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白话文对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1732351 上传时间:2017-10-15 格式:DOC 页数:122 大小: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繁露白话文对照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春秋繁露白话文对照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春秋繁露白话文对照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春秋繁露白话文对照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春秋繁露白话文对照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秋繁露白话文对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繁露白话文对照(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言卷一 楚庄王第一玉杯第二卷二 竹林第三卷三 玉英第四精华第五卷四 王道第六卷五 灭国上第七、灭国下第八、随本消息第九、盟会要第十、正贯第十一、十指第十二、重政第十三卷六 第十四二端、第十五符瑞、第十六俞序、第十七离合根、第十八、神第十九、保位权第二十卷七 第二十一 通国身、第二十二二代改制质文、第二十二官制象天、第二十四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第二十五、服制第二十六卷八 度制第二十七 爵国第二十八、仁义法第二十九、必仁且智第三十卷九 身之养重于义第三十一、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第三十二观德第三十三、奉本第三十四卷十 深察名号第三十五、实性第三十六、诸侯第三十七、五行对第三十八、阙文第三十九、

2、阙文第四十卷十一为人者天第四十一、 五行之义第四十二、阳尊阴卑第四十三、王道通三第四十四、天容第四十五、天辨在人第四十六、阴阳位第四十七卷十二阴阳终始第四十八、阴阳义第四十九、阴阳出入上下第五十、天道无二第五十一、暖燠孰多第五十二、基义第五十三、阙文第五十四卷十三四时之副第五十五、人副天数第五十六、同类相动第五十七、五行相生第五十八、五行相胜第五十九、五行顺逆第六十、治水五行第六十一卷十四治乱五行第六十二、五行变救第六十三、五行五事第六十四、郊语第六十五卷十五郊义第六十六、郊祭第六十七、四祭第六十八、郊祀第六十九、顺命第七十、郊事对第七十一卷十六执贽第七十二、山川颂第七十三、求雨第七十四、止雨

3、第七十五、祭义第七十六、循天之道第七十七卷十七天地之行第七十八、威德所生第七十九、如天之为第八十、天地阴阳第八十一、天道施第八十二卷一 楚庄王第一楚庄王杀陈夏徵舒(1),春秋贬其文,不予专讨也;灵杀王齐庆封(2),而直称楚子,何也?曰:庄王之行贤而徵舒罪之重,以贤君讨重罪,其于人心善。若不贬,孰知其非正经?春秋常於其嫌得者,见其不得也。是故齐桓不予专地而封,晋文不予致王而朝,楚庄弗予专杀而讨,三者不得,则诸侯之得,殆(3)此矣。此楚灵之所以称子而讨也。 春秋之辞,多所况(4),是文约而法明也。问者曰:不予诸侯专之封,复见於陈蔡之灭。不予诸侯之专讨,独不复见庆封之,杀何也?曰:春秋之用辞,已明者

4、去之,未明者着之诸。今侯之不得专讨,固已明矣。而庆封之罪未有所见也。故称楚子以伯讨之,著其罪之宜死,以为天下大禁。曰:人臣之,行贬主之位,乱国之臣,虽不篡杀,其罪皆宜死。比(5)于此其云尔也。 春秋 曰: “晋伐鲜虞。 ”奚恶乎晋而同夷狄也?曰:春秋尊礼而重信。信重於地,礼尊於身。何以知其然也?宋伯姬疑礼而死於火,齐桓公疑信而亏其地, 春秋贤而举之,以为天下法。曰礼而信,礼无不答,施无不报,天之数也。今我君臣同姓适女(6),女无良心,礼以不答,有恐畏我何,其不夷狄也?公子庆父之乱,鲁危殆亡(7),而齐桓安之,于彼无亲,尚来忧我,如何与(8)同姓而残贼遇我?诗云: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

5、,念彼先人。明发不昧,有怀二人。 ”人皆有此心也。今晋不以同姓忧我,而强大厌(9)我,我心望焉(10),故言之不好,谓之晋而已,婉辞也。 问者曰:晋恶而不可亲,公往而不敢至,乃人情耳。君子何耻而称公有疾也?曰:恶无故自来。君子不耻,内省不,疚何忧於志?是已矣。今春秋耻之者,昭公有以取之也。臣陵其君,始於文而甚与昭,公受乱陵夷(11),而无惧惕之心,嚣嚣然(12) 轻计妄讨,犯大礼而取同姓,接不义而重自轻也。人之言曰: “国家治,则四邻贺;国家乱,则四邻散。 ”是故季孙专其位,而大国莫之正。出走八年,死乃得归。身亡子危,困之至也。君子不耻其困,而耻其所以穷。昭公虽逢此时,苟不取同姓,讵至于是。虽

6、取同姓,能用孔子自,辅亦不至如是。时难而治简,行枉而无救,是其所以穷也。 【注释】 (1)夏徵舒:字子南,春秋郑女夏姬与陈国大夫御叔所生之子。曾射杀陈灵公,后被楚庄王所杀。(2)庆封(?一前 538) :春秋齐国人。字子家,又字季。齐国大夫。(3) 殆:大概,也许。(4)况:比例,比喻,举例。(5)比于:以此为例。(6) 适女:靠近你,到你这里来。适:之,到。女:同“汝” ,你。(7)殆亡:接近于死亡。殆:近。 (8)与:应为“以”字,古代通用。(9)厌:同“压” , 压制,强迫。(10)望:怨恨。(11) 陵夷:逐渐衰落。(12)嚣嚣然:得意的样子【译文】楚庄王杀死陈国的夏徵舒, 春秋通过选

7、择用字贬谪他,不用专门的文字批评。楚灵王杀死齐国的庆封, 春秋直却称灵王为楚子,这是什么原因?我认为:楚庄王的行为有道德,而夏徵舒的罪过太重了。以贤君的身份讨伐有重罪的,人对人心而言是善良。如果不批评,谁能知晓什么不是正路?春秋常常对那些怀疑能得到的名声,表现它不该得到。所以齐桓公不能给予专门的封赏晋文公不能给予让天子前来以便朝见的权利,楚庄王不能给予专门讨伐、杀戮罪臣的权利。三种人都不能得到,其余诸侯所得到的名分,大概应与这三种人相比较可否才是。这里楚灵王所以写作“楚子前往讨伐”的原因,是春秋行文用语,多有所比喻,这春使秋行文简炼,褒贬的笔法清楚。有人发问说:不给予诸侯专门的封赏,此类事又见

8、于陈、蔡两国被灭之事。不给诸侯专门讨伐别人的权利,却草草地不见于灵王杀齐庆封一事之外,这是为什么?我认为, 春秋行文用语,已经申清明辨的就弃而不再重复;没有说清楚的就要讲说清楚。如今诸侯不能给予专门讨伐别人权利一事,本来已经很清楚了。齐国庆封的罪过在春秋并没有一点表现,所以称作楚子以伯主的身分攻伐他,以表现他的罪行应该死去,以此成为天下之大禁。 春秋认为,人臣的行为,使国君的地位遭受贬谪,就是乱国之臣,既使不篡夺君位,不弑国君,他的罪过也是死罪,后世人臣也要以此为例处置。 春秋记载: “晋国攻伐鲜虞国。 ”为什么对晋国不好而将它等同夷狄呢?我认为, 春秋注重礼义而又重视诚信。诚信比土地更重要,

9、礼义比人身要尊贵。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宋伯姬对礼抱怀疑态度,结果被火烧死,齐桓公对诚信持怀疑态度而损失了土地, 春秋对有道德的就推举他,这并将作为天下普遍的法则,即礼义和诚信。礼义没有不报答的,施恩没有不回报的,这是天下的普遍原则。如今天下的诸侯百姓凡是同一姬姓的都靠近你,你却没有良知,施给你礼义却不报答,使我们姬姓人恐惧害怕,为什么你晋国与夷狄不一样呢?鲁公子庆父造成的鲁国祸乱,使鲁国危急到将近灭亡,可是齐桓公却安定了鲁国。齐国和鲁国并非亲戚关系,尚且替我们忧心,为什么我们同为姬姓却像对待落难的贼子那样对待我国呢?诗经说: “小小的斑鸠,奋羽高飞至天。我心中悲伤,怀念过去的先人。从深夜到天明,

10、一直思念着父母二人。 ”人都有这种思想。现在晋国不因彼此同为姬而姓替我分忧,却借着国力强大压迫我,我们心中怨恨它,所以不予肯定。说到晋国的这一个行为,是委婉的说法。 有的人发问:晋国不好并且不可亲近,昭公前往晋国吊少姜之死却不敢进入晋国,这本是人之常情。君子为什么把赴晋当作耻辱而假称昭公有病呢?我认为,这是厌恶没有原因却自己主动前往。君子不把它当作耻辱,独自反省时也不觉得内疚,在思想上又忧虑什么?如此而已。如今春秋将此当作耻辱,是因为昭公向晋国有要求。臣欺凌自己的国,君从文公时开始,而到昭公时最为严重。昭公时国家动乱衰,落却没有惧怕警惕之心,得意地轻易施用计策,随意征讨,触犯根本大礼而打败同姓

11、诸侯,接触不义之国而把轻易决定的行为当作重要的事。人们常说: “国家安定太平,四邻都来祝贺;国家动乱不安,四邻就要远离你。 ”因此季孙氏独掌鲁国大权,大国没有一个去纠正,昭公在国外流浪八年,至死才得以回国。自己死了,自己孩子的地位危险,困难极了。君子不把困难当作耻辱,而是耻笑他们没有应对之策。昭公虽然生逢此时,如果不随意攻取同姓国家,难道能到这种?境况即使攻取同姓国,能任用孔夫子之类的儒生辅助自己,也不至于到这种境地。时事艰难,对策又无章法,行为不正又无人补救,这就是鲁国毫无对策的原因。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有见三世,有闻四世,有传闻五世。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见(1)也。

12、襄、成、文、宣,君子之所闻(2)也。僖、闵、庄、桓、隐,君子之所传闻(3)也。所见六十一年,所闻八十五年,所传闻九十六年。于所见微其辞,于所闻痛其祸,于传闻杀其恩,与情俱也。是故逐季氏而言又(4)雩,微其辞也。子赤(5)杀,弗忍书日,痛其祸也,子般(6)杀而书乙未,杀其恩也。屈伸(7) 之志,详略之文,皆应之。吾以其近近而远远,亲亲而疏疏也,亦知其贵贵而贱贱,重重而轻轻也。有知其厚厚而薄薄,善善而恶恶也,有知其阳阳而阴阴(8),白白而黑黑 (9)也。百物皆有合偶,偶之合之,仇之匹之,善矣。 诗云: “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仇匹” 。此之谓也。然则春秋 ,义之大者也。得一端而博达之,

13、观其是非,可以得其正法。视其温辞(10),可以知其塞怨(11)。是故于外,道而不显,于内,讳而不隐。于尊亦然,于贤亦然,此其别内外,差贤不肖而等尊卑也。义不(12)讪上,智不危身。故远者以义讳,近者以智畏。畏与义兼,则世逾近而言逾谨矣。此定、哀之所以微其辞。以故用则天下平,不用则安其身, 春秋之道也。 【注释】 (1) 所见:指昭公、定公、哀公之事,是指和父辈同时发 生之事。(2)所闻:指文公、宣公、成公、襄公之事,是父辈时代的事。(3)所传闻:指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之事,是指高祖曾祖时代的事。(4)雩(y) :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5)子赤:文公太子,文公十八年为大夫襄仲所

14、杀。(6)子般:庄公太子,庄公三十二年为庆父所杀。(7)屈伸:褒贬。(8)阳阴:指尊卑。 (9) 白黑:指贤愚。(10)温辞:含蓄的言语。(11)塞怨:幽怨。塞:难以发泄。(12)讪(shn) :此处指诽谤。 【译文】春秋分十二代君主为三类:有所见、有所闻、有所传 闻。其中“有所见”类三代, “有所闻”类四代, “有所传闻”类五代。所以哀公、定公、昭公,是君子所认为的“所见”类。襄公,成公、文公、宣公,是君子所认为“的所闻”类。僖公、闵公、庄公、桓公、隐公,是君子所认为“的所传闻”类。 “所见”三代共历六十一年, “所闻”四代共历八十五年, “所传闻”五代共历九十六年。对“所见”类君主,用隐微

15、 的语言批评,对“所闻”类君主,痛恨其祸害,对“所传闻”类君主,淡漠他的恩德,连同他的情义。所以驱逐季氏,公羊传说又聚众求雨,实际是用隐微的语言表达聚众驱逐季氏一事。文公之子子赤被大夫襄仲杀死, 春秋不忍被记录杀的日期,是为子赤的灾祸痛心。庄公太子子般被杀却记有“乙未”日,是为了淡漠恩德。褒贬的记录,详略的文字记 载,全与此相适应。我由此而知春秋亲近关系近的,疏远关系远的,接近亲密的而疏远不亲密的,也知道春秋看重贵重的而轻视低贱的,重视重要的而看轻不重要的。又知道春秋厚待宽厚的,薄待浅薄的,善待善良的,恶待丑恶的,又知道春秋尊敬尊贵的,而鄙视卑下的,尊重贤者而卑视愚者。任何事物都有与之对立的一

16、,方对立双方互相配合,相依而存在。 诗经说“:威仪严密,美好声誉远播。没有怨恨,没有厌恶,因此可用众人” 。说的就是这一道理。由此看来, 春秋是表达最高义理的了书。解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推知全部,观察它的是非标准,就可以推知事情的正确原则。看到它用词含蓄,可以推知它的幽怨。因此,对它主张正道却不显现,对内有避讳却不隐其。事对尊贵的是这样,对贤者也是这样。这就是区别内外,使贤与不贤有差别,使尊卑有别。按道义不应低毁在上位的人,按智慧不能危及自身。所以关系远的因道义而隐讳,关系近的因智慧而畏惧。畏惧和正义同时兼备,社会就越来越亲,近言论就更加严谨。这就是定公、哀公所以受到隐微批评的原因。所以采用春秋的原则,天下就大平,不采用,可以使自身安定,这就是春秋的记事规则。 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是故虽有巧手,(1) 弗修规矩,不能正方员,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