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教案古诗二首一北京课改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8484287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古诗二首一北京课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古诗二首一北京课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古诗二首一北京课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古诗二首一北京课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语文教案古诗二首一北京课改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古诗二首(一)教学目标:1、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 2、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 3、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主要是学会从一首诗的动词及形容词中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教学时间:2课时。来源:学_科_网Z_X_X_K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音乐诵古诗烘托气氛(小组同学共同分享)二、 新授 (一) 师过度语:引出古诗1、介绍(绝句)2、介绍诗人杜甫(课件)(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来源:学+科+

2、网Z+X+X+K2、把古诗读给同桌同学听。3、认读诗中的生字(课件)4、指导断句(1)第一句师指导标画断句(2)生独立在书上标出断句(3)根据你所标注的断句再把诗读两遍(三)理解诗意1、读第一句话,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两个黄鹂鸣翠柳根据注释教学生怎样理解诗意生:边读边思考 把你看到的景象与大家共同分享。(理解诗意)2、同样方法学习其他几句。生:边读边思考 小组互相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色。 每小组由一名代表描绘你所看到的美景(说出古诗大概意思)师过度:(诗文、景、配乐)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

3、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3、展示学生作品、小结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三、练习朗读古诗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诗。自由练习朗读小组选出一名朗读较好朗读与大家共同分享。师:是啊!船从万里之遥的东吴而来,动乱之后,这条江的交通畅通无阻了,诗人可以乘舟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这又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再读这首诗,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四、背诵、识字、默写。1、指导背诵师:这么美的诗,不背下来多可惜啊!(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五、识字师:懂得背诵还不够,还要把它默写下来

4、。在默写之前,我们先来识记诗中的三个生字,同学们先自己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生字的?1、 再次认读生字并组词2、 书写生字3、 默写古诗六、总结教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从远处来看这幅景,(出示图这幅图画展示了一派和平安静的环境。为什么杜甫喜欢这个环境呢?那时,国家刚刚平息了安史之乱,人民要求过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实现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来源:学。科。网Z。X。X。K1、学会咏柳中的生字新词,会背诵和默写全诗。2、使学生学生理解咏柳这首诗的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5、,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这节课再学一首古诗咏柳。二、新授:1、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诗歌读正确、流利。2、小组互相读一读,评议。3、指名读,纠正读音。4、自学生字。来源:学*科*网(1)边读边把课后的6个生字画出来,读准音,利用字典或注释理解词义。(2)小组互相检查。(3)听写。三、理解诗意。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由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3、汇报。(1)指名读第一二句,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来源:Zxxk.Com(2)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感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3)指名读。老师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4)全班看读这两句。(5)自学第三、四句。四、指导朗读,加深理解,指导背诵。五、复习巩固,背诵并默写。六、作业:1、默写古诗咏柳。2、课下自己试着说一说古诗的大意,并试着画一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