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唯物史观.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153191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X 页数:146 大小:37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 唯物史观.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政治 唯物史观.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政治 唯物史观.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政治 唯物史观.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政治 唯物史观.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 唯物史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 唯物史观.(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_ 阮晔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课程导读】 1.近年真题分值分布: 2011-2012年考了社会发展 2013-2014年考了人的发展 2015年考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2.复习要诀 唯物史观与其他部分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 的时政性,一定要密切关注与当前时政紧密相连 的理论知识点,例如,在社会发展中,要关注环 境问题、改革问题、科技革命及其双重性、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等,在人的发展中, 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决定作用、个人 (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影响作用以及 人的本质理论。 3.逻辑内容 这一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 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从 逻辑上分为三个部

2、分,首先坚持唯物 辩证的观点,分析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过程;其次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 主体地位和作用;最后阐述了社会发 展的历史进程。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社会的发 展 人的发 展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历史的基础和本质 社会历史的基本要素 会历史的基本结构 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作用 个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影响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历史人物的重大影响作用 普通个人的影响作用人的本质 4.逻辑体系 总论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历史观 对社会历史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 观点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 及动力。 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 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社会存在和

3、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 性 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历 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2)正确把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为我们提供了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 线索社会的物质过程决定了社会的精 神过程。 三、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唯心主义 1.定义 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的、社会存在第二 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哲学派别。 2.缺陷 (1)只看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因 而没有看到隐藏其后的物质动因。 (2)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 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二)历史唯物主义 1.定义 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 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派别。

4、2.产生意义(为什么是哲学历史上的伟大 变革?) (1)把唯心史观彻底地驱逐出社会历史领域。 (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社会历 史观的统一,从而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完备的科学 理论体系。 (3)与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 为科学。 (4)对具体社会科学提供了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 导。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相互区别 (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 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 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 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 形成的风俗、习惯。 2.相

5、互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 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方法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它使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高频考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遵循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强调了文化在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的规律和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 文化观。 第一章 社会的发展 【课程导读】 这一部分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以实践观为核 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础、本质、基本要素、基 本结构以及基本矛盾、动力和基本

6、规律,也就是一 个基础本质、四大要素、三大结构以及两对基本矛 盾、五大动力和两大基本规律。 社 会 的 发 展 社 会 历 史 的 基 础 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 在社会发展中前提条 件、影响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决定作用 逻辑体系 社 会 的 发 展 社 会 历 史 的 基 本 要 素 生产力 构成要素 特征 内涵 上层建筑 非基本要素马克 思主义科技观 基本要素 生产关系 构成内容 特征 内涵 社 会 的 发 展 社 会 历 史 的 基 本 结 构 社会经济结构 功能 内涵 社会政治结构 国家 定义 社会文化结构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 实质 起源 分类 内涵 内涵 相对独立性 社 会 的

7、 发 展 社 会 历 史 的 基 本 矛 盾 、 动 力 和 规 律 基本矛盾内容 内涵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改革 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力标准)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与改革 ) 基本规律 内容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第一节 社会历史的基础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 成部分; 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

8、虽然由意 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仍然是物质的活动; 最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集中体现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和生产方式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定义 与人类所处的特定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 种条件的总和 2.作用 前提条件: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 境。 影响作用: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相适应对其具有促 进作用,反之则具有阻碍作用。 正因为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合理开发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使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经 济发展相互协调,使人和自然相和谐,解决环境问题 ,构

9、建生态文明。 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因为地理环境不仅不能决定 社会制度和发展,反而它的作用要依赖于社会制度和 发展。 (二)人口因素 (1)定义 指构成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发展速度等。 (2)作用 前提条件: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人口。 影响作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口因素对其具有促 进作用,反之,则具有阻碍作用。 要优化人口数量和质量,从而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发 展相协调, 反对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我们认为人口因素不决定社会 的制度和发展,相反它的作用要依赖于社会制度和发展。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作用原理谈环境 问题【高频考点】 1.内容 (1)前提条件;(2)影响作用。 2.方

10、法论意义 正因为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的作用,所以要求 我们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 增长,从而使得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发展 相协调,使得人和自然相和谐,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生态 文明。 【实战演练 】 (2004年,单选) 1.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 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 ,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 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 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 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

11、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答案】D (2008年,多选) 2.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 的警示意义在于 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 到自然界的报复 B.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 类实践方式 C.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 D.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 本出路 【答案】AB 3.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 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 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 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

12、是谁?”拉开门,里面 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 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 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 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 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2005年 ) 【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 关系。这3个问题之间具有存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 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 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

13、,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 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 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 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 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 全面发展。 【命题规律】 本部分着重考核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 会发展中的作用前提条件、影响作用, 以此来谈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过 程中的作用 1.定义 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统一,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高频

14、考点】 2.作用决定作用、决定力量 一部历史首要、根本的是生产劳动的历史和 生产方式变化的历史,生产劳动的观点是历史唯 物主义的首要基本的观点: (1)提供人类生存、社会存在与发展所必需依赖 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从而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承 担者,是骨骼系统。 (2)决定了社会结构、面貌、性质。 (3)它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人 类社会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 【实战演练】 (1991年,多选) 1.马克思认为劳动是 A.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过程 B.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 C.人的本质活动 D.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E.形成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答案】ABCD

15、E (1999年,单选) 2.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答案】C (2000年,多选)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答案】ABCD (2001年,多选) 4.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 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

16、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答案】ABD (2004年,单选) 5.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答案】B (2006年,单选) 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 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 食为天”。这段话表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 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A (2009年,单选) 7.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 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 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 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 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