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赤壁赋(第2课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7932130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3.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赤壁赋(第2课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赤壁赋(第2课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赤壁赋(第2课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赤壁赋(第2课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赤壁赋(第2课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赤壁赋(第2课时)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赤壁赋(第2课时) 新人教版必修2(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 文 必修 人教版 新课标导学新课标导学 第三单元 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 9 赤壁赋 苏 轼 1 课前预习 2 课内动脑 3 课外认真 课 前 预 习 白茫茫的水气。 旷远的样子。 指内心所思慕的人。 这里指明月停留。 指诗经陈风月出首章中的句子。 2理解性默写 (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_,_。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_,_。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_,_。_,_。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课 内 动 脑 1辨别

2、下面的特殊句式类型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2)徘徊于斗牛之间( ) (3)何为其然也( ) (4)而今安在哉(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6)而又何羡乎( ) (7)凌万顷之茫然( )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我的见解:(1)状语后置句 (2)状语后置句 (3)宾语前置句 (4)宾语前置句 (5)被动句 (6)宾语前置句 (7)定语后置句 (8)判断句 2你以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 我的见解:据说东坡泛舟赤壁果有一乐师相随。但主客问答肯定是虚拟的 ,这是赋体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客之言与苏子之言,各代表了苏轼贬谪黄州 后思想的一个方面,

3、当然,乐观一面是主导。 3作者由眼前的明月联想到“月明星稀”的诗句,同时由这诗句和身边的赤 壁联想到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那么,作者写曹操的重点在哪里 呢?为什么要写曹操呢? 我的见解: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 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也不过是过眼烟云,会随着 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更何况是我们这种渔樵江渚的草民呢?生 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犹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禁悲从中来 ,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这里作者将曹操和自己做比较,将“吾生之须臾”与“长 江之无穷”做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和人的渺小。 4物理学解释静止

4、与运动的关系,物体之间是相对的静止;作文一个文学 家,苏轼怎样阐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我的见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的奔 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说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从这两个角 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 角度一: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 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角度二:不变。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什么意思?高山 、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们的恒久我们是可以认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 呢?人也在万物之内

5、,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和人的 寿命相比,要长久得多;对于寿命短暂的蜉蝣、蝼蚁、落叶等来说,在它们的 眼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 蝣、蝼蚁、落叶等寿命更短的生物,在他们的眼中,蜉蝣、蝼蚁、落叶不也是 永恒的吗?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 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因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何必感叹那人生的苦短 呢?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脱胎换骨,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 ,他真正地成熟了。 5苏轼在文中表达了“水逝去而常流,

6、月盈亏而永生”的观点,看上去是洒 脱旷达的,但也有人认为他是消极的。那么,结合全文,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 遇而安、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呢? 我的见解:(示例1)苏轼这番话听起来很超脱,但他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 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这都是不切实际的,表 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 奈。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示例2)我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不利时,苏 轼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不幻想、顺乎自然,积极地去适应现实。在现代竞争社 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7、 。 课 外 认 真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考生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当东坡的生命携着明 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一种 怎样的神奇而强烈的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又是怎样一种气概,用豪情冲破 了逆流? 风光霁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华,花萼孕育出一朵尘世绝唱,他是文人的奇迹,他太出 色了。一枝竹管潇洒地涂画,便能镌刻山河,撼动寰宇;多才多艺,超然的风 范更能倾倒众生,俯仰万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绪飞扬,那是旭日喷薄般的 才情流转,那是中华文化长卷中瑰丽的色彩一抹。他的诗是一种雄浑的蕴藏, 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让时空飞腾;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

8、的风雅,清新畅达,洗 尽浮华。 到处都在传诵他的华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动间,在晚秋惊鸿的一掠间 。仕途顺达,皇上重用,才华横溢,这位天之骄子尽享生命的喜悦。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走来,历史 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 了曾经的风光霁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这样的遭 遇注定坎坷,因为小人们总喜欢在暗中加害于他。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 处之。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 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

9、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 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 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小人不懂,可 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 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 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于是, 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 的名字苏东坡。 后记:痛苦的

10、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 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放大困难的蛹, 永远成不了蝶;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 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 惬意! 【名师点评】近几年高考,每年都有考生写苏轼。但有一点应注意,写苏 轼需要一定的见识与才华,否则很可能弄巧成拙。,这位考生的见识与才华表现 为:一是用苏轼的词句拟写标题并统率全文,以此作为苏轼遭遇挫折后走出逆 境的内在动因,使主旨鲜明、突出。二是作者有较好的文学素养与描写功底, 笔墨挥洒之处,神采飞扬,与苏轼本人的才气相辉映,颇

11、有文化散文之风。三 是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内心深处“入世”“出世”的矛盾与困惑,用禅、道的光辉照 耀苏轼的内心星空,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苏轼是如何走出人生的沼泽地的。 1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43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 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 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 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廷 ,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 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 他们认为

12、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 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 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 息乌鸦,故称乌台)。 2东坡居士: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苏轼坐牢103 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 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 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 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 的赤壁山游览,写

13、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 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 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3苏堤春晓: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 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 ,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 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 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 ,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

14、柳笼 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4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 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 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 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 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 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5东坡肉: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 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 濬西湖,筑苏堤。杭州

15、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 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 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 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 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 一笑也。” 6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 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 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 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 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 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 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 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 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一、文本名句 1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 嫠妇。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 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