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曲《节日欢歌》气息的处理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191531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17 大小:1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歌曲《节日欢歌》气息的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浅析歌曲《节日欢歌》气息的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浅析歌曲《节日欢歌》气息的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浅析歌曲《节日欢歌》气息的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浅析歌曲《节日欢歌》气息的处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歌曲《节日欢歌》气息的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歌曲《节日欢歌》气息的处理(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歌曲节日欢歌气息的处理1、相关定义1.1、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概念 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 一、中国艺术歌曲产生、发展与兴盛 1、探索初期 在中国,属于自己的艺术歌曲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运 动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极为重要的一次民主革命运动,文化、艺术在这一时期 无可避免的得到了继续和大力的发展。 那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们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 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高举”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 文学”两大旗帜,掀起了传播新思想、探索新知识的热潮。这些因素,都在客观 上为中国接纳、借鉴外来音乐文化并与自身相结合,促进产生新生进步音乐文化

2、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国艺术歌曲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了。 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提倡新文学等因素, 又为艺术歌曲的诞生创造了文词方面的条件。 此外,一批吸收了国外先进知识,研修了西洋作曲理论技法,留学归来的音 乐家,开始创作、演唱、传播艺术歌曲这种所谓的”外来”艺术形式。 总之,各方面都为艺术歌曲这种带有极强的时代性,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歌 曲体裁在中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听雨;青主的大 江东去、我住长江头;萧友梅的问、南飞之雁语等。 2、成熟期 进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到一个重要时期,日趋成熟 。 在这一

3、时期,作曲家们在音乐创作技法上,将中国传统音调和民族和声运用 得更加成熟,注意加强中西贯通,将西洋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元素进一步融合, 创作出许多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从而进一步拓宽了 6 艺术歌曲的发展道路。 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繁多,艺术性与思想性较高,出现了大量的传世之作, 传唱至今。主要作品如:黄自的春思曲、玫瑰三愿;陈田鹤的山中、春 归何处;刘雪庵的红豆词;贺绿汀的嘉陵江上;江定仙的岁月悠悠; 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冼星海的夜半歌声;江文也的台湾山地同胞歌; 马思聪的古诗七首;谭小麟的春风春雨 点绛唇、自君之出矣等。 在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局面十分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以反

4、映民族解放斗争为 主题的音乐作品大量涌现。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革命音乐家,异军突起,通 过开展左翼音乐运动,使音乐艺术得到了新发展,艺术歌曲创作是其中的主要形 式之一。 进步作曲家们带着极大地革命热情投入创作中,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呈现抗战 爱国的主题内容,富有群众性、战斗性的特点,使人们对艺术歌曲有了更为广阔 地认识与理解,为艺术歌曲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卖报歌;冼星 海的夜半歌声、黄河颂;张曙的芦沟问答、一条心、洪波曲和丈 夫去当兵;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张寒晖的松花江上等。 3、回落拓展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迈进了历史的新阶段

5、,各行各业蓬勃发 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方针、政策, 有效的推动了我国音乐事业向前迈进。许多艺术工作者感受到新生活、新时代的 气息,深入生活,热情地创作了大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乐观向上的各 种群众、革命、电影歌曲。 但是,这一时期对唐章勇艺术歌曲的关注程度偏低,使得艺术歌曲的创作有 所回落。直至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文革”前,艺术歌曲的创作趋势才有所 回升。到”文革”后期出现过一批佳作。但由于受到了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一阶 段艺术歌曲在艺术化的探索,以及优秀作品创作数量上仍然很低。 4、蓬勃繁荣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也有

6、了新的生机。 7 七十年代末所产生的一些作品已能体现出大胆的艺术创新精神,开拓了艺术 歌曲复苏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家在探索艺术歌曲表现形式、音乐语言、体裁风格 等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革。艺术歌曲的创作题材更加广泛、艺术上不断成 熟、音乐语言与作曲技法运用灵活、丰富。不仅在数量上有所飞跃,而且在歌词 的诗化程度、音乐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也有明显的提高。 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 纵观全世界的艺术歌曲,一般都具有丰富深刻的含义,篇幅较短、个性鲜明、 逻辑严谨等共同的特点。 中国的艺术歌曲,植根于中华民族深远厚重的文化艺术沃土之上,从它产

7、生 之初,就显现出自身无可比拟的特点与魅力。 1、词、曲特征 中国艺术歌曲运用诗化的语言来写作歌词,无论是外景的描绘还是内心的刻 画,都注重追求和深化歌词的意蕴和潜在的内心感受。具有:语言质朴;内 涵丰富;寓意深长;意境悠远等特点。 歌词的这些特征,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使得歌词本身 就具有高度的文学性与音乐性,感情基调诚挚深情,灵活运用生动的比兴及优美 的语言韵律。如:由龙七作词,黄自谱曲的作品玫瑰三愿。 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 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 我愿那妒我的风雨莫吹打; 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 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 好叫我留住芳华。 通过歌

8、词即能明白,这首作品的主旨就是怀念美好、表明坚贞,言明心志。 是借玫瑰花的”三愿”,表达了拟人化的玫瑰对青春幸福的渴望,以及被无情摧 残的哀怨感慨之情。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人们对摧残善良的恶势力的不满,以及 对受尽欺凌的弱者的同情。 8 高雅优美的歌词必要配以抒情诗意的音乐,才能使得乐与词水乳交融、浑然 一体。 中国艺术歌曲在产生之初,在音乐语言的运用上就注重借鉴欧洲成熟的和声 技法,注重将中国传统音调、民族调式等民族特有的元素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 中去.逐渐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曲调特征。 2、时代特征 艺术歌曲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的真实反映,中国的艺术歌曲同样具有鲜明的 时代性。 在产生初期十九世

9、纪二、三十年代,创作的作品紧扣思念祖国、渴望光明的 时代心声,以乐曲鼓舞士气。如作品问、教我如何不想他等。 发展至战争年代,在内容上更靠近政治、结合时事,以揭露中国内忧外困的 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心境和同仇敌汽的决心为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直至今天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顺应时代 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性。作曲家们创作出大量反映人民精神面貌、内容 形式通俗的作品,在人民群众中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3、鲜明的民族性 中国的艺术歌曲体现着中国人自己的美学理念,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者们, 始终没有偏离”民族化”的道路。 在作品的取材方面,注重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获取素材和创作灵感。

10、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曾有名言:”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 编成曲子而已。” 1 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的作曲家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是中国 艺术歌曲创作的源泉,是使得音乐作品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和永葆艺术青春 的基本因素。 9 1.2、音乐直觉的概念和特点最本义的概念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累积的经验为依据的,未经充分逻 辑推理的直观。 1 从音乐心理学上说,直觉是敏感地、直接地、不依靠语言概念 做中介而领会音乐的能力。有时,人们也把这种直觉叫做音乐感觉 2 。 (二)音乐直觉的特点 音乐表演是一种艺术,是要通过演奏者对作品的表演而获得,是对作品的二 度创作。二度创作,既是对音乐作品的

11、完好再现,也是表演者自己综合心理运动 的表现。从表演者对乐谱的认知、记忆、直觉、理智、投情、想象到现实表现的 一系列环节中,音乐直觉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要素,在演奏中起着再创作的作用。 贝多芬对音乐具有超强的敏感性,是其天赋过人,加上后天刻苦磨练的结果。柴 可夫斯基说过:”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犍牛能竭尽全力工作时的 心理状态”。从这些伟大音乐家的表述中可以得出: 1.3、声音的基本概念体的振动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波,声波再通过各 种声音传播的介质传入到人的耳朵里,只要声波的频率在人耳所能听到的范围当 中,人就能听到声音。本文中所说的声音指的就是由人体的声带振动,通过空气 传播到人耳中

12、的人声。由于每个人发声器官的不同,将会有各种各样的音色。但 是,人类发出的各种声音,并非是歌唱。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训练,才能够 让歌唱者的声音达到悦耳动听,这就要求在发声的过程当中要注重音色、音质和 音准。 歌唱中的发音基本上是由元音和辅音构成。由声带发生震动,加上气息与 咬字,最后通过口腔发出元音和辅音。可喜的是,无论是中文歌曲还是外文歌曲, 其元音的发音都是相同的,而元音的正确发音与运用是构成歌唱的一个基本的要 素。本章将论述元音的正确发音、元音的正确运用和声音的基本训练三个方面。 1.4、”节日”的概念 现在的节日越来越多,除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春节、仲秋节、端午节等传 统节日和社会纪念

13、性节日,还有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的建军节、国庆节,也 有学校、地方的艺术节,寿光的蔬菜节、潍坊的风筝、菏泽的牡丹节,等等, 外国的种种”洋节”也接连而来,使人应接不暇。那么怎样理解人们所说的 “节日”呢? (一)节日词源及含义 在中国古文中,”节”字原是”竹”头,本意指竹子上的突起,后引申 为节气和节日。”节”是竹在生长过程中的若干起点和终点。古人用竹之节的 “节”字造出”节日”一词,可见节日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在英文中,”节日”一词用”Festval”或曰”Holid盯”。”Festval”源于 拉丁语,即神圣的日子之意。”Holiday”由”Holi”和”d盯”构成。”Holi” 意为神

14、圣的,”day”的意思就是神圣的日子。日语的节日为”祭。”,与祭 祀有关。可以看出,节日是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一个普遍现象,”节日”一 词的词源都与”最重要、神圣的日子”之意有关。节日在人们心中代表着物 质充沛(美食、新衣、礼物等)、宽容(被宽容和宽容别人)、美好和快乐“。 将”节”与”日”分开来看,所谓”节”原本是指能被人们普遍认同的 “节庆”,从其意义的来源入手,对节庆进行粗略的划分,得知它们要么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节令农时有关,要么跟宗教神话有关,要么跟政治事件有关,它必须在特 定的文化圈中被下意识地认同。旧”只是为了纪念或强调某一种物质或精 神,不能被特定的文化群体所认同,现在

15、有很多所谓”节日”,如各地的”艺 术节”、”花卉节”等,从本质上说只是旧”,而不是”节”l。所以现 在所说的节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说,是指被某个(些)民族、国 家所认同的,历史久远的,在千百年生活中沉淀下来的节日;广义上说,现 在通常也包括被某些小范围所认同的,兴起时间较短的节日,这是节日历史 演变的结果。本文所说的节日是基本上是指狭义上的节日,是严格意义上的 “节”,而不是旧”。 (二)节日的内容、特点 节日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积淀的一种记录,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娱 乐文化,即初由图腾崇拜、祭祀娱神而产生,后发展为丰富多采的民间音乐、 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以及大人和小孩所参与的

16、各种游戏与杂技; 2.装 饰文化,即年画、剪纸、刺绣、香包、纸扎、雕塑、焰火等各种艺术手段; 3.饮食文化,即节日食品;4.思想文化,即节日风俗中集中反映出的传统 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政治思想,以及与之紧密结合的礼仪!9。 关于节日文化的特点,有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鲜明的民族特 色;2.浓郁的地方特色;3.强烈的时代特色。有的还认为,节日文化的主要 特点有:1.社会性;2.民族性;3.集群性;4.继承性。有的则认为,节日文 化的特点主要有:1.民间、民俗性;2.历史、传统性;3.民族意识、爱国主 义教育性;4.群众娱乐性9。 1.5、”幼儿园节日教育”的概念 本文中幼儿园节日教育是指幼儿园组织的有机整合幼儿园节日教育资源 进行的幼儿节日教育活动。 在节日教育资源整合中,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作用是不同的,教师 和幼儿园是教育的组织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