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互联网与高校信息化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85353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一代互联网与高校信息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下一代互联网与高校信息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下一代互联网与高校信息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下一代互联网与高校信息化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下一代互联网与高校信息化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下一代互联网与高校信息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一代互联网与高校信息化(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下一代互联网与高校信息化 郭 巧 北京理工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2007年7月29日 提 纲 w 现状与特点 w 下一代信息网络 w 未来发展之路 w 建议 现状与特点 w 截止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62亿,互 联网普及率达到了12.3%; w 宽带网民数达1.22亿,占网民总数的75.4; w 手机网民数较去年翻了2.6倍,已有4430万人, 占网民总数27.3; w 90以上的中国高校拥有校园网; w 中国干线Internet业务量已经取代固定电话成 为主流。 现状与特点 w 目前我国上网计算机数达到6710万,比2006 年末增长了770万台。 w 宽带用户的增长会受到计算机保有

2、量的限制 。 w 目前,发达国家计算机的普及率是3060 。 w 预计未来通过移动终端上网的比例会逐步上 升。从数量来说,移动终端会超过PC成为最 普遍的上网终端。 现状与特点 各国移动用户中具有上网功能手机的总 数占到移动用户的比例情况: w 日本:100的手机可以上网; w 中国:50.9; w 英国:19.3; w 其它发达国家移动用户的手机具有上网功能 的比例要低于东方国家。 现状与特点 w 通信领域除了要解决人与人的通信以外,还 发展到人与机器以及机器与机器的通信(包 括传感器)。 w P2P应用模式日渐兴起。据统计,国际上网络 P2P应用已经占到带宽消耗量的72,而上网 浏览只占到

3、9,Email占到2。中国的情 况也类似, P2P的模式与传统主机服务器模 式的比例不断加大。 现状与特点 w IP业务中P2P的大量出现,导致通讯干线 上主要带宽都用在IP业务上。 w 网上娱乐业务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一 些传统的娱乐业务。 w 互联网带宽增长率的消耗量和互联网的 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电视总量的增长率 以及电视收入增长率。 现状与特点 存在的问题: w 全球IPv4地址使用的并不足够多,即在 线的IP数不是很多,但预占了很多。截 止2006年年底,美国占用了全球互联网 IPv4地址的68.7,中国只占2.99,也 就是不到3。截止2006年6月中国的IP 地址数大概有6000万

4、,台湾是1500万, 香港是600多万,澳门是十几万。 现状与特点 存在的问题: w 总的来说,中国差不多三个网民共享一 个IPv4地址,这还没有考虑移动上网的 用户。 w 在美国,每个网民平均有10个IPv4地址 。 w 地址的严重短缺使得大量应用难以推广 。 w 地址的严重短缺还造成对用户管理的困 难。 现状与特点 存在的问题: w 互联网的安全问题日益突显。2006年,中 国85.6的计算机感染过病毒,33的联 网计算机遭受过攻击。 w 由于互联网最初协议设计的固有缺陷,使 得QoS没有保障,对移动性的支持很差。 提 纲 w 现状与特点 w 下一代信息网络 w 未来发展之路 w 建议 下

5、一代信息网络 w对新一代互联网目前没有严格的定 义,已经取得的共识主要是更大、 更快、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和 更可管理。 下一代信息网络 w 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国际互联网组织 将其定 义为 可以提供所有的业务 ,能够支持宽带 业 务和QoS,控制与传输 分离,可以支持移动 接入。 w 归纳 起来,就是支持多业务 、移动性、兼容 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这是一个很高的目 标,也可以说是把人们对 信息网络的希望都 寄托在这上面了。 下一代信息网络 w 下一代互联网主要采用IPv6协议。 w IPv6地址非常丰富。在地球这个生物圈中, 每立方米有13个IP地址。地址多了,可以避 免私有地址问题,恢复

6、互联网的透明性。 下一代信息网络 w 虽然地址的多少对网络安全来讲没有直接关 系,但由于地址资源丰富,使得基于扫描的 工具变得几乎不可能。 w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IPv6并不意味着网络就 自然安全了。虽然不使用NAT,但仍然会使 用防火墙。 下一代信息网络 存在的问题: w 虽然IPv6的地址资源丰富,但目前中国分到 的地址还没有台湾得到的IPv6地址多。 w 国际上IPv6地址管理体制需要变革,否则发 展中国家仍然会面临不公平的局面。 下一代信息网络 w 互联网在70年代开始逐步演进,一直坚 持它的简单性和透明性。在通用连接性 方面,互联网过去强调任意两台主机可 以相互通信,但随意让任何一台

7、主机连 到另外一台主机会产生一些问题。 w 在公共承载业务上,以前强调是端到端 的和无连接的网络, 现在继续坚持这些 特点。 下一代信息网络 w 在移动性方面,互联网过去基本没有考 虑对移动性的支持,现在新一代的互联 网对移动性支持有了相当大的进展。 w 在可控制和可管理性方面,过去的互联 网存在严重缺陷,新一代互联网在此方 面有所改进。 下一代信息网络 w 在安全性方面,过去的互联网基本没有 传输加密机制,因此很难保障网上信息 的安全传输。新一代互联网在安全性方 面有了很大改善。 w 下一代网络仍然会使用无连接,会继续 发挥终端的智能,强调延伸网络的功能 。 下一代信息网络 w 下一代互联网

8、有非常明确的优势,未来试图 在走NGI与NGN融合之路。但是网络融合还是 业务融合? w 事实上,NGI的目标是比较远的,实现的路径 相当长。NGN的目标非常高,在实现路径方面 目前仍在探索。 下一代信息网络 比较NGI和NGN可以看到 w NGI是分组交换和无连接的,传输和控制合一 ,而NGN是传输和控制分离; w NGN强调网络的集中管理与分布智能控制结合 ,另外还对移动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w 在安全性方面,NGI的基础是过去的互联网, 也就是基于终端的安全解决方案,而NGN强调 除了终端以外,网络要在安全方面负起一定 的责任。 下一代信息网络 w 现在国际国内都在研究和部署NGI和NG

9、N。一 般而言,进行NGI部署和研究实验 的比较多 。迄今为止,基本上没有世界范围的NGN实验 网。 w 真正部署了NGN的国家不多,一般是商业网, 大部分采用软交换,NGN的节点也不多,基本 是对传统电信网的改进。 下一代信息网络 w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电信的NGN要提供电路仿 真服务,另外还要提供基于IP的多媒体服务 ,要支持流媒体。 w NGN在概念上是一个综合网,在实现上是不同 网的综合。 下一代信息网络 w NGN和NGI两者追求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路 由是一样的。两者有不同的原理,一个是电 话交换网络,一个是向软交换发展的网络。 w 两者在同时发展,但NGN不一定从NGI出发, N

10、GI也不一定要过渡到NGN。 w 如果将两者很好的结合,可能是解决两种网 络存在的问题的一个好途径。 下一代信息网络 w如果从NGI入手,难度稍微少一些,先解 决大流量和可扩展的问题,然后实现多 业务综合。 wNGI应该是NGN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代信息网络 w 中国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在八个部委领导下 ,设立了CNGI项目。2005年在中国东部和中 部建成覆盖20个城市将近40多个节点的CNGI 网络。 w CNGI项目中的亮点Cernet2。 w CNGI项目重视QoS的研究,重视对移动技术的 研究,力争实现网络的可控可管。 w CNGI的成果可以率先在高校信息化中推广使 用。 下一代

11、信息网络 w 现在互联网的环境很不好,垃圾邮件很多, 病毒很多,资源不足,安全没有保障,管理 手段也不完善。 w IPv6成为未来通信网络的主流协议,有利于 中国的互联网向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下一代信息网络 w 下一代互联网然具有可扩展性,QoS和安 全性有所改善。 w 下一代IP协议(IPv6)给互联网的发展 带来新的机遇,NGI在遵循互联网端到端 无连接尽力而为的基本理念上已经有所 改进,并强调了网络的集中管理与分散 智能控制的结合。 提 纲 w 现状与特点 w 下一代信息网络 w 未来发展之路 w 建议 未来发展之路 w 信息网络面临的挑战: 第一代互联网是小范 围的应用,主要的业务是

12、EMAIL技术,主 要协议是TCP/IP;第二代主要业务是WWW ;第三代主要是网格技术。信息网络现在的 发展超出了对它的初始设想,更多应用在于 流媒体和多媒体。 未来发展之路 w 上网的终端已经不限于PC,信息网络在 业务质量和扩展性上都有需要解决的问 题。我们现在面对两个网络:一个是话 音网,一个是数据网。 w 下一代网络的特征:多种业务、宽带化 、分组化、开放性、移动性、兼容性、 安全性、可管理性。总之,下一代信息 网络是无处不在,无处不达,永远在线 的。 未来发展之路 w 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移动通讯市场,手机 用户达4.3亿,但却只相当于全国总人口的 33%。移动上网潜力巨大。 w

13、如何利用好移动通讯设备,为高校信息化服 务,是我们需要重视的课题。 w 在QoS保障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还难以 大范围使用。 未来发展之路 w 在多个异构网相连时可能会涉及不同的 QoS机制(例如RSVP、MPLS、Diffserv和 VPN),需要将端到端的QoS指标分解和 落实由不同的QoS措施来保证。 w 目前IETF在提供保证QoS方面的几乎所有 研究都仅限于单个网而不是多个网/自治 域,也就是说IETF还没有找到跨多个网 保证端到端QoS的清晰的技术路线。 提 纲 w 现状与特点 w 下一代信息网络 w 未来发展之路 w 建议 建 议 w 学会高度重视和关注下一代网络技术的进展 ,积极探索将相关成果应用到高校信息化领 域,为行业应用作出表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信息化/信息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