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最伟大实验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8695854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世纪最伟大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二十世纪最伟大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二十世纪最伟大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二十世纪最伟大实验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二十世纪最伟大实验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十世纪最伟大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世纪最伟大实验(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实验 (二) 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 罗森汉的精神诊断实验 目的:罗森汉打算测试精神病医生能否 分辨“正常”与“不正常”,测试精神 病医生的专业能力是否与其权利相称。 精神病院 的正常人 过程:罗森汉恩博士招募了8个人(三女五男 )扮演假病人,他们分别是一位二十多岁的研 究生,三位心理学家,一位儿科医生,一位精 神病学家,一位画家,一位家庭主妇。所有的 假病人都告诉精神病医院的医生,他们幻听严 重。但是除了这个症状以外,他们所有的言行 完全正常,并且给问诊者的信息都是真实的( 除了自己的姓名和职业外)。 结果:他们8人中有7人被诊断为狂躁抑郁症。 被关入精神病医院后,这8个假病人的

2、所有行 为都表现正常,不再幻听,也没有任何其他精 神病理学上的症状,但是却没有一个假病人被 任何一个医护人员识破。当假病人要求出院时 ,由于他们已经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精神病院 的正常人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帖上 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种 现象被称为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一旦医护人员认定某一个人患有精 神分裂症,就会把他的一切行为和举止视为反 常。其实,有时,“病人”没有问题,有问题 的倒是“医生”的眼力和判断力。 标签效应 精神病院 的正常人 这个心理学实验在教育学上的意义是:当一个 孩子被贴上了“坏孩子”“差生”“笨蛋”等 符合某个心理条件的标签时,那

3、个标签将掩盖 他的所有其他品质,甚至优点。无论那个孩子 做什么,老师和家长都认为那个孩子“差”“ 坏”“苯”。人们歧视性的眼光和态度会迫使 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向着人们的偏见标签所 指的方向发生偏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 对孩子的“标签”态度不及时转变,最坏的结 果就会发生:我们对孩子的负面看法(或者说 ,负面期望)可以变成孩子的自我确定,导致 一个当初也许并不坏、并不差的孩子真的会成 为一个“差生”或“坏”孩子。 教育意义 精神病院 的正常人 罗森汉的实验抨击了精神病的医疗模式,甚至 是一个致命打击,但另一方面促进了其自我革 命。 其实在罗森汉与精神病学派间的战争并没有什 么胜负。在疾病中我们

4、最难掌握的就是心病。 没有一个标准的解释告诉我们什么是异常,什 么是正常,因此我们很容易走入一个先入为主 的误区,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标签所迷惑,从 而忘记了分辨本质。但科学技术总在进步。 感悟 精神外科治疗 前脑叶白质切除术 前额脑白质切除术 扣带回切除术 心灵缺口 二十世纪最前卫的心理治疗 莫尼斯在科英布拉大学习医,1902年任 该校教授。1911年就任里斯本大学第一 位神经学教授。在这些年月里,他主要 研究血管造影,特别是脑血管造影。 莫尼斯开辟了一个新的医学分支学科- -精神外科学,因之分得1949年度诺贝 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心灵缺口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类思维和意识的物质基础, 一旦中枢

5、神经系统出现功能障碍,最典型症状 就是患者的人格和行为会出现一系列异常,因 此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被俗称为“精神病” 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于这类疾病更可以说 是一筹莫展。当时,对于一些极具危险性的精 神病患者,医生只好采用束缚或是大剂量使用 镇静剂乃至鸦片等办法来暂时缓解 在1935年于伦敦召开的神经学大会上,来自耶 鲁大学的神经学家约翰弗尔顿与他早期的同事 卡莱尔雅各布森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损 毁了两只黑猩猩的前脑叶与其它脑区的神经连 接,结果发现这两只黑猩猩变得温顺了许多。 心灵缺口 他发现用乙醇很容易殃及无关的脑区5,故而专 门设计了一种被称为“前脑叶白质切除器”( leuco

6、tome)的器械来机械损毁前脑叶的神经 纤维。因此,这套手术方法后来被称为前脑叶 白质切除术。 心灵缺口 心灵缺口 悲剧 罗斯玛丽肯尼迪(Rose Marie Kennedy) ,肯尼迪总统之姊,美国较早接受前脑叶切除 术的人之一,因手术而终身生活不能自理。 心灵缺口 悲剧 好莱坞明星华纳巴克斯特(Warner Leroy Baxter)是当时美国片酬最高的男影星之一 ,曾因主演亚利桑纳奇侠而荣获奥斯卡 奖。1951年他因为长期关节疼痛而接受前脑 叶切除术,结果死于手术感染导致的肺炎, 享年62岁 心灵缺口 在1950年,在苏联精神病理学家瓦西里加雅 诺夫斯基(Vasily Gilyarovs

7、ky)的强烈建议下 ,苏联政府最先宣布全面禁止前脑叶白质切除 术 到1970年,绝大多数国家,以及美国许多州都 已立法禁止前脑叶白质切除术。 心灵缺口 二战后,世界各国陆续建立起医疗体系,被收 治的精神病患者陡然增加,大量的病人挤在不 堪重负的医院里却迟迟不能出院,而这又大大 增加了爆发传染病的概率。在20世纪30年代前 ,18%的精神病人会死于肺结核等传染病。不 难想象,那个时代的精神病医生面对的是一种 怎样残酷的工作压力,前脑叶白质切除术的风 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今天,有了对大脑更深入的认识,加上循证医 学的深入人心,在这样坚实的基础上建立起了 一大批新一代疗法。 可以预见,

8、未来还会有更多疗效更好,副作用 更低,价格更亲民的神经学疗法相继问世,神 经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也将拥有更好的生活质 量。然而在我们享受这一切的时候也不要忘记 ,神经外科手术也是经历了无数磨难,付出了 巨大代价,走了许多弯路才发展到今天的。 反思 推荐电影 飞越疯人院 老鼠乐园 颠覆成见的成瘾实验 在谈到物质成瘾时,大部分人直到现在仍认为其原因是成瘾者无法抗拒特定 物质,这种观点由来已久。然而,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科姆斯与 哈达韦的“老鼠乐园实验”则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 这些研究者就认为,问题主因也许不在生理,而是出于文化。 老鼠乐乐 园 研究者把16只老鼠放进豪华的老鼠乐园,另外 6只

9、老鼠则留在拥挤且与外界隔绝的笼子里。 他们把吗啡掺在糖水里,给两组老鼠喝。 他们也提供两组老鼠普通的自来水,水质浑浊 略带霉味,就放在装了吗啡水的瓶边。 发现:两组老鼠都曾喝下吗啡水,但相较之下 ,拥挤笼子中的老鼠喝水的频率是乐园中老鼠 的16倍。 研究者在老鼠乐园的吗啡水中加人Naloxene( 可以减轻类鸦片药物的作用,但也会稀释液体 的甜味)后,这些老鼠一改对吗啡水的厌恶, 开始去喝这种水。 老鼠乐乐 园 发现:置身“友善”环境中的老鼠会避免接触 任何影响其群体行为的物质,如海洛因。 近来学界提出“适应”(coping)的观点,用 来解释人类对药物成瘾的现象。孤立隔绝的环 境不仅会造成人类异常的心理压力,其他动物 也同样会难以忍受,因而会诱发极端的适应行 为。 诱惑实验显示,鸦片之类的药物不会让人成 瘾、无法抗拒。 老鼠乐乐 园 成瘾之后的戒断 研究团队再度找来两组老鼠,一组留在笼里,一 组移往老鼠乐园。除了吗啡水,不给其他饮用 水。57天后,所有老鼠都染上海洛因毒瘾。接着 再给予两组老鼠自来水与吗啡水,结果不出其所 料。留在笼里的老鼠继续啜饮吗啡水,老鼠乐园 里的那组,即使已经吗啡成瘾,也不去饮用含吗 啡的水。 这项发现意味着,已经形成的瘾并非不可改变。 成瘾反应事实上可以受自由意志所控制。 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