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结构设计第4章.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8689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6.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震结构设计第4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抗震结构设计第4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抗震结构设计第4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抗震结构设计第4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抗震结构设计第4章.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震结构设计第4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震结构设计第4章.(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4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本章要点 掌握:概念设计的概念;场地选择的原则;建筑 选型与结构布置、设置多道抗震防线的原 则。 理解:规则的含义;刚度、延性和承载力之间的关 系;结构不同部位的延性要求;改善构件延 性的途径; 了解:不同建筑地段的特点;非结构部件处理; 确保整体性的方法; 2 4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计算设计:通过地震作用的取值进行结构的抗震验算 抗震设计 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 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称为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强调,在工程设计一开始,就应把握好能量输入、 房屋体形、结构体系、刚度分布、构件延性等几个主要方面

2、 ,从根本上消除建筑中的抗震薄弱环节,再辅以必要的计算 和构造措施,就有可能使设计出的房屋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 性能和足够的抗震可靠度。 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建筑场地选择;建筑选型与结构布置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刚度、承载力和延性的匹配;结构整 体性的确保;非结构部件处理。 3 . 场地选择 场地选择的原则: 选择工程场址时,应该进行详细勘察,搞清地形、地质情况, 挑选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尽可能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在抗震危险地段上,建造可能引起人员伤亡或较 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物。 . 避开地震危险地段 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一般是指地震时可能发生崩塌、滑坡、 地陷、地裂、泥

3、石流等地段,以及震中烈度为8度以上的发震段裂带 在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 .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 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一般是指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场 地土或密实均匀中硬场地土。 在选择高层建筑的场地时,应尽量建在基岩或薄土层上,或应 建在具有较大“平均剪切波速”的坚硬场地土上,以减少输入建筑物 的地震能量,从根本上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 4 .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一幢房屋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它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 。 4.2.1 建筑平面布置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 ,避免楼层错层。 对称的结构容易估计其地震时的反应,容易采取构造措施 和进行细部

4、处理。 “规则”包含了对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 置、质量分布,直至强度分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 规则对高层建筑尤为重要。 地震区的高层建筑,平面以方形、 矩形、圆形为好;正六边形、正八边形、 椭圆形、扇形也可以。 简单的建筑平面 5 .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事实上,由于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和使用功能等多 方面的要求,建筑不可能都设计成方形或者圆形。高 层规程对地震区高层建筑的平面形状作了明确规定, 如下图,并提出对这些平面的凹角处,应采取加强措施 。 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平面形状的尺寸限值 关于平面形状的要求 设防烈度 、度6.00.352.0 、度5.00.301.5 7

5、.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4.2.2 建筑立面布置 不利的建筑立面 良好的建筑立面 (a)大底盘建筑;(b)阶梯形建筑 我国高层规程规定:建筑的竖向体形宜规则、均匀, 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 上部收进时, 当H/H0.2时,B1/B0.75; 当上部外挑时,B/B10.9且 a4m。 结构竖向收进和外挑示意 8 .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对抗震能力的重要影响的 认识始自若干现代建筑在地震中的表现。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1972年2月23日南美洲的马 那瓜地震。 马那瓜有相距不远的两幢高层建筑,一幢为 十五层高的中央银行大厦,另一幢为18层高的美 洲银行大厦。当地地震烈度估计为8度。一幢破

6、坏 严重,震后拆除;另一幢轻微损坏,稍加修理便 恢复使用。P88图 4.10 9 马那瓜中央银行大厦 试问: 那一幢破坏严重呢 ? 马那瓜美洲银行大厦 .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10 1)平面不规则 4个楼梯间偏置塔楼西端,西端有填充墙。 4层以上的楼板仅为5cm厚,搁置在高45cm长14m小梁上。 2)竖向不规则 塔楼上部(4层楼面以上),北、东、西三面布置了密集的小柱子,共64根,支承在4层楼板水平 处的过渡大梁上,大梁又支承在其下面的10根1m 1.55m的柱子上(间距9.4m)。上下两部分严 重不均匀,不连续。 主要破坏:第4层与第5层之间(竖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周围柱子严重开裂,柱钢筋

7、压屈; 横向裂缝贯穿3层以上的所有楼板(有的宽达1cm),直至电梯井东侧; 塔楼西立面、其他立面窗下和电梯井处的空心砖填充墙及其它非结构构件均 严重破坏或倒塌。 震后计算分析结果:1.结构存在十分严重扭转效应;2.塔楼3层以上北面和南面大多数柱子抗剪能力 大大不足,率先破坏;3.水平地震作用下,柔而长的楼板产生可观的竖向运动等。 马那瓜 中央银行大厦 结构是均匀对称的,基本的抗侧力体系包 括4个L形的桶体,对称地由连梁连接起来, 这些连梁在地震时遭到剪切破坏,是整个结 构能观察到的主要破坏。 分析表明:1.对称的结构布置及相对刚强的 联肢墙,有效地限制了侧向位移,并防止了 明显的扭转效应;2.

8、避免了长跨度楼板和砌 体填充墙的非结构构件的损坏;3.当连梁剪 切破坏后,结构体系的位移虽有明显增加, 但由于抗震墙提供了较大的侧向刚度,位移 量得到控制。 美洲 银行 11 不规则类型 定义 扭转不规则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 的1.2倍 凹凸不规则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局部不连续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 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扭转不规则 凹凸角不规则 .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12 局部不

9、连续 大开洞 错层 不规则类型 定义 扭转不规则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 的1.2倍 凹凸不规则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局部不连续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 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13 不规则类型 定义 侧向刚度不规则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

10、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 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沿竖向的侧向刚度不规则(有柔软层)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14 竖向抗侧力结构屈服抗剪强度不均匀 (有薄弱层) 严重不规则是指体型复杂,多项 不规则指标超过表中指标或某一项大大 超过规定值,具有严重的抗震薄弱环节 ,将会导致地震破坏的严重后果者。 注:以上规定主要针对钢筋混凝 土和钢结构的多层和高层建筑。 不规则类型 定义 侧向刚度不规则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

11、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 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15 .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4.2.3 房屋的高度 一般而言,房屋愈高,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力矩愈大, 破坏的可能性也愈大。 就技术经济方面而言。各种结构体系都有它自己的最佳适 用高度。 4.2.4 房屋的高宽比 房屋的高宽比值愈大,即建筑愈瘦高,地震作用下的侧移 愈大,地震引起的倾覆作用愈严重。 世界各

12、国对房屋的高宽比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 4.2.5 防震缝的合理设置 合理设置防震缝,可以将体型复杂的建筑物划分为“规则” 的建筑物,从而可降低抗震设计的难度及提高抗震设计的可靠 度。 16 .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遇到下列情况,应设置防震缝,将整个建筑划分成若干个简单 的独立单元。 平面形状、局部尺寸或者立面形状不符合规范的有关规定,而 又未在计算和构造上采取相应措施时; 房屋长度超过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又无条件采取特殊措施 而必须设置伸缩缝时; 地基土质不均匀,房屋各部分的预计沉降量相差过大,必须设 置沉降缝时; 房屋各部分的质量或结构抗侧移刚度大小悬殊时。 对于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有下列情况

13、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 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 50100mm: 说明: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房屋立面高差在m以上; 度以上的房屋,所有伸缩 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缝和沉降缝,均应符合防 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缝的要求。 17 . 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4.3.1 结构选型 .结构材料的选择 结构选型涉及的内容较多,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设防烈 度、房屋高度、场地、地基、基础、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 术、经济条件比较综合确定。 从抗震角度考虑,作为一种好的结构形式,应具备下列性 能: 延性系数高;“强度重力”比值大; 匀质性好;正交各向同性; 构件的连

14、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较好的延性,并能发挥材 料的全部强度。 在建筑的方案设计阶段,研究建筑形式的同时,需要考虑选 用哪一种结构材料,以及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系,以便能够根据 工程的各方面条件,选用既符合抗震要求又经济实用的结构类型 。 18 . 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按照上述标准来衡量,常见建筑结构类型,依其抗震性能优劣而排列 的顺序是: 钢结构; 型钢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一钢混合结构 ;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装配式钢筋混 凝土结构; 配筋砌体结构; 砌体结构等。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着的优越性:通过现场浇筑,可形成具有 整体式节点的连续结构;就地取材;造价较低;有较大的抗侧移刚 度,从而减小结构侧移,保护非结构构件遭破坏;良好的设计可以保证 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加设构造柱和圈梁,是提高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能力的有效途径。 .抗震结构体系的确定 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应考虑的关键问题,结构方案的选取是否合理 ,对安全性和经济性起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