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含解析

上传人:zengy****8888 文档编号:119373888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时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徐悲鸿绘画思想(节选)徐悲鸿的素描方法与西洋的素描有很大的不同。徐悲鸿在他的创作中最先大胆引进了西方的透视、比例、解剖和光学原理等科学法则;但他同时注重中国传统绘画以线造型的规范,虚实、轻重、转折、顿挫,其线条勾勒与明暗关系、体面层次的微妙处理,既能表现明确的结构,又合于中国的形式美感。所以,一种线形之美,而且是类似中国画“骨法用笔”的线形之美,是区别于西洋素描并为徐悲鸿所独具的创造。马是历代中国画家喜爱的题材,徐悲鸿的马画可以说家喻户晓,在国人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他采用大写意的表现手法,采取具体的笔法大笔泼写,在泼的

2、基础上与勾勒相结合,并且强调结构形似的精确性。他采用西画中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用大块的灰墨摆出马的体态,马的轮廓、面官等关系到结构的部位,都以写生为基础,并尽量细致刻画表现,一丝不苟。他画马笔墨酣畅奔放、气宇轩昂,充满生机和活力。徐悲鸿画牛、画狮、画鹰、画猫等的动物画也总是利用写生为基础,应用解剖学原理,让笔墨形式从属并服务于客观对象造型,极力表现动物的雄健、机敏和力量。强调结构形似的精确性和景物的焦点透视效果是西方写实画的主要因素,但中国画不遵从写生,而是用观察和印象积累。笔墨自由和随机性与追求结构形似的真实是一对矛盾,徐悲鸿追求笔墨从属并服务于客观对象造型的需求,即笔墨形式尊重形似结构,他

3、把素描融入笔墨,转换成笔墨,在不同题材的作品中有不尽相同的表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素描是表现主体物象的录入过程,也是作者的创作源泉之一。徐悲鸿为创作愚公移山泰戈尔像霸王别姬毛泽东在群众中等都先创作了素描稿。愚公移山在印度创作中,画幅中开山的裸体青壮年,都用模特儿画了素描。徐悲鸿为此积稿三十多幅,艰辛的创作、扎实的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使画面既洋溢着生活的实感,又充满着神奇幻想的神话境界。画面上人物造型着重于体积的研究,重量与体积感鲜明,造型饱满而结实,扑面而来的形体,都有很强的雕塑感,素描结构严谨,来去分明,亮处有物,暗处不空,具有潜移默化的感觉。画中手法夸张,抡锄挖土的壮汉的造型和肌肉的

4、刻画,激奋的动作的处理,赤裸的健壮的体魄和憨直的神态的描绘等,无不给人无尽的信心和力量。徐悲鸿对以素描的方式作画稿、画模特儿,有选择地采用光影造型,有相当的依赖性。这样的画面改良,对传统笔墨语言势必有一定的削弱和破坏,也淡化中国画的特色,但的确避免了用线描画不够深度和生动的弊端。从徐悲鸿不少作品的形象塑造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以素描为基础的写实主义的具体实践,渗透了徐悲鸿对艺术的审美和对生活的理解。他追求和所传达的精神不仅仅是惟肖,还有在此基础上的惟妙。“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反映了徐悲鸿的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精神。1关于“徐悲鸿的素描方法”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徐悲鸿的素描引

5、进了西方的透视、比例、解剖和光学原理等科学法则,带来了不竭深度和生动的弊端。B徐悲鸿的素描注重以线造型的规范,具有线形之美,而且是类似中国画“骨法用笔”的线性之美。C徐悲鸿的素描能表现造型的明确结构,合于中国的形式美感,主要得益于他不遵从写生的基本理念。D徐悲鸿的素描方法与西洋的素描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他过分强调结构形似的精确性和景物的焦点透视效果。解析A“带来了不竭深度和生动的弊端”说法错误。C.“他不遵从写生的基本理念”与原文意思相反。D.“强调结构形似的精确性和景物的焦点透视效果”是相同点。答案B2下列表述,不属于“追求笔墨从属并服务于客观对象造型”创作原则的一项是()A徐悲鸿的马画在泼的

6、基础上与勾勒相结合,并且强调笔墨自由和随机性。B徐悲鸿的马画中马的轮廓、面官等关系到结构的部位,都以写生为基础,并尽量细致刻画表现,一丝不苟。C徐悲鸿画牛、画狮、画鹰、画猫等的动物画利用写生为基础,应用解剖学原理,极力表现动物的雄健、机敏和力量。D徐悲鸿在创作愚公移山泰戈尔像霸主别姬毛泽东在群众中等作品之前,都创作素描稿。解析“强调笔墨自由和随机性”的说法与原文不符。答案A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徐悲鸿的绘画注重笔墨形式尊重形似结构,在他不同题材的作品中有不尽相同的表现。B素描是对表现主体物象的录入过程,也是作者的创作源泉;离开素描,则无法创作绘画。C徐悲鸿对以素描的方式作

7、画稿、画模特等,有相当的依赖性,这是对中国传统笔墨语言的一种丰富与提升。D“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是徐悲鸿绘画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全面继承。解析B“离开素描,则无法创作绘画”说法太绝对。C.“这是对中国传统笔墨语言的一种丰富与提升”错误。D.“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全面继承”的说法无中生有。答案A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大众文化时代文学批评走向个性化吴琪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化原则和消费主义的普及,精英文化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大众文化的流行。这种文化观念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它的最重要之处在于,破除了精英文化高贵血统的一枝独秀,并赋予大众文化经验和价

8、值的话语以合法性。大众文化并非是乌合之众享用的文化,而是大众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负载并传达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的活化石。作为消费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类型,大众文化兼具商业生产和文化传播的双重属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多元复合的价值因子和美学质素。作为商品生产,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物质主义遂成为大众文化无法剥离的价值诉求。而作为文化产业,大众文化又必须成为负载大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的文化母体,进而在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大众社会的市场法则与消费文化的游戏规则,在改变文学的文化地基的同时,也彻底置换了现代性的文学遗传密码。文学开始与市场联姻

9、,与消费媾和,与爱欲狂欢。文学不只是表征领域里花团锦簇的葳蕤,它也成为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文学既沿袭体制的命脉,传承文明的血统,又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文学不再专注于纸媒的书写空间,反而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分娩出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新的文学样态。文学的泛化与扩容,文学审美经验的变异,最终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文学曾经风华绝代,而今却洗尽铅华。这是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必然的命运,也是历史为人性写就的最平凡传奇。大众文化的转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在改变时代人文精神的同时,必然引起文学话语和批评观念的变革。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高雅文明的化身,它集真、

10、善、美于一身。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文学以诗性话语重构生命的形式,以理性之真、情感之美和伦理之善的方式塑造国民性。现代性文学更是被赋予审美自治的权力光晕。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本质文学性。文学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然而,随着大众文化转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文学不再拘泥于原有的领地,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的改变,必然带来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新。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再把文学性视为文学唯一的美学质素,而是转向丰富多元的文化性。这也就意味着,文学批评将不再拘泥于审美批评的话语属地,而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倡导多元、民主

11、、宽容与综合的批评意识,反对精英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个性化的文学批评,要求以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主义姿态介入文学的文本肌理,最大限度实现文学的“价值阅读”、文化理解和意义阐释。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关注文学多层面、多维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由内而外地开释出文学活动中无限量的文化韵味。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并非是如某些学者所言的泛文化研究,它追求个体在文本阅读中审美同情与文化批判的辩证耦合。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同样不失为人性通往文化救赎的审美历险。当然,作为一种方法学和话语范式,个性化的文学批评,还亟待理论的深入反思和实践的不断检视。(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6日)4下列对“大众文化”的理

12、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化原则和消费主义的普及,大众文化流行起来,从而取代了精英文化,成为一枝独秀。B大众文化负载并传达了大众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并不是乌合之众享用的文化。C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所以大众文化具有商业生产的属性。D大众文化必须负载大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所以大众文化具有文化传播的属性。解析“从而取代了精英文化,成为一枝独秀”错,大众文化流行并不意味着精英文化不复存在,原文是“破除了精英文化高贵血统的一枝独秀”。答案A5下列对文学的发展变革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3、A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雅文明。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现在,文学成为融市场、消费、爱欲为一体的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B过去,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现在,文学更注重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C过去,文学尤其是现代性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文学性本质,可谓风华绝代。现在,文学已经泛化与扩容,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可谓洗尽铅华。D过去,文学拘泥于纸媒的书写空间,样态固化。现在,文学样态全新,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呈现的都是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崭新的文学样态。解析A项属断章取义,原文

14、说“文学不只是表征领域里花团锦簇的葳蕤,它也成为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B项表述片面,原文说“文学既沿袭体制的命脉,传承文明的血统,又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D项原文说“文学不再专注于纸媒的书写空间,反而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分娩出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新的文学样态”,纸媒的书写空间依然存在。答案C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精英文化追求把文学性视为文学唯一的美学质素,赋予现代性文学审美自治的权力光晕。B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得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也发生改变,进而带来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新。C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反对精英

15、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D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关注文学多层面、多维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将推动中国文化沿着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泛文化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解析“将推动中国文化沿着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泛文化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于文无据。答案D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新型H7N9病毒起源与变异昨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团队的一篇研究新H7N9甲型禽流感的学术论文荣登国际著名预印本电子文库Arxiv,这是国际公开发表的首篇有关H7N9流感的学术论文。该论文揭示了H7N9病毒的起源和变异,将为控制和治疗H7N9禽流感疫情提供参考。通过对中国杭州疾控中心和WHO中国流感中心公布的4个新H7N9甲型禽流感基因组进行全面分析,贺建奎团队得出这样的研究结果:新H7N9甲型禽流感病毒是由三种病毒(H9N2,H11N9,H7家族)重组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病毒,这种病毒不是由经典的H7N9病毒进化而来,其相似性远不及新H7N9和H9N2、H11N9和H7N3之间的相似性。而且,这种新型病毒有着很强的变异能力,可能导致它传播感染能力和方式发生变化。“目前,这个病毒可能已经开始产生新的变异,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贺建奎说,通过序列比对等方式,他们发现,与新H7N9禽流感病毒最接近的病毒多为江浙地区的家禽和野禽,这与此次疫情暴发的地域重合,同时,他们推测新H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