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学业成绩分化原因与对策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8721770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学生学业成绩分化原因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初中学生学业成绩分化原因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初中学生学业成绩分化原因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初中学生学业成绩分化原因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初中学生学业成绩分化原因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学生学业成绩分化原因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学生学业成绩分化原因与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初中学生学业成绩分化的原因与对策梅花中学 华丽红摘要:作为广州市一所普通的市一级学校的老师,都要面对这一问题:生源素质不好,学生学习习惯差,厌学现象比较严重,存在着较严重的学业分化。本文针对我校2008届学生情况,阐述了学业分化的原因以及防止学业分化的做法。事实证明,我们立足三年,认真分析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地防止学生学业成绩的分化,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一、 学生学业分化的原因我校位于广州市原东山区,是一所普通的市一级学校,周围省级名校林立,每年升初一的电脑派位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生源是不来报到的,因此我校学生生源素质一直不好,学生学习习惯

2、差,厌学现象比较严重,存在着较严重的学业分化。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深知,要想在初三的升学考试中拿出象样的成绩,就必须从初一抓起,决不能等到初三才抓。在2008届学生初一入学时,笔者有意对入学考试中后三分之一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导致学生学业分化的原因有以下方面:1、 厌学情绪是导致学生成绩分化的根本原因。我们都知道,情绪能影响人的行为,消极情绪给我们的行为带来的是负面的影响。厌学情绪就是一种消极情绪,厌学情绪是导致学生成绩分化的根本原因学生厌学情绪的形成有内因,也有外因。具体表现为:(1)“厌学”与学生自身“厌师”情绪有关。调查发现,不少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某位老师,就喜欢该学科;不喜

3、欢某位老师,就不喜欢该学科的现象,这说明教师的个人魅力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学生认为有以下几种行为的教师最讨厌工作不负责,没有时间观念,不按时间下课,抢占学生自习时间等;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伤害学生自尊心;言而无信,表里不一,挖苦讽刺学生及其家长,同一件事喋喋不休说个没完;教学缺乏艺术性,一味照本宣科,上课效率低下,抓不住重点和难点,缺乏层次感,课后留下大量作业;平时很少与学生接触,不知学生姓名。这都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思考的问题。(2)“厌学”与“不当的家庭育人环境”有关。影响学生厌学的家庭教育因素很多,如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家长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4、。调查发现,厌学学生的家庭,家长的文化程度均偏低。父母自己认为没啥文化,孩子也好不到那里去,长大随便干点事,饿不死人就行,老师都管不好,我更不行,放纵孩子东游西荡,使孩子产生“厌学”。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以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的,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往往不良或厌学。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当也会导致学生厌学。家长一方面抱着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另一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这同样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进而厌学。(3)“厌学”与“不当的学校育人环境”有关。长期以来,学校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升学的指挥棒运转,而极少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了追求升学率

5、,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盲目地、大量地布置作业,以为多练有益,熟能生巧;而学生为完成作业大量挤占休息、娱乐时间。这种高负担、低效益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厌学学生学习毫无长进,而且更增强了厌学情绪。(4)、“厌学”与“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有关。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 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会使学生无心学习,而一心想弃学赚钱。又如近年来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图片、图书等在社会上的传播,对涉世不深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消极影响,使一些学生因此而无心学习或染上不良习气。中学生时代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若交上不三不四有流氓习气的朋友,甚至会走上犯罪的

6、道路。总之,学生厌学原因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里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外部的原因。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学生本身,更要立足优化外部环境,使厌学的学生身心获得健康发展。2、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不强是导致学生成绩分化的重要原因。“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方法或策略,通过不断的重复与练习,从而形成并发展为个体的一种需要,是自动化学习行为的倾向。经过调查发现,在我们的学生中存在以下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从随堂观察记录看,大部分学生在后半节课的注意力分散。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在随堂观察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善于听取同伴的发言,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抢答现象。在

7、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答案。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从考试看,有一些题目学生不是不会做,而是缺乏细心与技巧,没有读懂题目,不知道从何做起,不会审题。缺乏学习内驱力。许多学生都是在家长与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活动。在课堂中,不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旦不在教师的视野范围之内,就容易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有部分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比较喜欢看电视,有的每天看,有的放下作业就看,有的一有机会就看。做完作业主动检查的学生不多。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不强,使这一部分学生在初二就越学越吃力,学习成绩逐步拉开了差距。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知道要在

8、思想品德学科防止学生学业成绩的分化,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扭转学生的厌学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应重点去做的方面,我们备课组在这三年中,为防止学生学业成绩的分化,进行了探索,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对策。 二、 有效防止学生学业分化的方法和对策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洁诺特说过: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因此,要有效地防止学生学业成绩的分化,教师必须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

9、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新课程强调学习内容的情景化、生活化、活动化。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求出发,创设话题情境,引入丰富多彩的过程经历、活动体验,为学生设计、打造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但是要注意在不同年级,开展活动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七年级可侧重于情感体验,可多组织一些小品表演、角色扮演、续写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八、九年级可侧重于思辨能力的提高,可多组织一些课堂小辩论、调查活动等。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面对思想品德这一新课程,都有强烈了解这门课程的愿望。因此我们围绕教材,结合实际,开展了各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如在七年级

10、讲授学习新天地,在探究“搞好初中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这一问题时,我设计了小品“学习问题剖析”,先请学生分别扮演遇到学习问题的同学,然后讨论解决这些学习问题的方法。由于情景非常符合刚升上初中的学生的实际,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一个班上课时,有一个入学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争着要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在后面的讨论中,也见他专注地听着同学们的解决方法。慢慢的培养了学习兴趣,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八年级课业负担加重,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增加了课堂小辩论的环节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讲授八年级的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开展了“网络交往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1、”的课堂辩论,学生在辩论中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也明确了网络交往的利与弊。九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我们思想品德课课时少,任务重,因此我们在开展课堂活动时,有目的地根据会考指导书中的活动要求,把应试的要求有意识地贯穿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在进行有趣的课堂活动时就在进行应试的训练。如在讲消费观念一课时,我布置进行零用钱消费的调查,先让学生围绕主题确定调查问题,然后现场统计出数据,接着分析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要求学生用课本知识去回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非常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1).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

12、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中应经常变换教学形式,如可根据教学内容交替采用小组讨论、小品表演、课堂辩论、调查、讲故事、小老师等形式,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使学习兴趣与日俱增。(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为所动,反觉得自己只是贮存教材内容的“容器”。这样就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内心要求无法得到满足,自然地失去了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因而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参

13、与、体验与思考。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如在七年级讲授自信、自负、自卑的区别时,老师讲得再透彻,对学生来说都还是感性认识,倒不如设计一个具体情景,让学生把自信者、自负者、自卑者的行为表演出来,通过表演,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三者的区别。 2、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基本保证,是终身学习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以下的一些良好习惯。如:(1)会读书的习惯。我们现在的考试是半开卷的形式,熟悉

14、课本、会使用课本,将对考试取得好成绩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我要求学生要养成会读书的习惯。具体分为“三读”:第一读是粗读课文标题与正文,首先有个大概的印象;第二读是带着问题去读,问题就是课文中的活动框里所设的问题,还有就是课文里的名言警句,我都会设计成“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要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在课文中找答案;第三读是在老师讲完新课后,要求学生再读一次课文与笔记。通过这三遍读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普遍加深了,这就为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打下了基础。(2)课堂上会做笔记的习惯课堂笔记一般是对课文内容的层次分析和重点提炼,因此,我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一定要书写在正确的位置,与课

15、文内容是相对应的。这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利于考试时的答题。做课堂笔记还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如大标号、小序号的使用;概念、观点、问题的区分,这些都应该指导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规范。(3)会审题答题的习惯学习既是讲能力,也是讲技巧的事情。学生普遍反映不会解答主观题,这是因为没有掌握好审题答题的规律。我指导学生按照“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回归教材,落实内容理清思路,组织答案”的三步法进行解答。审题首先要审题目有几层意思,有什么限制条件;然后审材料,找出关键词和主要观点;接着思考该题与课本的哪些知识相结合,也就是回归教材;最后组织答案,要注意全面性、逻辑性,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回答,涉及多个知识点的

16、,要考虑主次与先后,用序号标明,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同时还要注意语言规范,使用书面语言,书写要工整清楚。(4)纠错的习惯出错是难免的,但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学生养成对在作业、练习、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能及时改正,并主动分析错误原因的习惯。我要求学生在每一次测验讲评完,更正之后写失分原因,用不同颜色的笔,把出错的原因写在错题旁边。一份份试卷积累下来,在大考前让学生重温复习,一般能减少出错率。 这些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特别是对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上要一一指导,检查过关。3、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具备学科能力在新课程下培养的学生对某门学科学习的成功与否,应着重看其是否掌握了本学科的的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是否稳定地形成了本学科所特有的学科情感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