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模糊同义手段的锤炼艺术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398939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3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模糊同义手段的锤炼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模糊同义手段的锤炼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模糊同义手段的锤炼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模糊同义手段的锤炼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模糊同义手段的锤炼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模糊同义手段的锤炼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模糊同义手段的锤炼艺术(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模糊同义手段的锤炼艺术 张艳玲 模糊修辞是指在言语交际活动过程中说写者精心地选择模糊语言材 料( 包括模糊词语、模糊句子以及已模糊化的明晰语言等) 来表达意 旨,交流思想,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模糊修辞学 是研究如何在言语交际活动过程中精心地选择模糊语言材料以提高语言 表达效果的方法、原则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如果说模糊语言学主要是从 静态的角度来分析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的一门科学,那么模糊修辞学则主 要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 的一门科学。模糊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指那些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有关的模糊语言现象,或者说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对模

2、糊语言 进行加工的现象。 一语言的锤炼,首先得讲究用词的准确 修辞上所说的准确,应该不同于修改病句,它指的是在一组同义词 ( 广义同义词) 之间选择哪一个词才能准确地表达所要说写的意思。孑L 子 云:“辞达而已矣。”如果词不达意,则必将会影响交际的效果。判断用 词是否准确,主要可以用以下三条标准来衡量: ( 一) 用词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唐末诗人任翻在浙江天台山中子峰游玩时,在寺庙的墙上题诗一首 云:“绝岭冬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 竹房。”任翻前行至钱塘江,月夜漫步江边时,他发现月亮落下时,江水 第一编修辞理论与探索8 5 随着潮落而退,只剩下半江了。由此而想到自己

3、所写的“前村月落一江 水”与实际情况不合,“一江水”应当改为“半江水”。于是他连忙赶回 中子峰去改诗,可等他回到寺庙时,却发现墙壁上的“一江水”已经被 人改成“半江水”了。 ( 二) 用词是否符合情理 据沈括梦溪笔谈续笔谈载:“陶渊明杂诗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往时校定文选改作悠然望南山,似未允当。若作 望南山,则上下旬意全不相属,遂未佳作。”这“见”字之所以不能改 为“望”,就在于它符合情理。“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准确地表 现了陶渊明悠然自得的情怀,他“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而见之,故 悠然忘情,趣闲而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 苏轼鸡肋集) 。 如果改为“望”字,则表明作者是

4、有意而为,不能准确地表现出作者的 “悠然”之情。 ( 三) 用词是否明确而无歧义 据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载:“萧楚才知溧阳县,张乖崖作牧。一 日召食,见公几案有一绝云: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萧 改恨作幸字。公出,视稿日:谁改吾诗? 左右以实对。萧 日:与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侧目之秋;且天下一统,公独恨太 平,何也? 公日:萧弟一字之师也! ”这里的“恨”字之所以不贴 切,就在于它可能产生歧义,很容易被奸人罗织罪名;改为“幸”字, 表意明确,这就不会给人留下把柄了。 二 求贴切,是语言锤炼的基本要求 求贴切主要涉及所选用词语是否更佳的问题。判断用词是否贴切,主 要可以用以下两条标准来衡

5、量: ( 一) 用词是否恰当、是否最具表现力 法国1 9 世纪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 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 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苦思冥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 词或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句是不 行的,也不能因为思索困难,就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这个“唯一的 8 6 修辞学论文集 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就是最恰当、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据说有一次苏 轼与黄庭坚、苏小妹谈写诗,苏小妹出题说:在“轻风”与“细柳”, “淡月”与“梅花”之间添一字而成诗。黄庭坚云:“轻风舞细柳,淡月 隐梅花。

6、”苏小妹说不好。苏轼改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 仍说不好,并改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轼与黄庭坚皆拍手称 妙。“舞细柳”与“摇细柳”“扶细柳”;“隐梅花”与“映梅花”“失梅 花”等,在表达上并无正误之分,然而有优劣之别。既然是“轻风”,无 论是用“舞”还是用“摇”,语义都显得过重,唯有用“扶”才能准确 地表现出“轻风”与“细柳”之间的柔和相谐的情状;既然是“淡月”, 说它“隐梅花”则有失真实;说它“映梅花”,则有点夸张;只有“失梅 花”才能与“淡月”相配淡淡的月光下有一树梅花,那洁白的梅花 使得淡淡的月光仿佛消失了一般。由此可见,这个“扶”字,这个“失” 字,就是唯一的动词,

7、就是最恰当、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当然,某个词语 用在某处。也许不恰当或者不是最具表现力,但是用在另一处则可能很恰 当。 ( 二) 用词是否得体 说写者与听读者总是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如果说写者能注意到听读 者这一对象去选择词语,这就叫得体。俗话说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人说 什么话,如果描写一个人的言行,所选用的词语跟他的身份、地位、性格 等相符合,这也是得体。如: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日:“闻斯行之。” 公西华日:“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日:“求也 退,故进之;由也

8、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同样是问“闻斯行诸? ”孔子根据谈话人不同的性格而做出截然相 反的回答:子路性格特征是勇于作为,因此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 怎么能够听到就行动起来呢? ”目的是想挫挫他的锐气;冉有的性格特 征是谨小慎微,因此孔子回答说:“听到就行动起来。”目的是想鼓起 他行动的勇气。对同一个问题孔子所作的因人而异的回答,真可谓因材 施教,得体之至。 第一编修辞理论与探索8 7 三“准确”、“贴切 与模糊语言锤炼 我们所说的模糊同义手段的锤炼,主要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来表达和 交流思想的时候,是怎样在可供选择的模糊语言同义形式之间来锤炼模糊 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王希杰先生指

9、出:“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实质上是一个同义手段选择问题、语言本体的选择问题。”“语言的锤炼, 为提高表达效果而对语言进行的加工,实质上就是一个同义手段的选择问 题。”下面我们仅就上述“准确”与“贴切”的两条标准并主要运用同 义手段来研究模糊语言的锤炼问题。 ( 一) 模糊名词的锤炼 据洪迈容斋随笔卷五载: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 祠堂,自为记其歌词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 长。”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日:“公 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辄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握手扣之, 答日:“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而德字承之,乃似趣 趣

10、,拟换作风字,如何? ”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这是古代精心锤 炼模糊名词的佳话。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现代的例子。 原文:他们主张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家事,还要关心国家的大事 和全世界的事情。( 马南部事事关心 ,燕山夜话,北京出版社1 9 7 9 年版) 改文:他们主张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家事,还要关心国家的大事和 全世界的大事。( 事事关心)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 “事情”与“大事”之间没有确切的界限,但是有个所指范围大小的 问题。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我们不可能都去关心,这实际上也办不到,改文 把“事情”换成“大事”,这就缩小了范围。 ( 二) 模糊动词的锤炼 据王直方直方诗话载:王安国尝自负其甘露寺诗:

11、“平地风 烟飞白鸟,半山云水卷苍藤。”苏东坡应之日:“精神全在卷字,但 8 8 修辞学论文集 恨飞字不称耳。”安国请易之,东坡遂易以“翻”字。安国叹服。为 什么“翻”比“飞”好呢? 因为这两句是写风暴突起的景象:平地掀起 烟尘,有如翻腾的白鸟;半山滚过云雨,正像卷舞的苍藤。“飞”字较普 通、抽象、平实,而“翻”字更形象、鲜明、强劲,把搏击翻腾的气势 表达出来,这才能与遒劲的“卷”字相映衬。这是古代精心锤炼模糊动 词的佳话。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现代的例子。 原文:九年多以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要保护住这里的 古陵而忧心过。( 王愿坚普通劳动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8 年版) 改文:九年以

12、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 古陵而焦虑过。( 普通劳动者,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 “忧心”与“焦虑”都是模糊动词,它们之间难以决然划界,但词义 有轻重之分。既要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二者的确很难 兼顾。面对这种情况,原文用“忧心”来形容将军当时的心情,词义太 轻,改文换成“焦虑”更为恰当。 ( 三) 模糊形容词的锤炼 宋代宋祁玉楼春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诗 句,名声大振,时人称之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然而明代著名戏 剧家李渔对此诗句中的“闹”字则颇不以为然。他在窥词管见中 说:“但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着解,争斗有声 之谓闹,桃李争

13、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 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予谓 闹字极粗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 清代王国维对“红杏枝头春意闹”则大加赞赏,他在人间词话中 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何以“著一 闹字而境界全出”呢? 原因在于:“闹”是个模糊形容词,可以启 发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由红杏枝头杏花盛开的旺盛而联想到盎然的春 意:杏花在争奇斗艳,蜂飞蝶舞于花丛、鸟鸣于枝头的热闹景象,从而 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打通视觉与听觉之间的界限,使抽象的春意 形象化、人性化了。这是古代精心锤炼模糊形容词的佳话。下面让我们 再来看现代的例子。 第一

14、编修辞理论与探索8 9 原文:他嘴角上的皱纹,更加深陷了。(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人民文学1 9 6 0 年第4 期) 改文:他嘴角上的皱纹更加深了。(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高中 语文课本第一册) 县委书记为六十一个民工的生命而焦虑,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嘴角 上的皱纹可能加深,但绝不至于“深陷”。这里也有个程度的深浅问题。 原文有点夸张,因而失真。 ( 四) 模糊数量词的锤炼 据顾嗣立寒厅诗话载:张桔轩诗:“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 何处春? ”元遗山日:“佳则佳矣,而有未安。既日一树,鸟得为何 处? 不如改一树为几点,便觉飞动。”又据陶岳五代史补 载: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

15、云:“前村深雪里,昨夜 数枝开。”谷日:“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 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上面所举的第一则改诗佳话是把明晰语言“一树”改为模糊语言 “几点”,第二则改诗佳话是把模糊语言“数枝”改为明晰语言“一 枝”。“一树”与“几点”,“数枝”与“一枝”皆构成同义手段。由此 可见,人们在锤炼语言的时候,也往往在模糊语言与明晰语言之间进行 选择。模糊数量词的锤炼主要表现在对表示概数的模糊数词的选择。 如: 原文:成千上万颗星星在茫无涯际的宇宙中运动着。( 郑文光宇 宙里有些什么,飞出地球去,中国青年出版社1 9 5 7 年版) 改文:无数颗星星在茫无涯际的宇宙中运动着。( 宇

16、宙里有些什 么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 “成千上万”与“无数”都是模糊数字,但是选择“无数”更准确 一些,因为星星不仅仅是成千上万,简直是多得无法计算。模糊数量的锤 炼,还表现在有无表概数的修饰限制语等方面。如: 9 0 修辞学论文集 原文:这样来回好几趟,互相问都强调对方该吃稀粥的理由,弄 得警卫员不知听谁的好。( 刘坚草地晚餐,战争年代的朱德同志,人 民出版社1 9 7 7 年版) 改文:这样来回几趟,弄得警卫员不知听谁的好。( 草地晚餐, 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 “好几趟”与“几趟”同义。原文加 之多;改文删去“好”,则无强调意味。 ( 五) 模糊副词的锤炼 模糊副词的锤炼主要表现在对表程度、 的选择,以及副词有无的选择。 “好”作修饰语,是强调次数 范围、频率、时间等模糊副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