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16)(含答案).doc

上传人:ha****a 文档编号:117888322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16)(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16)(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16)(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16)(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16)(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16)(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16)(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课外)课后练习(16)1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苏轼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中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1)本词上片中的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答: (2)本词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答: (3)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答: 2 古代诗歌阅读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

2、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上阕。2下阙描绘了怎样的农村景致?3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燕 子 矶注施闰章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定风波 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

3、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注 作者被贬黔中所作。鬼门关:即石门关,今四川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两谢: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气候特点?这样的描写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答:_(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菩萨蛮 盆梅 元刘敏中纤条渐见稀稀蕾,孤根旋透温温水。但得一枝春,谁嫌弃老瓦盆? 寒愁芳意懒,移近南窗暖。却怕盛开时,香魂来索诗。1.“寒愁芳意懒,移近南窗暖”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这首词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

4、阕作简要分析。6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行舟忆永和兄弟(宋)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亦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长年:是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句。(1)简析颔联中“犹”“亦”两字的表达效果。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颈联进行赏析。 7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 梅 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澡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你觉得第二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

5、问题。渔家傲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注】沈:同“沉”。绿蚁:一种美酒。(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9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甘草子 柳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1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请赏析“乱”字的妙处。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10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春夕崔

6、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 答案: (1)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2)虚写(或“想象”)路途遥远,朋友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3)“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2 答案: 1、词的上阕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前两句把农村写的恬静而又生机勃勃,白色的荠菜花开满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这样美好的景致正好衬出作者内心的愁绪、苦

7、闷,后两句中“白发”正好体现出愁来,因万种思绪染白了头发,只能借酒浇愁,即使春天的美景也无法排解愁苦,反而让读者更深切受到作者无可奈何的情绪。2、下阕写出了农村的清新、恬静、闲适。村民悠闲自在,生活的井井有序,牛栏左右的空地上种满了桑麻,春耕刚完,新蚕刚生,春播未及,不知谁家的年轻媳妇,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走娘家。解析: 3 答案: 1.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形成鲜明对比,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

8、意更为凝练生动。2.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悠闲垂钓的隐士形象:他孤身独坐燕子矶头,仿佛已经许久了;夕阳落山,暮霭渐渐笼罩大地,他却浑然不知。 诗人借钓者的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高洁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 这是一首“咏古诗”。首联将陡峭的岩壁、缥缈的阴云、孤亭一一呈现,衬托出燕子矶的奇绝,但因有阳光的照射便在凛冽中给人带来一丝暖意。颔联和颈联分别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描写景物,尾联是“点睛”之笔,也是本诗诗眼所在,“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悠闲的垂钓老者的形象一出,整首诗变得灵动、鲜活起来,生机盎然,老者为何垂钓也留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4 答案: (1

9、)阴雨连绵,遍地是水,难以外出活动。(1分)突出了贬谪地环境之恶劣,(1分)为下文的情感抒发作铺垫。(1分)(2)塑造了一个不服老,不消沉,气概直追古时风流人物的老者形象。(2分)抒发了作者虽遭贬谪、身处恶劣环境,却不向命运屈服的豪迈之情。(2分)解析: 诗歌赏析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难以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下三句是一转,写重

10、阳放晴,登高痛饮。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最后三句是高潮。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此处巧用

11、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5 答案: 1.表达词人对梅花的怜惜之情(2分),同时也是希望梅花能够及时绽放报告大好春光(2分)。2.拟人手法。(2分)“寒愁芳意懒”巧妙地刻画出梅花的情态。天气寒冷,梅蕾生愁,花儿似乎都懒得开放(2分)。解析: 1.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能力层级为C。理解这句作者的思想情感,必须通览全篇,紧扣“盆梅”。2.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能力层级为E。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抓住关键词“懒”。6 答案: (1)“犹”是“仍然、还是”的意思,“云犹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天色的阴沉(1分),“亦”是“依然、依旧”的意思,“浪亦生”显示了水势的汹涌和旅途的艰辛(1分),这两句共同衬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