实业,非由纯粹生产者铲除国内的掠夺阶级后组织经营实业不可”。这表明当时A. 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日益显著B. 民族独立是

13、实业救国的前提C. 无产阶级已成为革命主力军D. 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萧条【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中心在于撰文批评发展资本主义的实业救同主张,强调工人阶级铲除掠夺阶级后,由工人阶级组织经苕实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故A项正确;题干强调工人阶级铲除剥削阶级后,由工人阶级组织经营实业,B、C项与题下主旨不符,故B、C项错误;题干批评发展资本主义的实业救国主张,不能体现一战后民族资本义工业萧条,故D项错误。【点睛】中国近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足高考的重点,要重点把握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14、把握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的产生。12.在重庆谈判之前,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20、23日三次驰电延安,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但第一封电报发来时,中共态度较为冷淡;收到第二封电报时,中共决定派周恩来去重庆;收到第三封电报时,中共决定派毛泽东亲自去重庆。中共态度的变化A. 受到了国际局势的影响B. 体现国民党方针的变化C. 说明国内和平得到保证D. 反映了抗日局势的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讲的是面对蒋介石的邀请中共不同的态度。由于蒋介石奉行其独裁政策,缺乏公正解决争端的诚意。为此,中共决定暂时中断与美蒋的联系,把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作

15、为制止内战的主要手段。所以,当蒋介石第一封电报发来时,中共态度较为冷淡。后来斯大林此间曾两次来电促请中共接受蒋之谈判邀请。而中共中央在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告中也专门提到:“现在苏、美、英三国均不赞成中国内战”。可见中共态度的变化是受到了国际局势的影响,故答案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最后还是发动了内战,故排除B项;重庆谈判所签订的双十协定最后被撕毁,国内战争爆发,故排除C项;由时间“1945年8月14、20、23日”可知,日本投降,战争的局势己经稳定了下来,故排除D项。13.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D【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