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卷详解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18750462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3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考试卷详解(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8年下学期 洞口一中高一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基础知识部分 详解 考试时量:90分钟 试卷总分: 100分 2018.11.1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 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 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 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 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 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 和籍

2、贯不能替代的。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 ,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 “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 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 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 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 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 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 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 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

3、属;远远看见“陇右名 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 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 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 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 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 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 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 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 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 号,还有学名、小名、

4、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 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 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 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 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笔、换音 。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 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 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 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1对“姓名文化”的理

5、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 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B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一 部历史 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 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D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 负责。 1C 【解析】C项,偷换概念。引用句表述的是“人名文 化”避讳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姓名文化”,事实 上姓是可以相同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源于上古的5000多个姓氏,都存在着自己的起 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

6、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C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初之根 ,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D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 了民族伦理精髓。 2C 3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 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 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初之根和文化之根的 认同。 B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 由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 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C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 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

7、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 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D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 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3B 【解析】B项,无中生有。由“乾隆钦定孔 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不能得出 “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 朝代”这一结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静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 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 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 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 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

8、们都记得提 放蜻蜓是几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 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 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 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 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 ,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 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 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 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 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幅恨铁不成钢的表 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 亘着大

9、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 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 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 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 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 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 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 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

10、买了出租车。弟把 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 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 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突出,对望,烟圈上旋,被 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 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 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 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 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

11、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 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 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 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 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 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 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 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 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 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 你精

12、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 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4. 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由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弟的音乐理想始终没有实现 ,因而走上邪路:父亲对儿子的不成器也是失望透顶, 父子二人犹如宿敌,保持了很久的冷战僵持状态。 B. 长大的弟弟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不易,也逐渐理解了 父亲和父亲的要求,同时,父亲也明白,子女的人生是 无法由他设计的,接受了子女是普通人的事实。 C. 在父亲的资助下,弟弟得以立业成家,父子间的隔阂 也逐渐消融,一家人开始静享天伦之乐。 D. 弟弟的孩子是孤独

13、症患者,面对如此厄运,弟弟坚韧 顽强,成为一家人的主心骨,也让曾经恨铁不成钢的父 亲对他赞许有加。 4. A 弟弟的音乐理想没有实现并不都是因为父亲的干涉 。 5. 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划线的句子 进行鉴赏。(4分)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 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5. 从结构来说,这一句点题,又是一个过渡句,且独立 成段,自然简洁。从内容来说,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 在岁月的流逝中,父子二人的隔阂逐渐消融,表面上看起来 不动声色,而彼此的内心深处却涌动着理解和默契。从叙 事角度来说,是旁观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答对两点即得满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句子的题目,答题

14、的关键是答 出句子表达的内容、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效果。此题通过“ 如静海深流”看出是“比喻”的手法,形象的写出父子二人 的隔阂逐渐消融。“柔软悄悄而来”和下文中的“在四处求 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 写“矛盾开 始化解”,上文是“矛盾的僵化”这句从结构上是承上启下 。 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答修辞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 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是对比、衬托、动 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先答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解释,最 后明确效果。 6. 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4分 ) 明确: 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的关心、体谅父母。弟弟 从一个失落理想自暴自弃

15、的青年,成长为全家人的主心骨 ,带儿子治病,嘱托姐姐关心父亲。成长是一个不断认 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因音乐梦想一直与父亲冷战 的弟弟,在成长的过程中认识到父亲的要求,也是生活本 身对他的要求,开始踏实生活。成长需要指引,也需要 包容和等待。父亲对年轻的弟弟是恨铁不成钢,但无济于 事,最后是生活教育了弟弟,在岁月的流逝中,弟弟开始 成长懂事。(答对两点即得满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章的内容写感悟的题目 ,答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成长”的感悟,根 据文章的内容谈。如全文主要写弟弟有一个不听话的青年 ,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可以看出什么是成长。答 题时先答出观点,然后用文中的内容阐释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检测(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 每小题4分,共30分) 7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大王来何操?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若属皆且为所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8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