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樊川doc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7419860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陵樊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杜陵樊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杜陵樊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杜陵樊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杜陵樊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陵樊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陵樊川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杜陵、樊川的旅游资源唐朝的杜陵、樊川,是文人雅士、达官显贵聚集的地方,杜陵、樊川的历史几乎是半部唐史。它不但有说不完的宰相、政治家,还有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历史学家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记述者杜环。因为历史变迁,大多数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极少数人,因其文章传世,所以还像明星一样闪耀在天空。一、 杜陵,樊川历史探讨这里的历史,北宋张礼城南游记是一份珍贵资料,但唐人的记载更为可信。现列举如下:张礼登少陵原,注曰:长安志云:本为凤栖原,汉许后葬少陵,在司马村之东,因即其地呼少陵原。杜牧之自志云:葬少陵司马村。柳宗元志伯妣墓曰:葬万年之少陵原。汉总谓之洪固原,今万年县有洪固乡。杜牧外甥裴延翰在樊

2、川文集序中说:“长安南,下杜樊乡,郦元注水经,实樊川也。”李商隐樊南文集详注卷一按:“义山自序文称樊南生也。史记樊哙传:赐食邑杜之樊乡”。杜佑通典州郡三:“万年(县)。有白鹿原,亦谓之灞上,霸陵也。有轵道,秦子婴降处。有少陵原,则汉宣许后陵。灞水。浐水,则荆溪,独柳下流也。渭水。御宿川,汉武帝游观,尝宿此川,故名之。汉南陵县城,在今县东南二十四里。又有汉杜城,则周之杜伯国地。”1、杜曲,下杜,汉杜城,周杜伯国,实是一处。这里是杜姓的得姓圣地,也是京兆杜陵杜氏发祥之地。杜牧有诗“大明帝宫厥,杜曲我池塘”。可见杜曲在他心中的地位。杜佑“樊川别墅”因在朱坡以南,杜曲旁边,所以初称杜城郊居。西北大学吕

3、卓民教授曾说:2001年,一支来自新加坡的杜氏后人到杜曲寻访祖先。他们自称是福建泉州一代移居至海外的后裔,还成立了杜氏贞义祖祠理事会。不过那次寻祖很失败,杜氏后裔们带着族谱悻悻回到了新加坡。如果今天我们能转变按观念,把类似这些人吸引回来,不就可以提高杜陵樊川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吗。2、现在韦曲地区有一村叫杜城,但不是古杜城,所谓杜伯墓更是无稽之谈。极可能是唐宰相杜黄裳和堂兄杜亚(拜淮南节度使和检校吏部尚书)家族的庄园。唐书 杜黄裳传:贞元末,拜太子宾客,居韦曲。时中贵人欲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曰: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3、大兆村是汉朝的南陵县城,距唐朝的万年县署(东县门)二十四里,(唐朝一里约

4、合540米)。少陵埋葬着汉宣帝在民间时的结发妻子许皇后,它是唯一中国皇帝真实的爱情故事的见证。4、樊乡,御宿川也就是樊川,因西汉樊哙封地而得名。5、樊川的潏水,也被唐人混称为“渭水”。不光杜佑通典称其“渭水”,唐书地理志也这样记载:“长安(县),天宝二年,尹韩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门,置潭于西市,以贮材木”。渭水主河道低于西市20多米,根本无法引入西市,只有潏水可以引入。所以这里的“渭水”就是“潏水”。当年杜甫回长安,住在杜曲不久,作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和后来作社日两篇:“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渭北春天树和渭北童,都是说自己住在“潏水”北边的杜曲。锦树行里的“故国三年一消息,

5、终南渭水寒悠悠。”也把“潏水”说成“渭水”。二、杜佑、杜牧的“樊川别墅”北京大学王力平教授在中古杜氏家族的变迁写道:(唐)真元末,杜佑坐镇扬州,“昆仲皆在朝廷”,“家财巨万”。因城南故园有“终南之峻岭,青翠可掬;樊川之清流,逶迤如带”,买下并开始精心营建位于长安城南十六里(约合8.65公里)的樊川别墅,初名“杜城郊居”,以纪念杜氏家族“自汉建平侯(延年)徙杜陵,三守本封,几乎千祀”的光荣历史。激励子孙“不忘厥初,又以见积厚流泽,此焉往复”。1、杜佑(公元735-812年)是中唐著名的宰相、政治家、史学家。新唐书:佑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为人平易逊顺,与物不违忤,人皆爱重之。朱坡樊

6、川,颇治亭观林苾,凿山股泉,与宾客置酒为乐。子弟皆奉朝请,贵盛为一时冠。天性精于吏职,为治不皦察,数斡计赋,相民利病而上下之,议者称佑治行无缺。 杜佑的通典总结了历朝兴衰的历史教训,系统的提出一整套治国方略。以儒家民本思想出发,认为治国“以食貨为之首,选举次之,官职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杜佑794年将通典呈献给朝廷,受到普遍赞誉,也受到唐德宗信任。803年回朝任宰相。805年德宗死后,顺宗未继位就患重病,不能说话,由杜佑摄冢宰。朝中对是否由太子监国产生分歧,两派虽有斗争,但在他主持下,政权平稳过度,唐宪宗继位。因杜佑思想影响和推举,这时涌现一大批优秀的政

7、治人才,如柳宗元、刘禹锡,郑余庆、权德舆、杜黄裳、李绛、李吉甫、裴度、白居易、元稹、韩愈等,为唐宪宗中兴奠定了基础。2、杜牧(803853)23岁写出阿房宫赋,26岁二月中进士,闰三月又登贤良方科。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当时牛、李党已争形成,杜牧受恩于牛党吴武陵,思想又倾向李德裕,因此长久不得重用。848年入为史馆修撰,850年又贬为湖州刺史,第二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853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杜牧对樊川充满感情,老年愿做樊上翁,文集取名樊川文集。希望自己死后,对得起樊川一禽、一鱼、一草、一木。3、樊川别墅,明确记载在朱坡以南,杜曲旁,潏水边。祖孙二人吸收江南建

8、筑特点,请王处士设计。凿山引泉,山间有泉,“缭以方塘,轻舻缓棹”,“亭馆林池,为城南之最”。杜牧晚年写望故园赋:“余之西归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天深,地平木老。陇云秦树,风高秋早。周台汉园,斜阳暮草。寂寥四望,蜀峰联嶂,葱茏气佳,蟠联地壮”。樊川别墅经多次扩建,唐中后期这里的景观和人文互动,是滕王阁、黄鹤楼等望尘莫及。 “樊川别墅”初建时,叫杜城郊居,意指在汉杜城(杜曲)周边。杜佑杜城郊居王处士凿山引泉记有细致的描绘:佑此庄贞元中置,杜曲之右,朱陂之阳,路无崎岖,地复密迩。开池水,积川流,其草树蒙茏,冈阜拥抱,在形胜信美,而跻攀莫由。爰有处士琅琊王易简,字高德,经术探于壼秘,文章擅于风雅,精识

9、穷于治理,奥学究于天人。栖迟衡茅,粃糠爵禄,旁洽他艺,尤精术数。短褐或敝,箪笥屡空,守道安贫,不求不竞。素嗜山水,乘兴游衍,逾月方归,诚士林之逸人,衣冠之良士。佑景行仰止,邀屈再三,惠然肯来,披榛周览,因发叹曰:懿兹佳景,未成具美,蒙泉可导,绝顶宜临,而面势小差,朝晡难审,庸费不广,日月非延,舆识无不为疑,佑独固请卒事。于是薙丛莽,呈修篁,级诘屈,步逦迤,竹径窈窕,滕阴玲珑,腾概益佳,应接不足,登陟忘倦,达于高隅。若处烟霄,顿觉神王,终南之峻岭,青翠可掬;樊川之清流,逶迤如带。蒇役春仲,成功秋暮,其烦匪病,不愆于素。武少仪王处士凿山引瀑记曰:岐公有林园亭沼,在国南朱陂之阳,地名樊川,乡接杜曲。

10、岐公乘间留玩,毕景忘疲,优游宴适,更异他日矣。王生之灵襟巧思,不其至欤?权德舆司徒岐公杜城郊居记曰:公之华宗,自汉建平侯徙杜陵,三守本封,几乎千祀。故城南墟里,多以杜为名,逮今郊居,不忘厥初。又以见积厚流泽,此焉回复。且公之心无町疃,寿若岗陵,昭融炟赫,未始有极。德舆谬陪众君子抃公之堂,嘉招盛集,靡问弦晦。以众美之不可以不纪也,承命遽书,刻于岩石云。杜佑和武少仪、权德舆之记都明确指明,杜佑樊川别墅在“朱陂之阳”,“地名樊川,乡接杜曲”,确实是山水风景佳美之地。治园的工匠王易简,是中晚唐最著名的工匠。所以杜佑的樊川别墅,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园林之一。直至晚唐诗人还不断进行吟咏,如许浑有朱坡故少保杜公

11、池亭诗,温庭筠题城南杜邠公林亭诗。张礼游范公五居。注曰:范公庄本唐岐国杜公佑郊居也,门人权德舆为之记,纂叙幽胜,极其形容。其地有九曲池,池西有玉钩亭,许浑诗所谓“九曲池西望月来”,池迹尚存,亭则不可考也。又其地有七叶树,每朵七叶,因以为名,罗隐诗所谓“夏窗七叶连檐暗”是也。以是求之,其景可知矣。 现在如果能重建“樊川别墅”,无疑会成为今人一处旅游好去处,不但有园林美景供人观赏,更有名人趣事让人回味无穷。 三、海上丝绸之路和杜环1、杜环是杜佑的“族子”,但比杜佑年长约20多岁,是唐军高仙芝的随军书记官。天宝年间,唐朝错误发动对外战争, 751年高仙芝向西长途奔袭,遭到大食等西域国军队围击,两万人

12、的安西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千余人得以生还。阵亡和被俘各自近半,杜环正是俘虏中的一员。被俘之后,杜环在阿拉伯整整度过十年的战俘生活,遍游黑衣大食全境,直到762年才回国。杜环最后返航的地方是埃塞俄比亚的马萨瓦港,他从那里回到波斯湾后,终于搭上了大唐的商船,随商船在广州登岸。回到中国,杜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经行记,成为第一个从西北丝绸之路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返回,到过北非,并有著作的中国人。2、经行记翔实地记载了康国、师子国、波斯国、碎叶、石国、大食等国的地理环境、山川河流、土产风物、生活风俗、宗教、节日娱乐等方面的情况。它是中国记载伊斯兰教的最早汉文典籍,还记载了袄教、基督教、佛教的情况

13、,这对研究世界宗教的演变发展和传播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经行记对“拂菻”也有记载,当时大食和拂菻也征战连年,在大食也有拂菻战俘,可能和杜环有所接触。拂菻就是东罗马帝国。唐朝被俘士兵中,有不少是金银匠、画匠、绫绢织工、造纸匠等。他们将中国先进的科技成就,从撒马尔罕逐渐传播到大马士革、开罗以及摩洛哥与西班牙的一些城市。杜环还亲眼目睹一些中国工匠在当地工作,例如京兆人樊淑、刘泚,河东人乐陵、吕礼。3、可惜经行记,当时并不为人重视,早已亡佚。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杜佑在通典第一百九十一卷以后,保留经行记的部分片段。通典的这部分资料,对以后各朝代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无疑是十分宝贵的。四、“城南韦、杜,离天尺五

14、”唐朝是一个讲门第的社会。与杜甫同时代有个历史学家叫柳芳,对全国望族有详细论述:南北朝时,“遭晋播迁,百宗荡析”,“子孙犹挟系録,以示所承”。“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杜首之,”。万年县的韦、杜两家,是西汉宣帝时发展起来的京兆大姓,诗书传家,人才辈出,又靠近京城,所以唐初,就人称“城南韦、杜,离天尺五”。1、韦氏家族,是唐朝最显赫的政治大家族,共出宰相17人,进士12人,还和皇家联姻。武则天执政期间的宰相,有六名是“杜陵韦氏”。2、唐初“杜陵杜氏”当宰相,有杜如晦、杜淹和杜正伦三人,还有尚书多人。杜如晦是辅佐唐太

15、宗的大功臣,著名贤相。杜易简、杜审言两堂兄弟,以“杜陵杜氏”身份,很容易考中进士。在贞观二十一年,诏21人配享孔子,“用其书,行其道”(唐书.儒学上),21人中就有“杜陵杜氏”的杜子春和杜预两人。3、韦、杜家族不但在政治上显赫,还出了杜甫、杜牧、韦应物等著名的诗人。4、杜正伦“凿杜固” 宋张礼到杜曲,前瞻杜固,盘桓移时。注曰:唐史称:川流如血,阅十曰方止,自是南杜稍不显。居杜固者谓之南杜,以北有杜曲故也。杜固今谓之杜坡,所凿之处,崖堑尚存,俗曰马塴崖,或曰凤皇嘴,不知何谓也。按照张礼记载,杜固约在今彰仪村。唐朝时杜氏各大宗族住地都有记载,只有杜如晦一宗没有,可能住在杜固。杜正伦是杜预叔父的后裔,也应是“杜陵杜氏”,从相州洹水迁入樊川后,可能住在“杜固”附近的新街村。杜正伦隋朝就有名,“隋世重举秀才,天下不十人,而正伦一门三秀才,皆高第为世歆美。贞观元年,魏征荐其才,擢兵部员外郎 俄迁给事中,知起居注”。唐书 杜正伦传后面的话,就不合逻辑:“正伦与城南诸杜,昭穆素远,求同谱,不许,衔之。诸杜所居号杜固,世传其地有壮气,故世衣冠。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振”。杜如晦和叔父杜淹曾为宰相,都死得早,儿子杜荷虽为驸马,因参与太子承乾谋反案,643年被杀,一宗早已衰败。杜正伦在656658年当宰相,当时朝中斗争很激烈,许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