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基础知识全套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8751413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PT 页数:218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学基础知识全套_第1页
第1页 / 共218页
民族学基础知识全套_第2页
第2页 / 共218页
民族学基础知识全套_第3页
第3页 / 共218页
民族学基础知识全套_第4页
第4页 / 共218页
民族学基础知识全套_第5页
第5页 / 共2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学基础知识全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学基础知识全套(2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学基础知识民族学基础知识 导论 一、民族学的研究范围 二、民族学的研究特点 三、民族学研究的意义 导论 第一单元 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 第一节 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 第二节 人类的远祖 第三节 直立人真人的出现 第四节 智人 劳动创造说 恩格斯: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 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 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 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推动力说 劳动只是作为从猿到人转变 的主要推动力,并不反映事物内 部的矛盾性,显然不能说它就是 人类起源的内因。劳动只是一种 持殊的适应手段,适应方式。它 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推动古独 的内部矛盾性发展与转化。

2、 突变选择说 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 和猿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实际上 只有一种古猿发展成为人。有人指 出,南方古猿阿法种的生活环境是 森林海木丛,而不是平原草地,其 饮食以杂食和食用为主,双脚行走 不可能是适应平地生活的结果。 生物体的遗传特征是由DNA中特定的 核苦酸顺序所决定的,物种问的差异是由 基因的差异及基因表达方式的差异造成的 。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即是突变,突变会引 起生物基因型及其性状的改变。如有角家 畜中出现无角个体,有芒小麦中出现无芒 小麦等。种群的基因频率只能保持暂时相 对的稳定,迟早会发生变化,由此引起生 物类型的逐渐演变。进化的实质就在于基 因频率的改变,当突变发生时,

3、就会引起 基因频率的改变。 一般地说,内因(遗传基础 的变化)是引起生物变异的主要 原因;外因(如环境条件)是引起 生物变异的次要因素。 选择的含义,在达尔文来说是 保留有利,淘汰有害性状的过程, 称为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这是通 过长期的生存斗争实现的,同时包 括性选择,即为争取与异性交配而 发生竞争,得到交配个体得以传种 。是自然选择的一种。 现代达尔文主义学说则认为, 自然选择是在群体中发挥作用。自 然选择过程主要是通过选择引起种 内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 的实质是定向地改变群体的基因频 率,所以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同时,隔离也起很大作用,它能导致 新种形成。生物进化中一旦有新种,标

4、志 着生殖作用连续性的间断,即出现不连续 性。从遗传机制上分析,基因只能在种内 互相交流,而不能在种间交流。新种的形 成,最初是由它的祖先种分化成不同的种 群,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随后这些分 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种群各自发生不同的 突变和重新组合产生不同的变异。经过 自然选择,基因和基因频率定向地发生变 化,形成了不同的“地理族”,即亚种。 根据以上生物科学理论观察,从猿 到人既然是从一个物种变为另一个物种 ,这当然不会完全离开生物学规律。所 以人类起源的转化过程应是通过上述突 变、选择、隔离等过程实现的。我们参 考以上理论,可以认为在人类起源过程 中,是以自然环境变化作为外因条件。 如古猿从

5、树栖下地,其机体 不断冲破遗传保守方面的束缚而变 化。在适应过程中由变异产生的身 体结构上的特点逐渐积累井传给后 代,表现为都朝直立行走的变化, 智力与适应能力不断提高,且本能 地利用天然物做“工具器官”以弥补 身体本身器官之不足。 同 时,群体关系也得到强化。如果 认为使用天然工具属于“劳动”,那 么“劳动”就是从猿到人过程中的一 种选择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其 中“劳动”好的个体存活下来。随环 境逐渐变迁的外因作用。又由劳动 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种群的基因库 (gene pool)也朝向适应于新环境的 方面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生物体内部的遗 传相变异的矛盾斗争成为物种演变的 根本原因。古猿

6、进化到人的体质特征 的变化正是内部遗传变异矛盾发展的 结果,而这种矛盾的发展表现在突变 、选择与隔离过程中。该理论综合了 选择论与基因论的成就,进一步丰富 了对人类进化机制的认识。但亦有一 些现象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 人类的远祖 根据地史学的研究,地球大约形 成于40至50亿年前。整个地球的历史 可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 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大阶段。其中每个 代分为若干纪,每个纪又分为若干世 。人类起源和发展于新生代。新生代 分为第三纪(Tertiary)和第四纪 (Quatemary),新生代一般认为是距 今7000万年,其中第三纪便占了6700 万年,最后为300万年是第四纪。 其

7、中第三纪又分为古新世 (Paleocene)、始新世(Eocene)、渐 新世(Oligocene)、中新世(Miocene) 和上新世(pliocene):第四纪分为更 新世(Pleistocene)和全新世 (Holcene)。第三纪是哺乳类动物发 达的时代,最早的人类祖先出现于第 三纪的后期,而人类的进化大部分是 在第四纪。 1967年萨里奇和威尔逊提出 分子钟的摆设,用免疫测量法确 定各种灵长类白蛋白的不同份量 ,从而推算各种灵长类系统分离 的时间,结果人属与黑猩猩、大 猩猩属分离的时间在500万年前。 50年代随着南方古猿化石在人 科中地位的确立,人类的历史被延 长到300一400万

8、年。从60年代中期 开始,古人类学界提出的人类起源 理论认为,人和猿的分离至少在 1400万年以前,最早的人科成员为 腊玛古猿,是由一种森林古猿演化 而来的。 人类的发展,由以南方古猿为代 表的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发展到真 正的人类,也就是直立人阶段。 这一时期的标志是: 第一,人类体质发展上的突破。 从南方古猿到直立人是一种质的飞跃 。早期直立人正是从南方古猿中的进 步类型阿法种转变而来。 第二,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 也就是人类开始创造文化。南猿采 用天然木石作工具,只是广义的劳 动;从制造工具之日起,这种劳动 才是人类真正的劳动,也可以说是 狭义的劳动,即待指人类制造工具 的劳动。 第三,

9、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 马克思指出:“血缘家庭是第一个 有组织的社会形式。”这一标志很 重要,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人类社 会组织,从原始群转变到人类社会 组织的出现,才真正进入人类的历 史。 早期直立人 以能人为代表的早期直立人,具 有如下特征:1)手足进一步分化,手 已能制造工具,具有了人的性质。“没 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 粗笨的石刀。” 2)脑部较发达,平均 脑量637cm3,有的高达800cm3。额 部高和头顶隆起表示语言区发达,可 能产生了分节语言。 3)文化方面有砾石工具和打 制石斧,标志着真正的劳动的开 端。奥杜威能人的生活层中,有 一处发现了排成一圈的石块,似 人工排成的

10、房基,推测能人已能 建造简单的防风所。早期直立人 有合群能力,已经有社会组织了 。 晚期直立人 晚期直立人只是同早期直立人 相对而言。早期直立人在距今300 一150万年,而晚期直立人在距今 150一20万年,但并不排除二者在 时间跨度上的某种重叠。 智 人 从直立人到智人阶段的转化, 大约发生在距今30一20万年。智人 较之直立人,双手变得更为灵巧、 脑的结构与智能都有了重大进步。 智人所处的时代是日石器中、晚期 ,人类群体己从前氏族公社时期过 渡到母系氏族的萌芽时期。 智人(Homo sapiens)分为早 期和晚期。早期智人(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即

11、 过去所称古人(Paeanthropus)和 尼人;晚期智人“智人h的智人 ”(Homo sapiens sapiens)即旧 称新人(Homo snpiens)。 第二章 人类的种族 人类的种族(Races of mankind)又 称人种。但严格说来,它所指的应是现生 人类这个统一物种即晚期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当中的各个亚种。一般 的定义规定,种族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 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但现代的专 业人类学和民族学家则倾向于将其理解为 “经常地在内部进行婚配和繁育的种群 (breeding population)”。种族这个概念 所要表示的主要是存在于外

12、表体质特征上 的人类变异(human variation)。 第一节 种族的分类 美国著名体质人类学家、哈佛大学人类学 系教授胡顿(EAHooton)1946年提出的系统 分类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流行。他在充分考虑到 大洋洲人种的地位之后,认为世界人类可以在第 一个层次上分成三大人种,每个大人种下面包括 几个分支,分支下面又包括几个地区性的人种类 型。 (1)蒙古人种(Mongoloidrace), 亦称亚美人种或黄色人种。主要体质特征 为:皮肤浅黄色,头发色黑形直,胡须和 体毛较少,颜面扁平,鼻梁不高,唇厚适 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 粗壮到纤细的过渡趋势,眼内角多有蒙古 褶。此人

13、种分亚洲和美洲两大支。亚洲支 系包括北、东、南三个分支以及各种过渡 类型和混合类型;美洲支系指因纽特(Inuit 即Eskimo)和印第安各族。他们主要分布在 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和美洲,约占世 界人口41。 (2)赤道人种(Equatorialrace), 亦称尼格罗一澳大利亚人种,俗称黑色人种 。特征为:皮肤深色,头发色黑形卷,次生体 毛一般不多,但大洋洲部分却相当发达;脸型 较窄,鼻型低宽,唇厚颔凸,身材高矮不等。 赤道人种分尼格罗和澳大利亚两个支系以及各 种过渡类型和中间类型,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 以南,包括热带非洲、大洋洲、南亚和东南亚 的许多民族。16世纪后,美洲亦有分布,约占 世

14、界人口16。 (3)欧罗巴人种(Europeoidrace), 亦称欧亚人种或高加索(Caucasoid)人种,俗 称白色人种。主要体质特征:肤色一般浅淡, 部分呈褐色,毛发颜色不一,发型波状,次生 体毛发达,泪阜外露,鼻高唇薄。此人种分南 北两个支系,南支包括印度、地中海和巴尔干 高加索分支类型;北支包括大西洋、波罗的海 和白海波罗的海分支类型以及各种过渡类型和 中间类型。欧罗巴人种过去主要分布在欧洲、 北非、西亚和南亚,包括印欧和闪含两大语系 内的各个民族。16世纪以来,美洲、大洋洲和 南非等地区亦有分布,约占世界人口43。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们出于认识世界 的需要而在人类中分出了不同的

15、人种、支 系、分支乃至人种类型,但这种划分是在 承认了人类属于统一的现代智人种这一前 提下进行的。遗传举意义上的同一物种意 味着人类中任何个体都见有23对即46条染 色体(chromosome),这种共同性保证了 任何两个有生育能力的异性个体都能通过 婚配而生出健康的,具有正常生育能力的 子代,而不管这两个异性个体分属于哪个 人种。 从科学上讲,没有任何生理上的障碍能把 人类不向种族之间的成员隔离开来。我们 上面所说的,仅仅是对现代智人种这个生 物学上的统一体进行类型上的相对划分。 事实上,拿任何种族中的任何成员身上的 任何持质作标准,我们都能发现种族的内 部成员之间的差异,不管我们所选定的持 质(trait)是遗传学上的表现型(phenotype), 还是基因型(genotype)。 鉴于种族这个概念有着如此巨大的局限 性,当代的许多体质人类学家,持别是人 类遗传学家纷纷主张限制它的使用范围, 而代之以繁育种群,(breeding population) 或人类变异(human vari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