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讲忠与孝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7128950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讲忠与孝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六讲忠与孝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六讲忠与孝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六讲忠与孝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六讲忠与孝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讲忠与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讲忠与孝(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讲 主要内容 一、 忠孝不并 (一)古代的忠孝冲突 (二)“忠”“孝”矛盾的实践表征 (三)忠孝矛盾的内在本质 (四)“忠孝不并”是传统美德 二、忠孝两全 (一)忠孝的内在联系 (二)忠孝一体 (三)忠孝一体,古为今用 三、移孝为忠 (一)传统忠孝思想的现代扬弃 (二)取孝忠精华促社会和谐 (三)移孝为忠 一、 忠孝不并 忠孝不并:指忠孝难以两全 出自于唐令狐德大唐故柱国燕 国公于君碑铭:“忠孝不并,我儿须人辅 弼,卿宜抑割,岂可徇以私情?” (一)古代忠孝冲突案例之一 徐庶 以三国为例,徐庶投靠刘备是投“明君”而辅天下,是名 正言顺为国为民尽忠,但当曹操抓获徐庶母亲要挟相逼时 ,徐庶他就

2、矛盾了,怎么办?要刘备还是要母亲?要忠还 是要孝?想来想去,母亲在心中的地位还是高于刘备的, 于是立即奔往曹操。徐庶本想好好辅导刘备成就惊天事业 ,无奈老母被俘令他心神大乱,从而陷入尽忠与尽孝的矛 盾冲突:尽忠则势必使老母蒙难,尽孝则将背弃明主,放 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忠与孝之间,徐庶最终选择了 弃忠尽孝,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追求。 陈宫 史载陈宫被曹操俘获,曹胁以不降便杀其老母妻儿? 面对曹操“欲活老母及女不”的威逼,陈宫对曰:“宫闻孝治 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 不在宫也?”(陈宫被曹操抓了,曹操威胁陈宫说你不投降 你的老母妻儿就不能活,面对威逼,陈宫慨然回答说:

3、“我 听说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君王不会杀别人的亲人,他会用仁 义广施天下,如果我母亲被杀,是因为你曹操的原因,不 是我的责任!”)说完后,陈宫毅然赴死,作出了尽忠弃孝 的生死决择。 思考题: 应该说孝子和忠臣都是我们的道德典范、行为楷模, 但千百年来,人们的一种普遍共识却是“忠孝不能两全”, 忠孝之间关系似乎势如水火,彼此排斥。怎样认识徐庶和 陈宫两个历史人物上述的选择? 之二 太子(曹丕)燕会,众宾百数十人?太子建议曰:“君父 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众人 纷纭,或父或君?时原在坐,不与此论?太子咨之于原, 原勃然对曰;“父也!”太子亦不复难之? (三国魏志卷11邴原传注

4、引原别传) 曹丕这个人是很狡猾的,他假设了一个不可两全的事 例,皇帝和父亲都病了,只有一粒药丸可救命,你会怎么 选择?他用这样的矛盾冲突来讨论君与父即忠与孝孰先孰 后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就是曹丕的有的放矢,这个问题 也是基于古代官场政治现实中常有两难选择而存在的。 之三唐律规定 以唐律为例,在唐律诸多“不孝”犯罪的刑法条律中,有“ 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的刑律条文,把子孙告发自已的 祖父母;父母定为不孝重罪一律处以死刑;但封建王朝对 这一刑律又有另外一条补充规定称:“谋反;大逆及谋叛以 上,皆为不臣,故子孙告亦无罪”;也就是说,儿孙子女告 发有谋逆反叛行为的父母时,“不孝”的说法就不存在了

5、, 反而被列入了“大义灭亲”的忠君政治内容。 可以见得,在事关皇帝安危、皇权稳定这一根本原则问 题上,封建法律的规定,是“孝”必须让位于“忠”,“孝”的 人伦道德规范,最终必须服从于“忠”的皇权政治利益需要 ,古代“尽忠”、“尽孝”局限性可见一斑。 (二)“忠”“孝”矛盾的实践表征 当臣子面对“忠孝不能两全”时 ,现实中的行为人在遇 到忠孝难以兼顾的特殊时刻,是有自己的选择权的。那么 ,当事者会怎样处理这对矛盾呢?从历史考查其实践表征 有以下两种方式: 1取孝弃忠 齐宣王有一次问田过说:“你认为国君和父亲哪个更 重要呢?”田过回答: “殆不如父重”,国君大概不如父亲 重要。田过说:“非君之土地

6、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 吾亲,非君之爵无以尊显吾亲。受之於君,致之於亲,凡事君 ,以为亲也。”侍奉国君可以得到俸禄养活父亲,我之所以 要侍奉你君王,是因为我的父亲,从而父亲比君王重要。 侍奉国君的一切行动都只是一种手段,为了父亲才是真正的 目的。此处孝重于忠,忠是为孝服务。 2尽孝为尽忠 孔子曾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子罕)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乱者,未之有也。”(学而) 如果一个人在家能孝顺尊敬父母兄张,那么他出外就能 做到安分守己,不犯上作乱,从而社会就会和谐,国家就能 长治久安。 再从社会政治架构来说,中国传统社会是按照血缘关系 的远近分配政治

7、、财产权利和确定责任义务关系的,家国同 构、父权与君权合一都成为其重要特征。在这种社会体制 格局中,孝父与尊君实为表里关系,在家做孝子与在朝做忠臣 ,其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三)忠孝矛盾的内在本质 1、体现了君权与父权的矛盾冲突 2、体现了公与私的矛盾冲突 3、体现了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矛盾冲突 (四)“忠孝不并”是传统美德 1988年,党组织决定派孔繁森再次支藏。那时,他的 老母年已九旬,生活难以自理,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动 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家里困难重重。孔繁森是个有 名的孝子,倘若那时不想再去西藏,理由非常充分。可是 ,他二话没说,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临行前,他跪在老母 面前,流着眼

8、泪说:“娘,儿子不孝,您要保重。” “忠孝不能两全”这个古训,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 德,又是炎黄子孙正确处理国家、民族利益和家庭利益的 行为准则。 讨论: 眼下,腐败之风之所以会把一些人吹得昏头转向,究 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 个人和家庭这个小天地,不能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家庭利 益、公与私的关系,因而,“争名与朝,争利于市”,整天 为营造自己的安乐窝而奔波,有的甚至为此丧失人格、国 格,作奸犯科,腐败堕落,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这种境况下怎样处理好”忠孝不能两全“? 二、忠孝两全 忠孝两全:指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 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双全”。 出自于唐白

9、居易除程执恭检校右仆 射制:“业传将略,名在勋籍;蕴天爵以修己, 忠孝两全。” (一)忠孝的内在联系 忠与孝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在前面我们论述了忠孝之 间的矛盾,从一些史实来看,似乎忠孝的内在关系就是冲 突,那么忠孝就真的不可调和、水火不容吗? 忠与孝有如下三种关系: 第一,源与流 第二,互为补全 第三,相映生辉 (二)忠孝一体 认为,忠孝之所以能连接,根本的原因在于两者都 处于同一个天人系统中,“孝”是“天经地义”。因此孝即忠 ,忠即孝,国无非是家的扩大,而皇权则是父权的扩大。 所以,对孝道的论证同时也就是对忠道的论证。 孝经又进一步向我阐述了忠孝的双重关系: 首先,忠君就是孝亲,“夫孝,始於

10、事亲,中於事君, 终於立身。”从孝的不同层次来看,事亲为孝之始,而事君 忠就是孝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忠君始于孝亲又高于孝亲 。 其次,孝亲可以扩大为忠君,“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 移於君。”在家孝亲,自然就会在朝廷中忠君,因为君主就 是“父母”,所以“退家则尽心于亲,进宦则竭力于君。” 忠孝一体 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特点是“家国同构”,于是可以得出 这样一个结论忠君孝亲在理论上是一体的,亦即“忠孝一体 ”。 首先,忠和孝都要求人们自觉地服从和维护权威,表 现在行为规范上都突出一个“顺”字,即所谓“孝顺”和“忠顺 ”。孝是对父家长权威的服从,忠是对君主权威的服从。忠 孝相通在观念上使君和父的权威联成

11、一体,两种权威相互 渗透、相互转换。 其次,在观念上,忠和孝没有明显的道德分野,事亲 之道,即事君之道,二者可以相通互换、合二为一。 再次,忠与孝是一条路上的两个点,行孝和尽忠是相 互联系着的两种人生经历,或者说是个人不同生活历练的 陈述。 (三)忠孝一体,古为今用 1怎样看待”反传统倾向“? 2有人提倡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为人处事的 “黄金法则”,那么,年轻人按照这样的方式怎样思 考“忠”“孝”一类的问题? 3忠孝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 三、移孝为忠 (一)传统忠孝思想的现代扬弃 忠孝伦理思想由于产生于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 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歪曲,不可避免地

12、带有历史的局限性 和阶级的偏见性。 首先是不平等性:封建统治者特别强调臣、子对君、 父的绝对服从,完全剥夺了臣、子做为人的独立人格和自 由,一切只能循规蹈矩,惟命是从,把生动活泼的人束缚 成为“愚忠”、“愚孝”的僵化木偶。既妨碍了人的健康成长 ,又阻滞了社会的进步。 其次是封建愚昧和迷信色彩:“君权神授”、“身体发肤 ,发之父母,不敢毁伤”,是明显反科学的,但由于人们认 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水平很低,对于统治阶级的迷信宣传 难能辨析,就被非科学的蛊惑所左右。 对忠孝涵义进行现代的理解和阐解,传统忠孝伦理思 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首先,要克服忠孝思想的封建性。 其次,要摈弃“愚忠”、

13、“愚孝”。 另外,克服封建性的孝亲思想其实是一种倡导不忘根 本的道德规范。 最后,要克服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二)取孝忠精华促社会和谐 1.积极发扬孝文化 新时期的孝文化,不仅是孝亲敬老、与人为善,还要 明礼诚信。家庭有孝,尊老爱幼,其情融融;单位有孝, 上行下效,事业兴旺;社会有孝,人人抱有一份尊重情怀 ,社会便会和谐。” 2.积极发扬忠文化 “忠”的最基本含义,就是提倡自觉地为国家利益和民 族利益而献身的精神。现代不少国人也在谈忠,说忠即是 忠于国家。 事实上,将“忠”的思想体现在微观的现实生活中也不 是不可能的。忠也可以在微观层面上体现出来,即忠于家 人,忠于团体,忠于企业,忠于组织,如果能做到忠于团 体就很容易延伸到忠于国家了。 (三)移孝为忠 孝是对家长的敬从,忠是对国君的遵从,它们的相同 之处都是下对上的服从。 移孝作忠的观念一方面反映了孝亲与忠君的统一性, 即忠与孝是同质的道德操守,忠孝之间可以相通不二。 另一方面,这一命题也反映了家与国之间所存在的矛 盾,即要求社会成员在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 家庭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