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异法方宜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6916828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异法方宜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九章-异法方宜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九章-异法方宜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九章-异法方宜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九章-异法方宜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异法方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异法方宜(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异法方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节选) 1.掌握运用阴阳理论指导疾病的治疗。 2.熟记:“故因其轻而扬之气虚宜掣引之。” 学习要求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 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 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1;其下者,引而竭之2;中 满者,泻之于内3。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 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4;其实者 ,散而泻之5。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 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6, 气虚宜掣引之7。 疾病治疗法阴阳 1.其高者,因而越之:越之,这里指的是吐法。 2.其下者,

2、引而竭之:竭之,使之竭。这里指通利二便之 法。 3.中满者,泻之于内:腹中痞满,应从内部消散病邪,即 消法。 4.其慓悍者,按而收之:慓悍,指邪气急猛;按,察;收, 收敛、制伏之意。张介宾注:“凡邪气之急利者,按得其状 ,则可收而制之矣。” 5.其实者,散而泻之:与,作或解。实证有表里之异,表 实者宜宣散,里实者宜泻下。吴崑注云:“表实则散,里 实则泻。” 6.决之:指放血之法。 7.掣引之:一般认为此即补气升提之法。张介宾注云:“ 气虚者,无气之渐,无气则死矣,故当挽回其气而引之使 复也。如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 者温而补之,是皆掣引之义也。”所赅更广。 其下者,引而竭之

3、 中满者,泻之于内 血实宜决之 慓悍者,按而收之 虚 实 虚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气虚宜掣引之 补 因其轻而扬之 实 宣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因其重而减之 泻 散 而 泻 之 1.针刺要掌握时机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这段 关于针刺时机的论述,告诉医者:邪气正盛、病势正盛之时 ,不宜贸然针刺攻邪,应待病势稍衰之后而刺之。经中与此 类似的论述还有:灵枢逆顺:“兵法曰:无迎逢 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 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 ,刺其已衰,事必大昌。”素问疟

4、论引古医经中之言 ,谓:“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 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疟疾之类周期发作性疾病,切不可 机械地认为任何疾病的治疗均须如此。 本处虽是针对针刺而言,实际上不仅针刺如此,药物治 疗亦当如此。如张仲景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治疗“病人 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用蜀漆散于“未发前 以浆水服半钱”治牡疟,“临发前服一钱匕”治温疟。皆属 此例。 理论发挥 2.调和阴阳治则 治疗疾病应针对阴阳盛衰进行调治。“阳病治 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即据阴阳 气血的盛衰而提出补虚、泻实的治法。同为虚证, 有益气、养阴的不同;同为实证,有宣散、消导与 泻下的差异。 因势利

5、导可据病势而导之。临证可据邪正盛衰而 选择治疗时机,尤其是对某些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应 在其未发病之前治疗,因为这个阶段的邪气较弱,正 气相对旺盛,有利于驱邪外出,其效果显然会强于病 发邪胜之时。 因势利导还可据病位而导之。根据邪气的部位施 治,根据邪气所在部位而采取相应措施,使之从最简 捷的途径,以最快的速度排出体外。 3.因势利导治则 练习题 1.治疗疾病如何运用调和阴阳的治则和虚实补泻的方法 ? 2.据本文所列治法,谈谈因势利导治则的运用。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节选) 学习要求 1.了解汤液醪醴在的使用情况。 2.了解神机对疗效的影响 3.了解标本不得的危害 一、汤液醪醴的使用情况

6、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 :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 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1,邪气时至,服之 万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 齐2毒药攻其中,镵石3针艾治其外也。 1.道德稍衰:谓人的修养与品德逐渐变差。 2.必齐:孙诒让札迻提出,必齐“对镵石针艾为 文,必字当为火”,“必齐”是“火齐”之误。 可从。 3.鑱石:尖锐或有刃的石制工具。 原 文 (1) 上古作汤液醪醴以为备 (2) 中古之世,服汤液醪醴而病可万全 (3) 当今之世,服汤液醪醴病不必已,当“必(火)齐毒药攻 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 文中论及从上古到当今之

7、世,人们的道德越来越差,疾病越 来越多,越来越重,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其中原因,除了与作 者要突出精神道德的重要性有关之外,或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说, “往事给人带来的往往是一种隔帘望月式的憧憬和向往,时间把 许多人们不愿意回忆的东西过滤出去,留下来的总是想象中值得 留恋的东西,于是追忆中的古代往事很美妙,特别是当追忆者对 现实不那么满意的时候,对古代的追忆就成了他们针砭现实的一 面镜子,这面镜子中显示出来的总是温馨的历史背影”,于是, 他们“给我们制造了上古人们思想朴素而简单的印象”。(中 国思想史) 古人的美好回忆与医学的进步 理论阐释 然而,尽管作者对于上古社会的记载与实际不符,但通过 这段

8、文字,我们却可以看出,医疗手段是逐渐丰富、逐步完善 的,医学是由单一治疗向综合治疗发展的。姚止庵素问经注 节解说“世愈隆则法愈备”,可谓别有见地。 与素问异法方宜论“圣人杂合以治”的记载一样, 这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由单一方法向综合治疗的历史见证。 二、神机对疗效的影响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1者何?岐伯曰:神不使2 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3。精神不 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4。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 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 ,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原 文 1.形弊血尽而功不立:形体败坏,血气竭尽,而医疗的功 效不能显现。 2.神不使:患者神机衰败,不

9、能使针药等治疗措施发挥作 用。张介宾注:“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 神气。故治施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 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脏气不应,针艾 治其外而经气不应,此其神气已去,而无可使矣。虽竭力 治之,终成虚废已尔,是即所谓不使也。” 3.针石,道也:道,术也。此谓针刺、砭石是治疗疾病的 方法、技术、手段。 4.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甲乙经无三个 “不”字。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精神进, 志意定,故病可愈。”文义胜。太素作“精神越, 志意散,故病不可愈也。”与素问意同。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1,必先入结2 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3,

10、名曰逆,则针石不能 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4,亲 戚5兄弟远近6,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 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7?岐伯曰:病为本,工为 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原 文 1.极微极精:微,轻微,轻浅;精,单纯。 2.入结:结,结聚。太素“结”作“舍”,亦通。 3.病成:广雅释诂: “成,重也。” 4.得其法,守其数:法,治疗大法;数,具体的治疗技术。 5.亲戚:钱大昕云:“古人称父母为亲戚。”墨子节葬 :“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 ” 6.远近:偏义复词,言其亲近。 7.何暇不早乎:新校正云:“按别本暇一作谓。” 太素“何暇”作“可谓

11、”。俞樾谓“古可、何字通 用”,故此句作“何谓不早乎”解文义为胜。 (一)神机对疗效的影响 神机,又称神气,指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生之机。文中 指出,汤液、醪醴、毒药、针艾、镵石等各种医疗手段、 治疗工具和方法,能否产生作用,关键在于患者神机的状 态。 精神志意是神机的重要体现,故文中对于患者的精神 意志对疾病的影响尤为重视,认为“精神进,志意治,故 病可愈”,若“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 卫除”,则“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理论阐释 (二)关于标本不得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这是对病 人与医生、疾病与治疗之间辩证关系的精辟论述,说明处理 好标本关系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性

12、。 关于本段标本的含义,注家认识不尽相同,有以病人为 本、医工为标者,有谓疾病为本、治疗手段为标者,还有以 病人之神机为本、医工的治疗措施为标者。三种观点各有所 长,而以第三种认识为胜。 本段紧承上文“神去之而病不愈”的论述,举了一个“ 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 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的具体病例,说明标本之“得”与 “不得”,关键在于患者神机的状态,而医者所采取的治疗 措施则居于次要地位。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节选) 1.掌握正治法的应用。 2.掌握虚寒证与虚热证的治疗原则。 3.熟悉反治法的应用。 学习要求 一、正治法的运用 1.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张介宾

13、注:“病之微者,如阳病则 热,阴病则寒,真形易见,其病则微,故可逆之。逆即上文 之正治也。病之甚者,如热极反寒,寒极反热,假证难辨, 其病则甚,故当从之。从即下文之反治也。” 2.坚者削之:坚者削之:指体内有坚积之病,如癥块之类, 当用削伐之法。 3.客者除之:客,侵犯之意。外邪入侵,用驱除病邪的方法 。 4.劳者温之:指虚劳之病,用温补法。如劳倦伤脾用温中之 法。 5.结者散之:指邪气内结,如气滞、血瘀、停食、痰浊等, 用消散法。 6.留者攻之:指病邪留而不去,如留饮、蓄血、便闭等,用 攻下法。 7.燥者濡之:指伤津耗气一类干燥病证,用滋润生津等濡润 之法。 8.急者缓之:指拘急痉挛一类的疾

14、病,用舒缓法。 9.散者收之:指精气耗散之病,如自汗、盗汗等,用收敛法 。 10.损者温之:虚损怯弱之病,用温养补益法。如下元不足 ,用金匮肾气丸。 11.逸者行之:气血凝滞不畅,肢体不用者,用行气活血法 。 12.惊者平之:惊悸不安一类的病证,用镇惊安神法。 13.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上之,指病 邪在上者,用涌吐法使之上越。下之,指病邪在下者,用攻 下法使之下夺。摩之,指按摩法。浴之,指药物浸洗和水浴 法。薄之,指侵蚀法。劫之,指强行制止的劫夺法。开之, 指开泄法。发之,指发散法。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1。坚者 削之2,客者除之3,劳者温之4,结者散之5

15、,留者攻 之6,燥者濡之7,急者缓之8,散者收之9,损者温之 10,逸者行之11,惊者平之12,上之,下之,摩之,浴 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13,适事为故。 原文 含义:正治,又称为“逆治”,即逆疾病征象而治,治疗时 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病象相反。 适用范围:病情较单纯,不复杂,疾病征象与病机一致的 疾病。 具体内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 运用要点:临证时具体选用上述何种治法,以适合病情为 原则,即经中所谓“适事为故”。 理论阐释 1.正治法的含义与应用 病证 病 例 治法

16、方 例 寒风寒表证;少阴虚寒热麻黄汤;四逆汤 热风热表证;阳明实热寒银翘散;白虎汤 坚腹内坚硬有形的积块如癥瘕削鳖甲煎丸等 客风寒湿邪客于肌体而不去 除 麻黄汤、麻杏苡甘汤 、羌活胜湿汤等 劳 虚劳病证,如气虚头晕、 倦怠乏力 温 补中益气汤、 升阳益胃汤 结邪气郁结,痰凝气滞散 逍遥散、 半夏厚朴汤 留留饮、蓄血、便结攻 十枣汤、桃仁承气汤 、承气汤 2.正治法应用举例 燥 津亏便秘,皮肤干燥濡 增液承气汤、琼玉膏 急 筋脉拘急,手足抽搐,惊风 缓 芍药甘草汤、木瓜汤、羚 羊钩藤汤 散 自汗,盗汗,遗精收 牡蛎散、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损 虚劳,腰痛温 金匮肾气丸 逸 肢体痿废,偏瘫 行 补阳还五汤、大活络丹 惊 心悸、怔忡、不寐平 朱砂安神丸 二、反治法的运用 1.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张介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