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紫砂壶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81731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瓢紫砂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石瓢紫砂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石瓢紫砂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石瓢紫砂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石瓢紫砂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瓢紫砂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瓢紫砂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瓢紫砂壶新理汇 新浪博客(2012-01-05 22:52:37)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石瓢,文人墨客案头必备的永恒茶器经典!历代无数人神往;无数人心慕;经万泉、曼生彭年,顾老等历代名家传承演绎,经几百年还是推崇倍致。 石瓢壶被誉为最具文人气息的壶,其造型有许多种,一般较有名气的有:子冶石瓢壶、景舟石瓢壶、汉棠石瓢壶。我个人是比较推崇子冶石瓢壶,有“柳骨”风范。子冶石瓢是瞿应绍(号子冶)的传世佳作,在历史上被定义为将“三角”的概念融入紫砂壶最成功的范例。子冶石瓢器型:筒三角、把三角、纽三角,流与身筒夹角的型,还是三角,把的三角从身筒过渡到流,形成三个三角的相互穿插,在顶上

2、加入一个三角纽,身筒又非常稳重的撑起了两边角度对等的小三角。见下图:壶身上小下大,陡直而下,充满力度,盖沿上部为既要与身筒形成线条结合,又要压住身筒,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盖沿上端做大倒角来缓和斜上被断的线。同时为了让盖子压住壶身,看似平的盖子还必须稍微拱起一点点,从桥拱底部到壶盖边沿有0.5-1cm的落差,壶盖沿是直角收边充满力度满足视觉效果上的饱满。壶嘴与壶身之间基本呈90度暗接,上小下大呈微喇形。嘴口平切,切线与壶身呈平行。壶嘴、壶口、壶把高点基本趋于水平。壶把与壶身之间所形成的圈呈“三角形”,貌似“鸡心”。壶把上段微微上翘,使其与壶身形成夹角在100-110度。鄙人通过观察,发现诸多制作石

3、瓢的工艺师到工匠,其形和神均差异实在太大,下手必先认证研究比对.“石瓢”最早称为“石铫(dio)”。“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最早用于煎药或烧水,形状像比较高的壶,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沙土或金属制成。提到宜兴(古称阳羡)紫砂中的石瓢壶,离不开“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的大文豪苏东坡先生。宋代饮茶盛行,而铫,主要用来煮水。用什么材质为好呢?苏东坡认为砂石的最好,在次韵周穜惠石铫诗中,“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铜、铁煮水有腥涩味,砂石做的柄不烫手。后世的清代学者震钧(18571920)在天咫偶闻中也指出砂石的最好,作

4、为吊在炭火上的烹煮器具,“盖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再往后,晚清翁辉东(18851965)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也提到“砂铫俗名茶锅仔。沙泉清冽,故铫必砂制。枫溪名手所作,轻巧可喜。或用钢铫、锡铫、轻铁者,终不免生金属气味,不可用。”苏东坡次韵周穜惠石铫诗中“石铫”,是周穜送给东坡先生的。那么,形状又是怎样呢?清代“石铫山房”主人,乾隆年间书画家尤荫(17321812),家藏苏轼石铫一个,曾进内府,因广画石铫图以赠人。我们可以从他的画中一窥苏轼石铫之风貌。画中也引用了苏轼的这首诗,可以看到

5、东坡石铫是提梁样式,让人联想到“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意境,那个时候东坡先生“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日子过得是逍遥惬意。而清末名士姚鹏图在一幅尤荫的石铫图题裱边“宜兴茶壶之制,皆从石铫衍出”,为我们透露了石瓢壶的来源。另外,曼生壶中有一种“石铫提梁”,也指出了石铫和石瓢的关系,壶身铭“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是说这把壶是用紫砂泥抟制而成,是我们自己的创作,而不是周穜当初送给东坡先生的那种石铫。陈鸣远的一把紫砂壶,其底铭:“吸甘泉,瀹(yu)芳茗,孔颜之乐在瓢饮。”瓢,舀水或取东西的工具,多用对半剖开的匏瓜制成。煮水的铫,演变

6、为沏茶的瓢,也许就在于同是茶事之用具,容器形状又接近的缘故吧。从乾隆年间尤荫的石铫图,到道光年间,紫砂历史进入到了文人参与创作的曼生时期。石瓢壶沿着曼生石瓢-子冶石瓢-景舟石瓢一路演变下来,成为紫砂历史上经久不衰的壶型。而说到曼生石瓢和子冶石瓢,都离不开其制作人:杨彭年。陈曼生和瞿子冶更多的是参与了器形设计与刻画装饰。先看看曼生提梁石瓢:可以看出,此壶已经形成了石瓢壶三角圆锥形的基本器形。桥梁钮与壶身形成完整三角形线条,底三足将壶身托起。流为炮筒。肩饱满处镶提梁把,提梁间虚空比例恰当。材质段砂,颗粒均匀,典雅、质朴。壶身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已经是“瓢”了。再看看经典的曼

7、生石瓢:截盖,壶身呈梯形,显稳重朴实,把为“横三角”,手感舒适,宜把玩。泥质青灰砂,颗粒匀而密,颇佳,整体浑朴素雅。壶身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又是一“瓢”,而且开始彰显骨感。到了“子冶石瓢”,骨格清奇,当配以竹子为佳:桥梁钮与壶身呼应,形成完整三角形,但比曼生提梁石瓢的三角形偏矮。压盖,有明显外口沿。流仿佛从壶身中长出来一般,口朝天,遒劲有力。把三角线条更加硬朗,仿佛要弹起来一般,张力十足。材质红砂泥,水色润泽。壶身刻竹枝叠叶,铭“冬心先生余藏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仿梅花盦(n)者。仿梅道人子冶”。颇有文人风骨的子冶石瓢,离

8、不开修竹为伴,再看一子冶石瓢:可以说,同为杨彭年所制,但曼生石瓢和子冶石瓢,一个古朴含蓄,一个刚烈古拙,而后来喜欢子冶石瓢的人是越来越多,颇有以壶言志之意。而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大师顾景舟这里,又一次从今人的审美进行了创新,削去了子冶的一些刚烈之气,注入了“厚德载物”的元素。让我们看景舟石瓢:由三角形往梯形、甚至有点像扁圆形了,沉稳大气,敛尽锋芒。壶盖外沿变薄,壶钮似一缓坡的拱桥,又像如意。壶把也变得浑厚。线条流畅,浑圆有致,所谓“有容乃大”。壶面有修竹数枝,对面是行书壶铭,上书“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药城兄属”字样。“有神斯秀,有气乃润”,作到了神完气足。而景舟大师七十以后,仍有作品问世,壶流

9、增长有变化,壶把包围空间变大,拱桥壶钮也拔高,更加实用,臻于化境。作为紫砂壶型的代表:石瓢壶几百年来一直长盛不衰,可能正是应了景舟大师的那句话:“智欲其圆、行欲其方、刚柔相济、允克用臧”。一瓢细酌邀桐君卢橘第一次看到石瓢,是在书上,被“不肥而坚,是以永年”这句蕴涵着深邃禅意的铭文给吸引住了。从此,就爱上了石瓢!我已经忘掉我第一把石瓢是在那一年买的,也忘了是什么款式。随着我对茶和紫砂的热爱日增,却从没背弃过对石瓢的钟情!石瓢,不单是喝茶的人喜欢,翻开紫砂的历史,从清到现代,从杨彭年到顾景舟,许多大家都曾做过,各家都从不同的理解,把石瓢演绎出各自的个性。如徐汉棠的矮石瓢、葛陶中的满石瓢、高振宇的高钮石瓢、陈国良的长嘴石瓢、高湘君的星带石瓢等等。不管是三五知己评茶论道,抑或独自一人细斟慢品,石瓢都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她以稳重的个性,简单的线条,流畅的出水,一直受到茶人的钟爱。我喜欢在更深人静时,摩挲着那把石瓢,一个人,一撮易武老茶,推开那一扇木窗,邀来一勾明月,静静的,静静的,聆听着那红尘外的孤桐妙音。人生呀,偶能如是,亦多生之修为也!22 / 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