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7179876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国共的十年对峙(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代史下册复习纲要 分 期 1924 1927194919451937 大革命时期 国共对峙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分 期 1924 1927194919451937 第一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第三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 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年1937年) 线 索 1、国共两党之争 2、中日民族之争 第二节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八七会议 1、时间 : 2、地点 : 3、主持 : 4、内容 : 5、意义 : 1927年8月7日 汉口 瞿秋白 纠正错误确定方针 决定起义提出思想 给中共指明了新的出路 思考: 八七会议是否找到

2、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二、三大起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 特点 意义 二、三大起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时间1927、8、119271927 地点南昌湘赣边广州 领导朱周叶贺刘毛泽东张叶叶 特点第一枪工农革命军 苏维埃政府 意义 开始独立武装斗争 揭开农村包围城市序幕 思考:三大起义失败最大教训是什么? 三、文家市决策 内容:放弃攻打长沙,转向山区进军 附:三湾改编 内容: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四、建立井冈山根据地 1、建立: 2、扩大: 3、意义: 1927年10月、毛泽东 井冈山会师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 工农武装割据的星火。 五、理论总结:

3、工农武装割据 1、文章: 2、原因: 3、内容: 4、意义: 中国星星井冈 中国的特殊国情 在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 地革命和经济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推动了 革命的迅速发展 想一想: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是如何探索革命道路的? 1、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 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2、领导三大起义,开创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的新局面; 3、毛泽东在文家市决策,放弃攻打长沙,转向山区进 军; 4、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火; 5、毛泽东总结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附: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 3、经济建设 1、武装斗争

4、 2、土地革命 方针: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 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 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略)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第部分 九一八事变 一、背景 1、日本为了实施分裂中国东北的侵略方针; 2、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 3、中国国民政府正竭力围剿红军。 二、经过 1、时间 : 2、经过 : 1931年9月18日 炸毁南满路 攻占沈阳城 侵占东三省 三、影响 1、中国兴起抗日救亡运动; 2、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增强; 3、凡华体系开始遭到破坏。 想一想: 1、国民政府的对日政

5、策如何?试分析其原因。 2、国际联盟的对日政策如何? 3、中共的对日态度如何? 第部分 抗日救亡运动 一、原因: 二、表现: 三、特点: 九一八事变 1、东北人民 : 2、中 共 : 3、国 民 党 : 既抗日又反蒋 组织抗日义勇军 发表宣言;组织抗日游击队;组织抗日联军 宋庆龄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冯、吉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蔡 、李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19341936) 序: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原因 : 2、实质 : 3、影响 : 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遭到强烈反对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中共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日益壮大 对日本妥协、对红

6、军围剿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严重 一、原因 :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考考你: 1、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军事上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2、王明“左”倾错误有哪些表现? 答:军事上冒险主义错误; 组织上宗派主义错误; 政治上关门主义错误。 二、经过 1、1934年,开始长征; 2、1935年,遵义会议; 3、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4、1935年,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 5、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三、遵义会议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4、意义: 1935年1月 遵义 纠正博古等

7、人在军事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思考: 1、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2、遵义会议是否完成了纠“左”的任务?为什么? 四、意义 1、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保存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 3、宣传了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火种。 第五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19351936) 序:华北事变 1、目的 : 2、内容 : 3、影响 : 侵占华北地区 签订“何梅协定” 策划“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抗 日救亡运

8、动新高涨。 想一想: 1、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如何? 2、中共的内外政策如何? 攘外必先安内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原因 : 二、表现 : 三、特点 :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1、中共 : 2、学生 : 3、张杨 : 发动一二九运动 发动西安事变 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逼蒋抗日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的方针 毛泽东作论反对的策略的报告 附一:中共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原因 : 2、经过 :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严重; 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时间 : 领导 : 主力 : 口号 : 附二:一二九运动 1、原因 : 2、

9、经过 : 3、影响 :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严重 1935年12月9日 共产党 学生 “打倒”“停止”“反对” (略 ) 附三:西安事变 1、背景 :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严重; 中共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张学良、杨虎城主张联共抗日。 2、经过: 3、影响: 1936年12月,张杨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 亲英美派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积极奔走; 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派周恩来参加谈判; 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 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 时局的关键,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想一想: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内外政策有什么变化?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政府内外政策有什么变化?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装反抗国民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蒋抗日 1935年,华北事变后,逼蒋抗日 1936年,西安事变后,联蒋抗日 2、中共内外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围剿红军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联共抗日 主要矛盾的变化;应根据矛盾变化调整政策。 谢谢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