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论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119354634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6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第十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第十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第十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第十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论(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食品添加剂概论 1 毒理学评价 2 食品防腐剂 3 抗氧化剂 4 漂白剂 5 甜味剂和酸味剂 6 凝固剂和疏松剂 7 品质改良剂 8 增稠剂 9 乳化剂 10 其它食品添加剂 定义: 食品添加剂: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 贮藏等过 程中为了改良食品品质及其色、香、味,改变食品的结 构,防止食品氧化、腐败、变质和为了加工工艺的需要 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天然物质或化学合成物质。 食品强化剂:指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到食品中的 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 可见食品强化剂只是食品添加剂中的特殊一类。 分类: 1.按添加剂来源分类 (1)天然食品添加剂:动植物中提取或微生物代谢

2、产物。 (2)化学合成添加剂:化学方法合成品。 2.按功能分类:最常见分16类 (1) 防腐剂(2)抗氧化剂 (3)发色剂 (4) 漂白剂(5)酸味剂 (6)甜味剂 (7) 凝固剂(8)疏松剂 (9)增稠剂 (10)乳化剂(11)抗结剂 (12)品质改良剂 (13)消泡剂(14)着色剂 (15)香料 (16)其它 3.根据安全评价资料分为A、B、C三类 A 类 A(1)类:经FAO/WHO的JEFCA认为已有ADI者 或者安全无毒无需ADI者。 ADI者或者安全无毒无需 ADI者。 A(2)类:JEFCA已制定暂定ADI者,但毒理学资 料不完善。 B(1)类:JEFCA曾进行过评价,由于毒理资

3、料不 足未制订者 B(2)类:JEFCA未进行评价者。 C(1)类:JEFCA根据毒理学资料认为在食品中不 安全者。 C(2)类:JEFCA根据毒理学资料认为在食品中特 殊使用者。 有些食品添加剂如抗氧化剂、着色剂(色素)、酸 味剂、香料、抗氧化剂在前面均已介绍,这里重点介绍 某些食品添加剂。 B B类类 C C类类 1 毒理学评价 理想的食品添加剂应该是: a 进入人体后参与正常代谢; b 在加工或烹调过程中分解或破坏而不摄入人体 ; c 进入人体后经体内正常解毒过程后排出体外,不在体 内蓄积或与食品成分发生作用产生有害物质。 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并非完全无毒,随着摄入食 品添加剂种类的增加,

4、长期少量摄入或一次大量摄入 都可能会造成慢性急性中毒。因此。对食品添加剂要 进行毒理学评价,确定对人体的安全性。 毒理学评价以毒理学实验为科学实验依据,其 评价程序如下: 一、急性中毒试验:将食品添加剂在不同剂量水平 一次或多次给予试验动物(小鼠或大鼠等),观察动物 的中毒 情况(中毒性质、症状、持续时间、死亡率和 病理解跑剖),测定LD50 。 LD50即半数致死量:指于既定动物实验期间和条 件下统计学上使动物死亡的剂量。 1.LD50 10倍的人摄入量,可进行进一步毒理学实验。 例如人对含某种食品添加剂可能摄如量为1mg/kg 体重: 1. LD50 10mg/kg体重,可进行进一步毒理学

5、实验。 二、蓄积毒性实验和致突变实验 蓄积毒性试验是用不同性别的动物连续给药20天 来确定有无剂量一反应关系以确定蓄积性强弱。若蓄 积系数小于3则放弃试验,若大于或等于3则可进入以 下试验。 致突变试验是为了对试验化合物判断其有无致癌 作用的可能性进行筛选。可用细菌诱变试验、微核试 验、显性致死试验及DNA修复合成试验,可任选三 种。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是否进入下一步试验。 三、亚慢性毒性实验(90天喂养实验和繁殖实 验)和代谢试验 1.亚慢性毒性实验:观察受试动物以不同剂量水平 经九十天喂养后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性质和靶器官) , 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MNL),了解受试物对动物 繁殖及对子代的致畸

6、作用,为下一阶段实验提供理论 依据。 最大无作用剂量(MNL):指于既定的动物实验 毒性实验期间和条件下,对动物某项毒理学指示不显 示毒效的 最大剂量。 (1)MNL 100倍(人摄入量)表示毒理较强; (2)100MNL300倍,表示可进行慢性毒性实验; (3)MNL 300倍,不必进行毒性实验。 2.代谢实验:了解添加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情 况、蓄积程度及作用的靶器官 ,了解是否有毒性代谢 产物的形成。 四、慢性毒性实验(包括致癌实验) 用不同性别的动物喂养2年以判断长期给予试验动 物时是否呈现毒性作用,尤其是进行性或不可逆的毒 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为能否应用于食品提供依据 。 慢

7、性试验所得到的重要结果是最大无作用剂量 (MNL),它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50倍时表示毒性较强, 应予以放弃;在50100倍之间须由专家评议;而大于 或等于100倍时,可考虑用于食品,应制定日允许摄入 量(ADI)。 日允许摄入量(ADI):是指人类每日摄入该物质直到终 生,对健康无任何毒性作用或不良影响的剂量,以每 人每日摄入的mgKg体重来表示。 一般MNL与ADI之间有以下的关系: ADI(mgKg)=MNL(mgKg)100 人与动物之间的安全系数为1001000。 例如某添加剂的动物最大无作用剂量(MNL)为 10mg/kg体重,则此添加剂的人体ADI: 2 食品防腐剂 一、概述 1.

8、定义:食品防腐剂为了防止食品被微生污染,抑制 微生物增殖以延长食品的保藏期的一类化学物质。 2.防腐剂机理:防腐剂对微生物繁殖的抑制机理有以 下几种: (1)干扰微生物的酶系,破坏其正常的代谢 ,从而 抑制其繁殖。 1010mg 100=0.10mg/kgmg 100=0.10mg/kg体重体重 如果一般成人重以如果一般成人重以6060kgkg计,则此添加剂成人每日摄计,则此添加剂成人每日摄 入量不应超过入量不应超过0.10 600.10 60mg/mg/人人/ /日。日。 (2)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使酶或代谢物逸出而导致 菌体失活。 防腐剂与杀菌剂的区别:在于其杀菌机理不同。 杀菌剂一般是通过

9、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失变性或凝固而 杀死微生物。 3.说明: (1)没有任何一种防腐剂能对食品中的霉菌、细菌 和酵母菌完全抑制,即没有一种防腐剂能抑制存在于 食品的所有腐败微生物 。 (2)对大多数防腐剂来讲一般对霉菌和酵母菌的抑 制作用较强,而对细菌抑制效果较差 。 二、影响防腐剂抑菌效果的因素: 1.pH值:常用的防腐剂是有机酸(如苯甲酸、山梨酸和 脱氢醋酸),以分子形式并发挥防腐作用, 所以只有 PH较低时有利于 防腐剂的抑菌。苯甲酸(3.05.0) 、 山梨酸(BHT+PGBHA+BHTBHA+PGBHT+PG;BHABHA与抗氧化增效剂与抗氧化增效剂 共用时的效果也很明显,如同柠檬酸的共

10、用。共用时的效果也很明显,如同柠檬酸的共用。 由于由于BHABHA是一个酚类化合物,所以它对一些细菌和是一个酚类化合物,所以它对一些细菌和 一些霉菌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一些霉菌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2.二丁基羟基甲苯(BHT) BHT为白色粉末,对光 、 热稳定,价格比BHA低,用 于长期保存食品或焙烤食品 中效果不错;与BHA和柠檬 酸共用时其重量比组成为: BHA:BHT:柠檬酸 = 2:2 : 1;其抑菌能力不如BHA。 3.没食子酸丙酯(PG) PG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 , 对热稳 定,遇光促使其分解 由于含多个酚基, 可与Fe、 Cu离子显色;它在含油食品 的抗氧化效果不如BHA、 B

11、HT,但在猪油中抗氧化效 果比二者好,并且与柠檬酸共用时效果更好,当然最好 是它们之间共用以产生协同作用。 4.生育酚(VE) 是一种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它在许多国家被批准 使用。它的抗氧化性以型最强,型最弱,与 其生物活性正好相反;VE的抗氧化性还会因应用食品 的不同而效果不同,对于动物油脂因它们不含VE故其 效果不错,但对于植物油类,由于含有一定量的VE, 故此效果不明显,超过一定量的时候甚至成了助氧化 剂,一般认为在植物油中的浓度大约是其天然浓度时 效果最好。 5.其它油溶性抗氧化剂 乙氧基喹(EMQ)可用于苹果保鲜,防止因氧化而导 致的虎皮病;特丁基对二苯酚,是一种效果优于BHA 、 B

12、HT、PG的抗氧化剂,它遇Fe、Cu离子不变色 。 二、水溶性抗氧化剂 水溶性抗氧化剂主要用于食品的护色,防止食品 因氧化而降低风味及质量。它们主要有: 1.异抗坏血酸及钠盐 为抗坏血酸(Vc)的异构体,白色粉末或结晶,遇光 变色,可被重金属离子催化氧化,其抗氧化性超过Vc 但无Vc的生理作用;它常用于肉品的腌制来防止肌红 蛋白被氧化,减少亚硝胺的生成并加强亚硝酸对对肉毒 梭菌的抗菌能力,它在肉中的用量约0.06。 2.植酸 又称肌醇六磷酸,它除了可以作为抗氧化剂外,还 可作为金属离子鳌合剂,防止水产品罐头中鸟粪石的产 生,但摄入过多时会影响Ca、Fe在人体内的吸收。也可 用作稳定剂和保鲜剂。作为抗氧化剂主要用于油脂食 品、鱼、肉、蛋、面包、糕点等。 制法:以玉米,米糠或小麦为原料,用稀酸提取 、 分离提取液、去初蛋白质、碱化后分离沉淀,在洗涤 , 通过离子柱和活性炭脱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