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微生物-5.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69590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微生物-5.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粮食微生物-5.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粮食微生物-5.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粮食微生物-5.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粮食微生物-5.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粮食微生物-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微生物-5.(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五章 粮食微生物的作用与 防治 *2 第五章 粮食微生物的作用与 防治 第一节 粮食微生物与粮食霉变 第二节 粮食微生物与粮食发热 第三节 粮食微生物对粮食品质的影响 第四节 粮食防霉 *3 第一节 粮食微生物与粮 食霉变 粮食霉变的过程就是微生物分解和利用粮食有 机物质的生化过程。 一、粮食霉变过程和微生物作用 粮食霉变是一个连续的统一过程,也有着一定的发展阶 段,发展的快慢主要由环境条件、温度、水分的适宜程 度而定。 粮食霉变一般分三个阶段: 初期变质阶段 生霉阶段 霉烂阶段 *4 一、粮食霉变过程和微生物 作用 1.初期变质早期霉变 感官症状: 变色-失去原有色泽,发灰发暗 轻微

2、异味-轻微霉味“宿气”、“闷热气” 粮食发潮-有“出汗”、“返潮”现象,散落性降低,用手搓粮或插入粮 堆有涩滞感。 粮粒变软-粮粒软化,硬度下降 稻米起筋、脱糠-“起筋”米粒沟纹处出现白线;“脱糠”皮层脱落 粮温失常-有发热趋势或已经发热 仪器分析初期症状: 粮食脂肪酸值增高 还原糖量减少 粮食田间微生物减少,储藏微生物增加,霉菌总量增高 *5 2. 生霉阶段霉变事故 微生物大量繁殖-分解粮食和吸取营养,迅速达到稳定 生长期。 首先在粮粒胚部和破损部分开始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而后扩 大到粮粒的一部或全部。 生霉现象:霉菌菌落多为毛状或绒状,粮食“生毛”、“点翠” 肉眼可见生霉现象 明显发热-湿

3、热逐步积累,粮温2-3/天或更快的速度上升。 霉味,霉斑,变色,营养品质劣变,霉菌毒素污染,物质损失 和经济损失严重 霉腐微生物数量骤增 粮食生霉程度霉粮检出率(霉粮率%)=检出霉粮重 量/被检样品重量100% 一、粮食霉变过程和微生 物作用 *6 3.霉烂阶段 产生霉、酸、腐臭等难闻气息 粮粒变形,成团结块 失去食用价值 一、粮食霉变过程和微生物作用 *7 二、粮食霉变的发生 类型 依据粮食霉变时储粮状况的不同,将粮食霉变分为劣质 、结露、吸湿、水浸四个类型。 (1)劣质霉变 这是因粮食质量差而受微生物侵害发生的霉变。 粮食质量差、含杂多、水分高,或生虫带病,以及破损 粒多、成熟度差等,特别

4、是在自然高温条件下,成为“ 三高粮”,易被微生物侵害而造成霉变。 此类霉变,常伴随出现发热,轻则变色变味,重则生霉 结块,甚至霉烂,不堪食用。 防霉措施 保证粮食入仓质量,达到干燥、纯净、无虫。 必要时进行处理,力求“净粮”储藏。 坚持“四分开”(新与陈分开、干与潮分开、有虫与无 虫分开、不同粮种分开),严格禁止不同粮质的粮食混 堆。 *8 (2)结露霉变 这是因温差过大或水分过高发生结露,有利于微生物侵 害而引起的霉变。 结露霉变大都在粮堆局部发生,并常伴有局部的发热现 象。这类霉变容易发生在入秋转凉时,其部位大都在粮 堆上部,即表层下2030厘米的粮层;或在阴冷空隙等 部位。 预防措施 合

5、理掌握仓、囤的通风与密闭; 适时开放或拆除密封薄膜; 及时散热、散湿,控制温差。 人秋转冷季节,掌握粮情,适当翻动粮面,是防止储 粮 上层结露霉变的有效方法。 二、粮食霉变的发生类 型 *9 (3)吸湿生霉 这是因外界湿度大而粮食吸湿,受微生物危害而发生的 霉变。 在梅雨季节或阴雨时期,外湿过大,仓房的密封防潮性 差或干、湿粮混堆等,均可引起粮食吸湿霉变。这种霉 变常发生在粮堆的表层515厘米处;或空隙、底层等 易于吸湿的部位。与原粮相比,成品粮如大米、面粉等 更易发生这种吸湿霉变。 预防措施 合理通风 适时密闭 防止外湿侵入仓、囤,保持粮仓干燥 二、粮食霉变的发生类 型 *10 (4)水浸霉

6、变 这是因粮食直接浸水或受雨,受微生物侵害发生的霉变 。在粮食收获、运输或处理过程中浸水、受雨,或者因 室外仓、囤垛漏雨、进雪,或内壁结露滴水等,都能造 成水浸霉变。发生在粮堆表面和底部。局部水浸严重者 可深入粮堆内部,如漏雨处常可在粮堆内形成漏斗状的 霉变区。 预防措施 做好仓房的检查和维修 搞好露天囤的苫盖及运输中的车船的检查和遮盖 做好仓、囤铺垫和粮食入库验质工作,严格分级储存 认真执行查粮制度,特别要做到风、雨、雪天及时查, 查漏与疏通仓囤周围的水道相结合 切实防止雨淋、漏雨或浸水 二、粮食霉变的发生类型 *11 三、粮食霉变中的微生物 分解 腐败:粮食和食品中蛋白质的微生物分解 酸败

7、:微生物的分解含碳物质(糖类和脂肪),产生酸 类物质 (一)纤维素的微生物分解 (二)果胶质的微生物分解 (三)淀粉和蔗糖的微生物分解 (四)脂肪的微生物分解 (五)蛋白质的微生物分解 *12 一、储粮发热 粮油在储藏期间,粮温出现不正常上升的现象储粮发 热 在正常情况下,粮温随气温和仓温的变化而变化,若粮 温上升太快,或该降的不降,就属于不正常情况。 (1)发热原因 储粮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储粮害虫呼吸代谢放出的热量 适宜条件下,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和呼吸强度都比粮粒和害虫高。 细菌20-30min就可以繁殖一次 霉菌3-5d繁殖一代,几天之内,即可使粮油籽粒带菌量由每克几 千个迅速增加到几亿个以

8、上 霉菌的呼吸强度可达到正常干燥小麦呼吸强度的几万倍之多 第二节 粮食微生物与粮食发热 *13 (2)发热 的鉴别 当夏季气温上升时,粮温上升速度太快或超过气温上升 速度时应引起注意; 当冬季气温下降时,粮温迟迟不降,甚至有所上升时应 注意; 背阴面高于向阳面时应注意; 同一位置所测粮温与前几次测量比较有较明显的上升现 象时应注意。 *14 二、粮食发热的过程和类型 (一)粮食发热的过程 粮食发热是个连续的过程,通常包括生物氧化三个阶段 ,即出现升温高温。高温继续发展而供氧充足和 易燃物质积累时,可能达到非生物学的自燃阶段。 1.出现 由于粮食入仓、水分转移或因温差过大而结露,或因外 温影响等

9、,使粮堆局部粮食水分达到或高于相对湿度 70%的平衡水分时,灰绿曲霉和局限曲霉就可能首先生 长。 如果粮食水分过高,即使在0左右的低温下,灰绿曲 霉和青霉等也能使呼吸强度上升,放出热量,如果热量 在粮堆内集聚,粮温即开始不正常上升,储粮发热现象 即开始出现。 *15 (一)粮食发热的过程 2.升温 粮食微生物的侵害使粮温迅速超过正常温度而上升,当 达到35-45时,粮食出现变色和异味。 霉菌旺盛的代谢活动导致储粮湿度和粮食水分增加,当 相对湿度达到75%以上时,白曲霉和黄曲霉等霉菌的联 合作用,可使粮温继续上升至50-55,从而使粮食质 量明显劣变。 此时在发热区域内,多数中温性微生物不能生长

10、,只有 少数嗜温性微生物活跃,危害粮食。由于发热区温度高 ,在储粮内形成温差,促进了储粮的水分转移,使发热 面积扩大。 *16 (一)粮食发热的过程 3.高温 当粮温升至50-55时,相对湿度可达85-90%。 但由于高温蒸发,储粮湿度也可能有所降低,多数中温 性的微生物停止活动,高温性霉菌继续危害,氧化生热 ,粮温可升至60-65,促使粮堆湿度和粮食水分蒸发 散失,中温性霉菌失去活力,因此粮堆发热可能停止而 使粮温降低。 此时粮食及油料已经严重霉变,大多已经无法利用。 4.自燃阶段 粮堆发热的高温区,RH90%以上,嗜热细菌的生长使 得粮温升至70-75。 这些菌类在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些

11、低分子的碳氢化 合物,燃点低,氧气充足时可氧化,导致粮堆自燃。 *17 (三)粮食发热的类型及发热处理方 法 1、上层发热(粮面5-30cm):由于在季节变化,在阴雨天打开仓房门, 粮堆上层粮温与仓(气)温或与粮堆内部的温差过大,形成结露;或因 仓内湿度过大,粮堆表层吸湿,引起粮堆上层发热。 处理方法: 若外界环境温、湿度小于粮堆内温、湿度时 可采用扒沟自然通风降温、降水,扒沟方向与风向相同; 若采用机械通风时则采用压入式通风进行消除 若粮食水分特别大,可直接移出库外,摊晾整晒降水,同时控制仓温 较小粮堆的温度以防下层再次结露; 若外界温湿度较大,粮堆水分也较大时 采用化学保藏,用AIP防霉处

12、理,用药量9g/m3; 如在收储季节遇连续降雨无法降水时,采用丙酸等食品级有机酸防霉 剂进行应急处理,短期抑制霉菌的发生发展和预防粮食发热,等到外 界条件允许后,再进行降水处理。 *18 2、局部发热:粮堆内个别部位发热,俗称“窝状”发热。 主要诱发原因: 仓房顶部漏雨,仓壁、地坪渗水返潮,潮粮混入,自动分 级形成杂质区等。 处理方法: 挖井、单管或多管风机通风降温散湿 吸粮机翻仓、倒仓或移出仓外处理 高杂区则要用吸粮机移出仓外后用风机或溜筛除杂 3、下层发热:由于铺垫不善,地面潮湿,垫粮人仓遇到冷地 面而结露,或因粮堆内部水分转移,引起的粮堆中下层或 底层发热。 (三)粮食发热的类型及发热处

13、理方 法 *19 4、垂直发热:贴墙、靠柱或囤周围的垂直粮层发热。 主要诱发原因: 垂直粮层与墙壁、囤的外部或柱石之间温差过大,或墙壁 渗水返潮等。 处理方法: 将粮食扒离墙面或柱子,用单管或多管通风机通风或自 然通风降温散湿。 5、全仓发热:对上述几种发热处理不及时,任其发展扩大 所造成的,有时也因粮食全堆浸水而导致。一般下层发 热容易促使粮食全面发热。高水、高温、高杂粮食更容 易由点面发热而迅速造成全仓发热。 (三)粮食发热的类型及发热处 理方法 *20 第三节 粮食微生物对粮食品质的影响 一、商品品质 (一)粮食变色 1.微生物引起粮食变色的原因 微生物菌体颜色造成粮食色变 菌体有颜色或

14、菌落的颜色 曲霉和青霉-“点翠”而呈绿、黄、蓝色 镰刀菌,单端孢霉、念珠霉-小麦玉米粉红色 微生物分泌的色素使粮食着色 产黄青霉、桔青霉-黄色色素 产紫青霉和一些镰刀菌-红色色素 微生物分解粮食的产物或坏死组织具有颜色 分解蛋白质-氨基化合物-棕色 分解含硫氨基酸-硫醇类-黄色 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和还原糖发生羰氨反应(褐变)-生成棕褐色至 黑色的类黑色素物质 *21 黄色类 产黄青霉、桔青霉、黄绿青霉、岛青霉、阿姆斯特丹曲霉、匍匐曲 霉、木霉以及一些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等,导致稻米、麦类和面粉 等粮食产生黄至黄褐色变。 红色类 紫青霉、赤青霉、团青霉和卵孢霉等引起粮食赤变-赤变米。一些镰 刀菌、单

15、端孢霉、念珠霉、头孢霉、附球菌粮粒皮层或胚部产生 淡红或暗红的变色斑块 褐色类 交链孢霉、乳孢霉、弯孢霉-麦类、稻米和面粉呈棕褐色及茶褐色。 构巢曲霉、肉桂色无芽孢杆菌-大米茶褐色或肉桂色 黑色类 谢瓦曲霉、赤曲霉、稻假单孢霉、黑绿杆菌-大米黑变色。芽枝霉- 粮食受害部分变为暗褐或黑褐色 污色类 污色即白垩、发灰或灰褐。许多根霉、毛霉、梨头霉、曲霉、青霉 、葡萄孢霉、酵母菌-粮食发生白垩、灰褐。棒曲霉、杂色曲霉、白 曲霉、烟曲霉、土曲霉、文特曲霉、黑曲霉、淡紫青霉、荨麻青霉 、中华根霉、小麦曲根霉-大米“白垩” 2.粮食变色的类型和 菌类 *22 (二)粮食 变味 1.微生物引起粮食变味的原因 有些微生物本身具有特殊的气味,能被粮食吸附,使粮食带有异味 。霉菌-霉味,腥黑穗病菌-腥臭味 微生物分解粮食有机物的代谢过程中,生成各种具有异常气味的产 物,积存在粮食中,使粮食变味 2.微生物导致粮食变味的类型 (1)霉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