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学案 导学案特产北师大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777003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语文学案 导学案特产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下语文学案 导学案特产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下语文学案 导学案特产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下语文学案 导学案特产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下语文学案 导学案特产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语文学案 导学案特产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语文学案 导学案特产北师大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特产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丰富的特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导学重点】利用收集到的有关特产资料、中国地图介绍你知道的特产。【导学难点】能准确说出物产的产地并在地图上找出它的位置。学 案【预习案】查找工具书,完成课本上的题。【训练案】完成课文第三题。导学案【导学流程】一、预习检测(大约2分钟)小组内检查。二、呈现目标(大约1分钟)三、合作交流,完成课文第一、二题练习题。(大约25分钟)(一)结合地图,将水果名和它的产地相连并在图中找出它的位置。1.学生组内自主学习,教师环视。2.检测。A、指名读词语,解决不会读的字。B、全班交流完成情况。C、交流遇

2、到的不知道的特产产地。D、根据查阅的资料说说还有哪些地方产什么水果?还可引导学生说说文中水果的其它产地。(二)同桌合作,完成练习:写一写下列物产的产地。1出示:丝绸- 辣椒- 枸杞- 茶叶- 香菇-()- 2小组交流,共同完成。3全班汇报交流:丝绸-浙江 辣椒-四川、湖北、湖南四、课堂达标(大约11分钟)出示词语:刺绣 铁画 景泰蓝 玉雕 云南白药湖笔 徽墨 雨花石 端砚 宣纸1、自由读词语,2、理解词语,(出示图片,学生观察)3、学生多种形式朗读。4、做练习,交流(1)在地图上找一找他们的产地。(2)你还知道哪些物产和它们的产地?5、抄写词语五、布置作业。(大约1分钟)1、读熟古诗江南和江上

3、渔者,结合图片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2、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背诵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学习古诗江南、江上渔者,了解古诗对地方特产的描写。2、借助插图,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导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导学难点】1结合图片理解诗意。2能说出其他描写特产的诗句。 学 案【预习案】1、读熟课文,借助图片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2、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背诵两首诗歌。【探究案】读通古诗,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了解古诗对地方特产的描写。【训练案】默写古诗江南和江上渔者。 导 学 案【导学流程】一、预习检测(大约3分钟)小组内互查预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二、呈

4、现目标(大约1分钟)三、学习古诗江南和江上渔者,了解江南特产。(大约19分钟)1.自读古诗。查字典解决字音问题,然后把古诗读通顺、流利。同桌互读互检。2.读诗悟意。结合插图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然后小组合作说说诗意,并且讨论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特产。3.感情诵读。结合小组讨论的结果,以及读律诗的韵律,自己联系朗诵,体会作者对地方特产的喜爱之情。4.练习背诵两首古诗。四、拓展交流(大约4分钟)1.组内交流你还会背诵哪些描写各地特产的古诗。2.指名在全班展示。四、课堂达标(大约12分钟)1.默写诗歌江上渔者 这首诗是 代的 写的。诗中写的特产是 。2.江南是一首乐府诗,它在诗中写的江南

5、特产有 、 、 。五、布置作业(大约1分钟)1继续背诵以上两首古诗。2. 预习我爱故乡的杨梅。(1)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2)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第三课时【导学目标】熟读我爱故乡的杨梅,学习作者描写特产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导学重点】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导学难点】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来描写故乡特产的写作手法。 学 案【预习案】1、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2、圈画出不懂的字词。【探究案】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杨梅的?【训练案】仿写词语,仿写句子。 导 学 案【导学流程】一、 预习检测(大约4分钟)1.

6、认读以下词语。贪婪 伸展 狭长 果实 桂圆 细腻 柔软 甜津津 酸倒 平滑 雨雾 2.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二、呈现目标(大约1分钟)三、互动探究、合作交流(大约24分钟)1.集体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作用?(指名回答)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贪婪、吮吸、伸展、欢笑”这些词语,本来都是写人的行为动作和感情的,这里用来描写杨梅树,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组内交流,指名回答。)3.齐读第三至六自然段,思考: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指名说说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各如何?4.指名读描写杨梅形状的自然段。体会“细腻”“柔软”是什么感觉.

7、5.指名读写杨梅颜色的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讲杨梅颜色的?(先讲外边的,后讲里边的)哪些语句使你感到杨梅非常惹人喜爱,为什么?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回答。6指名读描写杨梅味道的自然段,想一想那句话是讲杨梅味道的,那几句是讲“我”爱吃杨梅的。(指名回答)7.学生练习朗读课文。四、课堂达标(大约10分钟)1. 仿写句子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细雨如丝,一颗颗杨梅树贪婪的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2. 照样子写词语又酸又甜: 、 、 。甜津津: 、 、 。五、布置作业(大约1分钟)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家乡特产的资料,下节课向同学们介绍。 第四课时【导学目标】1搜集资料,了解本地的特产

8、。2指导学生如何具体生动的把一种特产介绍清楚,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导学重点】了解家乡的特产,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导学难点】能有条理的具体生动的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 学 案【预习案】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特产,找出你喜欢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探究案】1. 说说作者抓住了杨梅的哪三方面特点来介绍的?2. 如何有条理有重点的向别人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训练案】“畅所欲言”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 导 学 案【导学流程】一、谈话引入,揭示学习内容。(大约1分钟)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古诗和和阅读课文中感受到了故乡鲈鱼的美,杨梅的甜润,这节课我们也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家乡的特产。二、预习检测。(大约4

9、分钟)说说你们家乡有哪些特产,其中你最熟悉或者最喜欢的是什么?三、呈现目标。(大约1分钟)四、“初显身手”(大约16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说说作者抓住了杨梅的哪三方面特点来介绍的。2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产?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3指名学生介绍特产,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介绍杨梅的方法进行介绍。 5. 师生评价介绍的情况。五、“畅所欲言”(大约17分钟)1你们知道导游是做什么的吗?2. 学生自由回答。3. 今天请同学们做一次导游,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特产。4. 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要求每个人都要说。5每个组派一名代表上台介绍。生边介绍,师边评价,随时指导学生掌握方法。6. 评

10、选出介绍的最好的学生,予以奖励。六、布置预习(大约1分钟)1. 预习最美的花束,自己解决生字。2. 熟读课文。课后反思: 单元:七单元特产 课题:我爱家乡的 课型:作文课【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我爱家乡的”为题写一篇习作,让更多的人知道家乡的特产。 2能抓住特点有条理的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先介绍它的外部特征,在写出它的价值或用途等。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从资料中了解家乡的特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导学重点】学习例文获取作文资料的方法,训练学生将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导学难点】抓住特产的特点有条理的进行描写,写出真情实感。

11、第一课时【导学目标】明确习作要求,指导学生习作。【导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如何具体生动有条理的把一种特产介绍清楚。【学法指导】教师指导,小组探究 学 案【预习案】1、搜集有关家乡特产的资料。2、观察你感兴趣的家乡特产的形、色、味等特点,以及它的价值和用途并记录下来。【探究案】如何具体生动有条理的把一种特产介绍清楚。【训练案】练习作文。 导 学 案【导学流程】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大约3分钟)1. 预习检测。检查学生收集的资料。2. 导语:刚才我们交流了自己所收集的特产资料,看来大家收获不少,我真为我们的家乡感到自豪!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家乡的特产,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特产。二、呈现目标。(

12、大约1分钟)三、指导学生作文。(大约15分钟)1. 回顾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说说作者是抓住杨梅的哪三个方面的特点来介绍杨梅的?(形、色、味)2组内交流我们家乡有那些特产,你准备写家乡的什么特产?3. 指名学生介绍特产,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介绍杨梅的方法进行介绍,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介绍特产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等,在询问、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价值、用途,在食用与使用时该注意的问题。4师生评价介绍的情况。5指点:介绍特产的三方面该有详有略,侧重于一两方面的内容四、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大约18分钟)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五、布置作(大约1分钟)1继续完成习作。2.用学习过的修改习作的方法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进一步完善习作。【导学重难点】如何修改习作,完善习作。【知识链接】复习几种修改习作的方法。【学法指导】小组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