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细胞简介 韩朝伟-医学资料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119328789 上传时间:2020-01-12 格式:PPTX 页数:28 大小:33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C细胞简介 韩朝伟-医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DC细胞简介 韩朝伟-医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DC细胞简介 韩朝伟-医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DC细胞简介 韩朝伟-医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DC细胞简介 韩朝伟-医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C细胞简介 韩朝伟-医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C细胞简介 韩朝伟-医学资料(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韩朝伟 什么是DC 形态与功能 分化与成熟 DC体外培养 DC与肿瘤免疫 DC-CIK 对DC及肿瘤免疫的思考 什么是DC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的 抗原提呈细胞,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突起而得名。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是指能工加 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根据APC表面膜分子表达的特点和功能的差异,可将APC分 为两大类:专职性APC和非专职性APC,其中专职性APC包 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而非专

2、职性 APC抗原的处理和提呈功能较弱。 DC的历史 抗原提呈细胞摄入抗原并将其加工处理,被主要组织相 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捕 捉并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是激 活适应性免疫的基础,MHC分子在巨噬细胞和B细胞上 检测到表达,因此它们曾被认为是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 ,但是Ralph Steinman的发现彻底颠覆了这一观点。 1973年至1980年,Steinman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详 细报道了一类新的细胞的发现。 该类细胞归纳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该细胞存在于脾脏白髓质,在外周淋巴结和肠系淋巴结 中均

3、有发现; 第二,该细胞呈不规则形态,体积比T/B淋巴细胞大,缺少溶酶 体、高尔基体以及组织细胞具有的微丝管,最明显的是细胞向 四周伸出长短粗细不一的“伪足”; 第三,该细胞不分裂,不具备胞吞的能力; 第四,该细胞来源于骨髓而非胸腺,细胞表面高表达MHC分子 ; 第五,该细胞能引起强烈的混合白细胞反应,引起T细胞聚集, 促进T细胞活化与分裂,其效应比巨噬细胞或B细胞高几十甚至 上百倍。 根据这些特点,Steinman将这类细胞命名为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并推测可能与抗原提呈有关。 Steinman的观点最开始受到广泛的质疑,但Steinman顶住 压力坚持了下来。随后的

4、10年时间里,DC被许多其他的 实验室观察到,并被证实以未成熟DC或前体细胞的形式 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尤其在皮下、粘膜层以及 血液中。这些细胞体积较小,缺少“伪足”,表达较低水平 的MHC分子,较高水平的Fc受体和补体受体,具有强烈的 吞噬能力,像“哨兵”一样实时监视着入侵宿主的病原微生 物。一旦检测到病原微生物,这些细胞立即启动吞噬和加 工过程,大量合成MHC分子,趋化因子受体,辅助激活因 子以及细胞因子,同时细胞启动成熟程序,体积增大,伸 出“伪足”,迁移至淋巴结或脾脏,激活适应性免疫。 2011年,Steinman因在“树状细胞及其在适应性免疫系统方 面作用的发现”,获得诺贝尔

5、生理学或医学奖。 形态与功能 DC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功能最强的APC DC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而巨噬 细胞、B细胞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因此DC是 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在免疫应答的中具有独特地位。 DC对抗原和弱抗原都有很高的呈递效率,只需 少量的抗原及DC即可激活T细胞。 未成熟的DC可能诱导免疫耐受,体外激发混合淋巴细胞反 应(MLR)的能力较弱,但具有极强的摄取和加工处理抗 原的能力;成熟的DC能够诱导免疫激活,其抗原提呈能力 是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1001000倍,同时激发MLR的能力 很强,但抗原摄取能力大大下降。 未成熟DC

6、具有极强的内吞能力,通过膜皱缩和形成大囊泡, 形成液相内吞作用,可使极低浓度(1010mol/L)抗原得 到呈递,也可通过受体介导对糖基化抗原进行内吞。 在与T细胞的互动中,除提供MHC类分子/肽复合物的第一 信号外,还高表达B7-1、B7-2、CD40分子,为T细胞提供充 足第二信号,来促进T细胞的激活。 DC还可以增强体液免疫:一方面,DC通过促进抗原特异性 CD4+Th的产生,促进抗体生成;另一方面,DC直接作用于 B细胞,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分泌。 分化与成熟 DC的产生分两个阶段:从祖细胞分化为未成熟DC和未成 熟DC受外界刺激分化成熟。 DC的分化体内DC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按来源其

7、分化 途径分为两条:髓系分化途径。称为髓系DC,最终分 化为朗格汉斯细胞和间质DC两个亚群;淋巴系分化途 径。为淋巴系DC,最终分化为类浆细胞DC。 髓系DC的分化发育分为4个阶段:前体阶段、未成熟DC、 迁移期和成熟DC,不同分化阶段的DC功能不同。DC前体 经血循环进入非淋巴组织,分化为未成熟DC,未成熟DC 具有很强的摄取、处理和加工抗原的能力。DC在摄取了 抗原后迁移到次级淋巴组织,在此过程中DC也随之成 熟。 正常情况下,体内多数DC处于未成熟阶段,其广泛分布 于全身各外周组织,高表达吞噬相关受体,而不表达或 低表达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未成熟DC有较强的抗原内吞和加工处理能力,而

8、激发混 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较弱。经过抗原摄取、炎性因子活 化等一系列过程,DC由未成熟转变为成熟,成熟DC则高 表达MHC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CD83、 CD25为成熟DC的特征性标志。 成熟DC的抗原呈递能力及体外激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 能力强,而抗原摄取能力弱。DC的成熟过程同时伴有迁 徙,在外周组织中摄取抗原后,通过延长树突状突起, 改变趋化因子受体表达等方式进入淋巴结及淋巴管中成 熟,并激发T细胞反应。 未成熟DC与成熟DC的比较 未成熟DC和成熟DC在形态学、表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 同。 形态学方面,未成熟DC呈葡萄串样半贴壁生长,细胞表面 褶皱多,毛刺样突起少;成熟的DC

9、集落分散,悬浮生长, 细胞边缘有明显的毛刺样突起。 表型方面,未成熟的DC仅表达低水平的MHC分子、协同刺 激分子(CD80、CD86)和黏附分子(CD40、CD44、 CD54)等;成熟DC则表达高水平的MHC分子、协同刺激 分子和黏附分子、整合素(1、2)及特征性标记(CDla 、CD11c、CD83)等,并能分泌IL-12、IL-2l、IL-26、IL- 28、肿瘤坏死因子-(TNF-)、IFN-等细胞因子。 DC体外培养 目前DC多来自骨髓或外周血CD34+造血祖细胞、外周血 DC及单核细胞,其中以单核细胞来源的DC应用最广。 获取DC的方法有: 将来源于骨髓或外周血CD34+造血祖细

10、胞在体外与GM -CSF和肿瘤坏死因子共同培养,获得大量DC。 单核细胞在GM-CSF和IL-4共同作用下诱导分化为未成 熟DC,并在外来因素刺激下进一步分化为成熟DC。 Flt3配体能动员DC进入外周血,显著增加外周血中DC 的数量,进而直接从外周血中分离纯化到大量DC。 单核细胞培养DC的过程 1.PBMC的分离 静脉采血40ml,以2:1体积比加于用淋巴细 胞分离液液面,离心分离PBMC,500g,20min。 小心吸取富含单个核细胞的细胞层,以1:5体积比,用RPM1- 1640洗涤细胞三次:650g,10min;300g,10min两次。 2.MCM的制备 IgG包被培养皿:取6ml

11、10mg/ml人IgG加入 10cm的培养皿,静置1h后吸尽液体,用RPMI-1640洗平板两 次。 将上述方法分离所得PBMC5107/8ml,加入平板,37静置2h ,洗去非贴附细胞,再加入8mlRPMI-1640,37,培养24h。 离心收集培养液,0.2m滤头过滤,分装,-20保存备用,工 作浓度25%。 3.DC的培养 用RPM1-1640重悬细胞,调细胞密度为 1106/ml,加入12孔板,每孔4106,37静置2h,轻轻吹打 ,悬浮非贴壁细胞,弃去。 再用预热的RPM1-1640轻洗培养板两次,部分标本用75cm2培 养瓶过夜培养或4低温培养液收集悬浮细胞,再转入24孔板 培养(

12、间接贴壁)。 加入含10%FCS完全培养基,2-巯基乙醇(浓度为510-5M) ,rhIL-4,rhGM-CSF各1000U/ml,37,5%CO2,培养57d 收获未成熟DC。 部分培养自第7d始加入单核细胞条件性培养液(MCM)或 TNF-(100Ug/ml)第1114d收获成熟DC。 DC与肿瘤免疫 人体的抗肿瘤免疫流程:肿瘤相关抗原的摄取与呈递 ;激活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T细胞;引导肿瘤相关抗 原特异性T细胞至肿瘤部位,杀灭肿瘤细胞。 机体抗肿瘤免疫主要依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的免疫应答来杀伤肿瘤细胞,CTL并 不能识别完整的肿瘤抗原分子

13、,只能特异性地识别来源 于肿瘤抗原亲本、由MHC分子呈递的抗原多肽。在大部 分恶性肿瘤中,肿瘤细胞表面的MHC抗原肽、共刺激分 子和黏附分子表达较低,不能有效地诱导T细胞活化,故 需要抗原呈递细胞的协同作用。 DC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其抗肿瘤免疫作用。 (1)激发细胞免疫。在肿瘤患者体内,DC可以直接向CD8+T 细胞提呈肿瘤抗原,诱导CTL反应。 (2)激发体液免疫。一方面,DC可以促进抗原特异性CD4+ 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s,Th)的产生,启动CD4+Th11668相 关免疫应答;另一方面,DC还可直接作用于B细胞从而促进 免疫球蛋白的分泌。 (3)自分泌或诱导其他细胞分

14、泌多种细胞因子或趋化因 子。 (4)DC可以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而抑制其生长。 (5)肿瘤抗原致敏的DC可释放一种具有抗原提呈能力的囊 泡小体,该小体内含有大量MHCI、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 能显著刺激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并诱导抗原特异 性CTL反应。 肿瘤微环境 虽然DC有强大的抗肿瘤作用,但实际在患者体内的效果却 不尽如人意,这可能与肿瘤的微环境诱导了免疫耐受的出 现有关。 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 色。由于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及其他间质细胞相互作用, 并产生多种免疫抑制性因子,从而营造了免疫抑制性肿瘤 微环境,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促使肿瘤细胞逃逸机体的免

15、疫监控,最终导致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肿瘤微环境能够影 响DC的募集、分化、成熟和生存,抑制DC提呈抗原和激 活T细胞,造成宿主免疫系统对肿瘤抗原的无应答从而发生 免疫耐受。在这些机制中,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及JAK2/STAT3通路起到了重要作用。 调节性T细胞 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负调控功能的T细胞亚群,该类 细胞通过细胞直接接触和分泌调节性细胞因子发挥抑制效应 ,逃避自身免疫反应,从而使少量的恶变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和免疫防御,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研究发现,肿瘤患者 外周血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明显增多,而且 CD4+CD25+细胞水

16、平越高,预后越差。CD8+CD28-T细胞是 近年来被证实的另一种重要的调节性T细胞,这种T细胞在肿 瘤患者的外周血中也大量增多,体内外实验均证实,其具有 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然而, 完全清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会引起各种严重 的自身免疫反应。因此,纠正患者机体内环境的免疫失衡, 降低肿瘤患者体内调节性T细胞水平,保持机体免疫稳态, 是治疗肿瘤的关键之一。 DC-CIK DC细胞可有效地诱导静止T细胞增殖和应答,促进细胞毒性T 细胞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生成,启动并参与免疫应答。同时 还是CD8+CTL和CD4+T细胞介导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反应 的最强的激发者,可有效地抑制肿瘤逃逸。CIK细胞兼有T淋 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MHC限制性杀瘤的特 点,是一种体外增殖能力强、杀瘤活性高的广谱抗瘤免疫活 性细胞。在杀伤肿瘤细胞、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有一定的 效果,能一定程度上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