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一单元教案

上传人:芷** 文档编号:117771283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级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级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第一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第一单元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过程:一、导语激趣: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见教参P、8及下一页)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要求:(1)读准字音,把握

2、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2)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3)了解本诗的文学常识。(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包括四联。)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颔联:五

3、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如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

4、根铁索,寒意阵阵。)这两句具体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激流险滩。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结尾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3、学生第三次高声朗读课文:思考:(1)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2)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3)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总结归纳:(1)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5、(2)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3)本诗的写作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二是正确处理叙事和抒情的关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夸张手法的巧用。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移动。 四、细读全诗,局部揣摩。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6、(1)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中具体指什么山?什么水?这一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精神?(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五岭的“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4)根据历史事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没有越过岷山,尾联为什么说成“三军过后”?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四个问题全部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适当点拨。)2、体会下列划线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2)五岭逶迤腾

7、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反衬手法,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暖”字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 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喜”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三军”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3、读完全诗,你感觉应该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天,

8、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五、课堂总结: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六、课后作业:课外查找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以“长征”为话题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文体不限。板书设计:一七律长征万水:金沙江大渡河远征难千山:五岭乌蒙岷山 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总括革命乐观主义背景介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

9、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除陕甘苏区红军外,其他主要苏区的红军,也退出原来的苏区进行长征。第六军团1934年8月从湘赣苏区西征,10月到达贵州印江木黄地区同第三军会师。会师后,第三军恢复第二军团番号。中央红军主力1934年l0月离开中央苏区长征。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实行逃跑主义,红军虽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却受到很大损失。这时,国民党军重兵正向湘西集中,中央红军如仍往湘西会合第二、六军团,就有覆灭的危险。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接受毛泽东改变进军方向的主张,红军转向国民党军力量薄弱的黔北前进。1935年1月,攻占遵义城。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

10、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挥下,转战川黔滇地区,四渡赤水河,歼灭大量国民党军,随后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5月,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中旬,在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第四方面军会师。尔后,共同北上,翻越雪山,通过草地,8月到达阿坝等地区。当时领导第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坚持退却逃跑路线,进行分裂活动,擅自率领第四方面军和第一方面军的第五、三十二军南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进行严肃的斗争,坚持北上抗日方针,率部继续北上,攻占腊子口,突破渭水、西(安)兰(州)大道等封锁线,10月19日胜利

11、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吴旗镇)。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第一方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之后,在甘泉地区同第十五军团会合。第四方面军等部南下后,经半年苦战,被迫于1936年4月退至西康甘孜(今属四川)地区。1935年11月第二、六军团退出湘鄂川黔苏区长征,转战湘黔滇三省,于1936年3月攻占贵州盘县。接着抢渡金沙江,翻越雪山,6月到达甘孜地区,同第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第二、六军团和第三十二军组成第二方面军。7月初,第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到达甘肃会宁、静宁地区,同第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出现一个新局面。 (辞海“长征”条目)教学反思: 长征组歌两首

12、教学目标:1、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2、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2、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教学过程:一、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萧华等人创作了气势磅礴的长征组歌。这套作品以通俗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而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人民军队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首。由长征电影制成的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二、指名学生上台介绍“红军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的历史资料。(见教参P、19-20)三、学习第一首歌四渡赤

13、水出奇兵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2、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领会文章深意:(1)红军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得到了哪些人的支持?(2)“天如水来,水似银”一句有什么作用?(3)作者高度概括了几个战斗画面?你能对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描述吗?(4)你认为歌词中哪些词用得较精当?试谈谈你喜欢的理由。(5)本首词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你能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吗?3、齐声朗诵课文。 结合歌词学习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领略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马艺术。4、小结:(1)主题:这首词描写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

14、惊奇的活剧。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2)写作特点:歌词句式长短相间,跌宕起伏,增强诗歌的韵律感。使用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强调红军所处环境的险恶,军民的鱼水情深,突出主题。语言高度概括,可谓“一字千金”,巧用“解”“压”“逼”“袭”等动词,富有气势,饱含深情,充分表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四、学生自己鉴赏分析第二首诗:1、自己设疑提问解答。思考题如下(1)红军战士翻雪山,过草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加以渲染?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体会其含义。(3)试向你

15、的同桌推荐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2、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3、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小结。(1)主题: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2)写作特点:歌词句式相对整齐,结构层次分明,读起来铿锵有力,和内容完美统一。恰当运用拟人、对偶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主题。五、讨论题: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项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发扬中国红军的长征精神呢?写一篇日记,发表你的看法。或者开一个家庭讨论会,同父母长辈探讨这个话题。 六、课后作业: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教学反思: 老山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