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考历史备考策略b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7184315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中考历史备考策略b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年中考历史备考策略b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年中考历史备考策略b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年中考历史备考策略b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年中考历史备考策略b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年中考历史备考策略b》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中考历史备考策略b(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总体情况 1、试题结构: 总体框架:相对稳定,略有调整。 试题类型:依据中考说明题 型示例,继承中创新。 (一)从近三年河北省中考历史(一)从近三年河北省中考历史 试题看命题趋势试题看命题趋势 中考怎么考? (1)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2、考点分布: 强调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 史现象的解读、理解和把握。 如2012年试卷所涉及的考点:马关条约 内容、洋务运动军事工业的创办、井冈山革命 道路的开辟、全民族抗战、申报、新中国 的成立和巩固、三角贸易、新经济政策、俄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马歇尔计划、新中国外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 义、华盛顿和马克思贡献

2、等考点,无一例外都 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主干知识。 (2)考点均衡分布,兼顾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 非选择题4个题目分别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 近现代史四个学习板块。 2012年历史试题在仅有的16个题目中,涉及到中国 、世界近现代史4个板块的 19个学习主题,76个考点。覆 盖面广,考点密集,考查各板块的重点知识较为均衡。 2、考点分布: (1)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采用新理念。 2、命题趋势 中考试题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命题依 据,不偏向、不依赖某一版本的教材。 试题紧紧围绕课标要求的知识进行考查,选用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但命题“不拘泥于教 材”、“选取原始史料” 、“创设新情景” 。

3、 如2012年历史试卷共12个选择题、4个 非选择题,都选取教材之外的史料,创设全新 的问题情境。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采用新理念。 采用历史研究的新理念,新成果,并注重社 会文明史、发展史的考查。 12.下列史实反映了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 曲折发展的是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C.张謇兴办大生纱厂 D.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 2011中考题 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强 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34 (1)材料一反映了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分 )这这次科技革命中,我国有些成果走在了世

4、界前 列,请请用20 世纪纪六七十年代的具体史实实加以说说明 。(4 分) 2011中考题 物质文明 文明史观:从文明演进角度理解阐释历史,分 析文明的演进与交融。 n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 分) n材料一:1853 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大门后,西方列 强纷纷侵入日本。日本经济遭到摧残,国家主权不断丧失 ,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n材料二:1931 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比1929 年下降了 1/3 ,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约50 % ,失业者多达300万, 在业工人工资降低了1/3 以上。1/3 的农民失去土地, 许多地方发生饥荒,农民要求减租的斗争达3400 多起。 n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5、,使日本300 万人丧生,所有大 城市都因空袭而遭到严重破坏,全国1/4 的财富被毁,生 产水平只相当于战前的1/3 ,经济陷于崩溃。 n(l)材料一、二、三反映了日本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次危机出现的直接原因。( 6 分) n(2)为摆脱这三次危机,日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这些 措施实施的结果,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分别是 什么?( 3 分) 2011中考题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 一个整体来看待”。 二、命题趋势 n13.康有为称赞严复是“精通西学第一人”。 主要是因为严复 nA.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n B.宣传进化

6、论,主张维新变法 nC.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n D.领导五四运动 2011中考题 考查课标规定的主题。 (2) 以主题考查为主,突出学科综合 (2) 以主题考查为主,覆盖率高。 n15从“克莱武对印度的疯狂掠夺、玻利瓦尔和 章西女王的反抗活动、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等内 容中,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其名称应该是 nA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nB殖民扩张与反殖民的斗争 nC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n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2011中考题 同类归纳,提炼主题。 15、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 曾讲到,“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 ,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

7、一认识得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了经济特区 C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D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试题通过情景材料,让学生提取材料的有效信 息,进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2010中考题 (3)突出对能力的考查 考查对情景材料分析处理能力 n21陕西农民侯永禄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路一 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 讨论本队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经过表决,全队 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只有公寿妈和我说是“应该 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家

8、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n通过一个农民日记的真实镜头,感受党推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是顺应民心之举。这些情景材料让平 面的历史变得立体鲜活,让干枯的历史变得有血有 肉,让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11.右图数据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瑷珲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011中考题 考查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能力。 图一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图二 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1)图一、图二反映的史实是毛泽东为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在哪一领域做出的不懈努力? (2分) (2)该领域在当时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中国、 世界各有何重大影响?(4分) 选用了两幅历史老照片,主要考查从图片

9、中提取有效信 息、深入挖掘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2中考题 考查识别和使用历史图片的能力 。 考查查学生理解问题问题 、归纳归纳 概括问题问题 的能力 2010中考题 民主一直是人类为类为 之奋奋斗的崇高理想。为为 实现实现 民主政治,1719世纪纪,英、美、法等 国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掀起了反对专对专 制集权权的斗争。经经 过过反复、曲折的较较量,西方资资本主义义民主政 治得以确立。 1719世纪纪,推动动英、美、法等国资资本主 义义民主政治确立的共同因素有哪些?(6分) 时间主要内容 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发表 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和告全

10、国同胞书,竭尽表示将“尽扫帝制 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 1月15日孙中山致电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宣告如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共和 ,则正式辞临时大总统职,将政权让于袁世凯。 2月12日清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帝制终结。 2月13日袁世凯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宣言赞成共和。 3月3日中华同盟会本部在南京召开会员大会,制定新纲领,宣布以“巩固中 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为宗旨,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第一、二、四条规定:“中 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

11、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 4月1日孙中山正式宣告辞去临时大总统职。 (2)以上大事记可见,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 人为实现这一主义进行了艰苦斗争。其斗争形式有哪些?(4分) 2012中考题考查综合所学知识发现历史规律能力 第二问要求学生结合大事年表中所提供的相关史实,通过 分析、归纳总结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民权主义 进行斗争的形式。考查依据史料,综合所学知识发现历史 规律的能力。 考查重视运用逻辑方法对历史史实进行 分析、归纳、判断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2012年 31题(2)“当今德国在欧洲再次索取领导 地位的一幕能否重演” n首先要求学生从所提供的

12、材料中搜集有效信息,基 于第一问的分析与解答,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当今 德国在欧洲再次索取领导地位的一幕能否重演”进行 分析、归纳,并作出自己的推理判断。然后从不同 的角度进行论证。 n重点考查运用逻辑方法对历史史实进行分析、归纳 、判断和推理能力,从整理资料、运用资料、构建 论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问题设置材料化、情境化,问题基于情景材 料,问题来源于情景材料,进一步加大了情 景材料在解答问题中的作用。 (4) 考查材料题力度加大,在情景材料与问 题融合性上有新发展。 二、命题趋势 近年来材料题考查的力度越来越大。 2012年中考历史试题更是“无题不材料,无材 料不命题” 。 试题所取的材料

13、极为丰富和新颖 ,材料的来源多样、形式多样。 有文件文告、 研究著述、表格数据、报刊杂志、人民日报社 论、农民日记、漫画图片、大事记等 (5)强化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n通过丰富多样的史料呈现,通过新颖的情境设置,考 查历史学习方法,考查史料研读、有效信息提取、思 维加工、形成个性化认识的过程。 n如:18“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 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 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材料主要论述 了新经济政策( ) A实施的背景 B实施的内容 C实施的过程 D实施的结果 n题干提供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出现的结果。让学生判 断这段材料论述的内容。要求

1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弄 清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过程、结果、影响等 . 引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0年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n 材料一 以俄共为主的左翼政治派别仍然把列宁视为自己的领 袖和精神象征。他们认为,列宁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劳 动人民当家作了主人,是列宁把俄国从战争中拯救出来。列宁 倡导人民政权,反对人剥削人的制度,这些对于今天和未来的 俄罗斯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俄罗斯右翼政治派别则对列宁 、布尔什维克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持极端仇视态度。 n材料二 俄罗斯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列宁和“十月革命”不仅 改变了俄国,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本身。人们应该 以历

15、史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少数右翼学者认为,苏联历史中一 切阴暗的东西都源于列宁,苏联的制度从一开始就错了。 n材料三 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列宁是穷苦人的救星,是公正的象 征。在社会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普通百姓更加怀念社会 主义时代的福利。 (1)材料一、二、三分别是俄罗斯哪三个群体对列宁的评价?3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作出评价的相同背景。(2) (3)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仍然认为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请用所学的中外史实加以说明 (4分) (1)三则材料中不同的群体对列宁产生不同的评价, 考查阅读材料、提取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 (2)此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出

16、“俄罗斯”及“在社会分 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 行迁移,判定出苏联解体、俄罗斯现状是这些群体 做出评价的相同背景。 (3)考查了对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社会主义道 路开拓者的评价,整体上是要引导在探究学习过程 中,学会梳理线索,用平时积累的基础知识来解决 问题。实际是考试说明中的历史小论文题的反映。 11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 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 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 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 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试题通过情景材料,反映出清政府被迫签订的屈 辱和约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折射出当时宏观的历史背 景,认识到国富才能民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