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微课 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8705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静结合微课 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动静结合微课 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动静结合微课 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动静结合微课 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动静结合微课 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静结合微课 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静结合微课 用(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词表现手法 之动静结合 学习目标 1.学习有关动静结合手法的 相关知识。 2.掌握鉴赏运用动静结合手 法诗句的答题策略,提升 诗词鉴赏水平。 考查方式 设题类型 1.这几句是从什么角度去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这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3.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某诗或诗中某句进行赏析。 4.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考题初感 雨后池上 刘攽(b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雨后池上 刘攽(b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 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 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之美。 既写了静态之景,又写了动态之景,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雨后池上 刘攽(b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分动静: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 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 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之美。 2.点关系: 既

3、写了静态之景,又写了动态之景,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 3.说效果: 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案要素 1.分动静 分析哪些是写动与静的内容。 2.点关系 分析动静的关系,如以静衬动,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 3.说效果 阐明“动静”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知能储备 一、分清动静 1.看景物是否运动。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2.景物是否有声。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悠。 (王籍入若耶溪) 3.看景物氛围如何(舒缓还是 激烈)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 意闹。(宋祁木兰花) 知能储备 二、动静关系 1.动静结合 2.以动衬静 3.以静衬动 4.化静为

4、动 5.化动为静 1.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 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 ;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 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2.以动衬静 诗诗中所描绘绘的景物有动动静之分,通过描 写动态,来反衬突出静态。 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敲: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 阵“敲”来,反而更显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这 便是以动衬静。 3.以静

5、衬动 诗中所描述的景物有动静之分,通过描写 静景,来反衬突出动景。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唐李颀琴歌) 这句在写听琴感受时,便用了以静衬动的手法 。琴声一响,便万物皆静,四座听琴者陶醉于音乐 美中以至于四顾无言,繁星也在听琴声时悄悄隐去 ,可见琴声之美。 4.化动为静 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 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 一个“挂”字,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印象, 将流动的水当作了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 练挂在山间。化动为静,可谓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 5.化静为动 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 并描写出

6、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一“送”字,化静为动,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使本无生 命的山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 。 知能储备 三、表达效果 一般从诗句所描 绘的画面特点和所抒 情感方面谈。 真题感知 (2012辽宁高考)初见嵩山 宋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 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 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化静为动的 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 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实战演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