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六:咏物抒怀诗-高考语文诗歌专题复习早读材料【2019原创资源大赛】

上传人:绿** 文档编号:117889138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项六:咏物抒怀诗-高考语文诗歌专题复习早读材料【2019原创资源大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专项六:咏物抒怀诗-高考语文诗歌专题复习早读材料【2019原创资源大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专项六:咏物抒怀诗-高考语文诗歌专题复习早读材料【2019原创资源大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专项六:咏物抒怀诗-高考语文诗歌专题复习早读材料【2019原创资源大赛】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专项六:咏物抒怀诗-高考语文诗歌专题复习早读材料【2019原创资源大赛】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项六:咏物抒怀诗-高考语文诗歌专题复习早读材料【2019原创资源大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项六:咏物抒怀诗-高考语文诗歌专题复习早读材料【2019原创资源大赛】(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咏物抒怀类诗歌鉴赏 一、知识储备1.概念:咏物抒怀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所咏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怀: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

2、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3.分类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

3、拟美人,更为生动。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

4、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像初唐诗人虞世南,曾写过一首咏蝉的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緌”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

5、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 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诗人那种牢骚哀

6、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 通过具体的

7、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琴诗就是最好的例子。诗中写道: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

8、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4、特点归纳(1).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4).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5、咏物诗鉴赏方法(1).“读清”全诗。(2).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

9、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6、答题技巧总结: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答题模式:通用: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形象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二

10、、示例【示例一】柳 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提示:“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提示: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柳的衰落,表现出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11、。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示例二】 夜坐 张耒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严羽沧浪诗话在讲到诗的好处时曾标举“言有尽而意无穷”,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什么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这首诗先交代了萧瑟清寒的秋景,然后在这样的环境中着写梧桐,“不甘”、“尚”等词语,写出了梧桐在秋风中不甘心凋零的刚强的生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内心的倔强和积极抗争的人生态度。(张耒自幼有雄才,然而仕途却十分坎坷,晚年罢官后,投闲困苦,却口不言贫,表现出刚毅而超脱的性格。这首诗正是他性格的写照。) 【示例三】咏柳 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参考答案】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