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9清明节的由来语文S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7814871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9清明节的由来语文S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9清明节的由来语文S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9清明节的由来语文S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9清明节的由来语文S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9清明节的由来语文S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9清明节的由来语文S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玉林地区教案29清明节的由来语文S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9清明节的由来这是一篇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传说,讲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不忘此事,想封他为官报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绝,为避当官,他背着老母躲进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他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勤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日后,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本文语言朴实,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是传承民族

2、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三年级的学生对传说故事很感兴趣,通过朗读课文基本能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但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很有限,对当时的事件背景和人物并不了解,他们只停留在生动的故事表面,对里面蕴含的丰富人物情感领悟不透,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知之甚少,对介子推在当时的那种崇高思想境界很难体会。因此,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补充历史背景,再现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1.帮助学生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重”,能正确读写“头昏眼花、狼吞虎咽、治国安邦、熄灭”等词语。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清明节的由来,理解介子推写的血书的含

3、意。3.引导学生体会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崇高思想。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清明节的由来,理解介子推写的血书的含意。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崇高思想。教师生字词卡片,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简介及春秋战国的地图等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清明节的相关资料。来源:学_科_网Z_X_X_K2课时第一课时来源:学|科|网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9课。板书课题,齐读。 2.谁愿意把你搜集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自由回答) 3.大家对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再谈一谈你对“清明”一词的理解?(指名说)4.

4、师小结:大家对“清明”一词有了初步的理解。我相信,等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后,你对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新词。(2)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想想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3)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课文,认知贯通 1.自读课文。 要求:(1)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利用工具书,查出解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一行:一群(指同行的人)。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治国安邦: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 国君:君主制国家的统治者。 回

5、绝:答复对方,表示拒绝。 痛哭:尽情地大哭。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鞭策:本课比喻督促。 座右铭:本课指激励、警戒自己的格言。 井井有条:形容条理分明。来源:学.科.网Z.X.X.K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3)把课文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读顺、读熟的目标。 2.检查自读的情况。 (1)同桌互读互查,检查生字词及读书的情况。 (2)师生借助生字词卡片,认读生字词。 (3)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4)师生讨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质疑问难,理清思路。 (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内

6、容,或提出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梳理、归纳本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清明节是怎样来的?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清明节是怎样来的”这个问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清明节的由来”这个问题,并用示意图表示。 各组代表展示并介绍探究成果。 四、课时作业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衣袖(xi xiu) 安葬(zng cng) 治疗(zh z) 荒山(hung hung)熄灭(xi x) 鞭策(bin bin)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jn wng ,()) q pi,())mn z,())d chn,(

7、)) g ru,()) tu do,())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有条()国()邦()吞()咽 ()昏()花语()心() ()山()岭【答案】1.xizngzhhung xbin2.君王气派民族大臣割肉偷盗3.井井治 安狼 虎头 眼重 长荒 野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二、探究课文,巩固提升 1.(读第28自然段)了解清明节的传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理解重耳为什么感动,边读边想象重耳饥饿难挨的情景。(指名答) (2)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臣的对话,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引

8、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谈对“清明”的理解。学生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应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 (3)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痛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 (4)读读议议“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意思,说说你对介子推的认识。(让学生在议论中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5)指导学生默读,比较“寒食节”与“清明节”纪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晋文公下令定了两个节日,为什么只有“清明节”成为传统节日?这说明百姓崇尚什么、追求什么? (6)联系“清明”前后的气候特征及自然景象,联系老柳树死而复活的样子

9、,再体会“清明”的内涵。 (“清明柳”既表示杨柳返青,万物鲜明的季节,又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7)默读课文,想一想,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这对百姓有什么影响?说说百姓后来为什么自发地过清明节。理解“清明”的内涵。 (是介子推的行为和要求影响了重耳。百姓们能安居乐业。表达百姓希望有一个政治有法度、有条理,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国君。) 2.指名“开火车”朗读全文,感受介子推爱国护主、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精神及晋文公勤政清明、安邦治国的品质。(小组交流听后的感受) 3.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4.拓展说话: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和同学们交流。 三

10、、句段解析 1.于是,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做官,都一一回绝了。 解析“几次派人去请”说明晋文公有诚意;“一一回绝”说明介子推坚决不做官。来源:学科网ZXXK 2.当他派人来安葬介子推的时候,发现那棵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解析这份血书表明了介子推对晋文公的希望,希望他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清明的国君。3.晋文公一直把介子推的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解析这两句话体现了晋文公对介子推血书的重视,并按介子推希望的那样治理国家。 四、课后习题 2.希望他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

11、做一位清明的国君。晋文公做到了。我是从“他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看出来的。 五、资料库人物简介 晋文公(前697前628年),姓姬,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后在秦国援助之下,于62岁时回国继位。在晋国历史上他的政绩最为突出。 六、板书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晋文公勤政清明安邦治国老百姓安居乐业节日纪念七、课时作业1.选词填空。实验测验试验来源:Zxxk.Com(1)这次(),我没有考好。(2)上自然课时,我们常到()室去做()。宁静寂静平静安静(3)当海面上波涛汹

12、涌的时候,海底是()的。(4)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5)同学们都在抓紧时间复习功课,教室里十分()。(6)冬天的夜晚,山村里显得格外(),连下雪声都能听得见。2.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并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去祭奠介子推。他们走到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之后,晋文公把这棵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之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1)“寒食节”的“寒食”指_。(

13、2)“清明节”与“寒食节”在时间上有什么 关系?_(3)晋文公定“寒食节”的目的是什么?_【答案】1.(1)测验(2)实验试验(3)宁静(4)平静(5)安静(6)寂静2.(1)前一天的冷食(2)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3)为了纪念介子推。 本篇课文虽然以叙事为主,但是整个事件的每一个情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非常适合朗读指导,因此,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和领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并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来。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我在课堂上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