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蓝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及解读(最新)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6888416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X 页数:92 大小:28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蓝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及解读(最新)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徐蓝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及解读(最新)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徐蓝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及解读(最新)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徐蓝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及解读(最新)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徐蓝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及解读(最新)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蓝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及解读(最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蓝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及解读(最新)(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修订高中历史课标 的几个问题 徐徐 蓝蓝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2016-09-21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 二、学业质量标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 高中历史课程的指导作用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 四、教学提示与教学活动示例 五、以考查核心素养为重心的学业水平考试 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部分, 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 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 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 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 格和关键能力。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 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 标准、课程教材的编写等,都要始

2、终贯穿 着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 出现了“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 or key competency),是指高 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 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具有 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提出了五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 :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 (一)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 1、国际大背景 当今

3、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培养成为各 国的重中之重。因此各国和各国际组织都加大了对人 才培养标准的研究力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欧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以及各个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提升其国 民核心素养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科 技交流的国际化,各国各地区对国民核心素养的研究 ,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1)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是知 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培养的要求,是为了适应信 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挑战而诞生的概念。 经合组织OECD、

4、欧盟EU、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和澳大利亚:Key competencies; 英、法、德等国:Key skills、core skills、basic skills; 韩国Key competencies、critical competencies,等 (2) 海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早在上个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基 于终身学习的全民教育。 1996年UNESCO“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 表学习: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的报告,提出“终身学习” 作为一切重大教育行动和变革的指导原则。该 原则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提高教

5、育质 量的着眼点从“教”转向“学”,强调教育的 使命就是使人学会学习。经过发展,到2003年 ,形成“终身学习”五大支柱。 五大支柱 具体指标标 内涵 学会求知 学会学习、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略 学会做事 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创新进 取、冒险精神 学会共处 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他人的能力、同理 心、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学会发展 促进自我的精神、丰富的人格特质、多样 化表达能力、责任承诺 学会改变 接受改变、适应改变、主动改变、引领改 变 实际蕴含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 UNESCO、 OECD、UE、USA等,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 面确立起影响深远

6、的核心素养框架,以迎 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当前,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协作、 交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4Cs: Collaboration, communication, critical thinking,creativity) 核心素养是21世纪的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是21世纪的人才培养标准。 (3)中国台湾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 关键要素核心素养层面核心素养具体内涵 终身学习者 沟通互动语文表达与符号运用 资讯科技与媒体素养 艺术欣赏与生活美学 社会参与公民责任与道德实践 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 国际理解与多元化 自主行动身心健康与自我实现 系统思考与问题解决 规划执行与创新应变 2、

7、国内背景 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人的核 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2012.11,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并倡导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国家层面: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 治;个人修养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014.4,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要求“研究制 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 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14.5.4,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 ,要求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个体发展的需求。 核心素

8、养是培养自我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 民的基础,有助于个体的终身发展,有利于获得成功 的个人生活。 4、核心素养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要素和课程开 发与设计的关键(DNA)。 从教育和教学的角度进行核心素养研究,开发、设计 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受到众多国际组织和各发 达国家与地区的重视。 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同样是深化和推进我国当前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增强基础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 ,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 研制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国家任 务,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所提出的任 务,是

9、这次修订高中课程标准必 须完成的任务。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制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以“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为 依据的。 2013年教育部成立“核心素养研制组” ,他们提出了学生发展 “核心素养”的定 义、特点、核心素养在三个领域的内容以 及主要表现。 核心素养的定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 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 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是个体所必备的综合性品质 或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 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 合性品质;是

10、个体解决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 生活问题时所需的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核心 素养是个人生活必须的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公 民必备的条件。 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 表现;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 ; 核心素养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领域的内容 :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 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 判质疑、勇于探索)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 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 全人格、

11、自我管理)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 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 题解决、技术运用) 最终目标:形成全面发展的人 (2016-09发布) 核心素养是学科或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具有综合 性。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而 是强调个体具备学会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面对 不良结构问题时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批判 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交流、沟通与 合作的能力。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的课程学习而获 得。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同课程的学习是其获 得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对学科核心素养定义的确定 : 1.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通过各

12、个学 科的学习来实现的,因此要确定学 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 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 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 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 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基于历史学科 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的要求。 (1)从历史学科本质的角度来看,历史是记录和解释 人类从古至今一系列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历史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 果,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所要解决的问题 是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叙述和分析,不断发现、理 解、解释、评判真实的过去,探讨发展规律,为当今 和未来提供借鉴。 (2)从历史教育的

13、本质来看,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 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 历史教育过程中(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 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 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1)从历史学科本质来看,涉及“历史是什么 ”这一历史哲学命题。 对“历史”一词,有多种解释,主要有两种 : 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情(客观存在的过程 ) 对以往发生过的事情的记载和研究,特别是 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记载和研究(人的主观对客 观过程的看法) 从大的范畴来看,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 史。 通常意义上,人们所说的“史学”或“历史学 ”,是以人类史为研究对象的,即是以“人

14、类 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情”为研究对象的。 英语的History,人的故事 梁启超:“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 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 也。饮冰室合集 陈衡哲:“历史是人类全体的传记。”西洋史 德国学者雅斯贝斯:“历史乃是回忆,这种回忆不仅是我 们谙熟的,而且我们也是从那里生活过来的”。现 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 美国“新史学派”代表鲁滨逊:“一切关于人类在世界上 出现以来的所做的、或所想的事业与痕迹都包括在历史范 围之内,大到可以描述各民族的兴亡,小到描写一个最平 凡的人物的习惯和感情”。新史学 但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撰写的历史是不 同的概念,但

15、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客观存在的人类历史: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 的过程。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是不以 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客观性) 史家撰写的历史:撰写的历史,无论是何人以何种形式撰 写的历史,都是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或描述。在这个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将记录者、描述者的思想观念渗透其中, 会表现出某种主观性。(主观性作用于客观性) 客观存在的人类历史和史家撰写的历史,并不是截然对立 的。客观存在的人类历史是史家撰写历史的基础和认识的 源泉,同时它也依靠史家的撰写而将其呈现在人们面前。 对史家撰写的历史来说,其基本的要求是真实,即撰写的 历史,首先要符合客观历史的

16、真实,这是撰写历史的最高 要求。 但一般说来,由于各种原因,人们撰写的历 史是一个不断接近历史真实的过程。不仅是 因为史料问题,还与人们的主观因素有很大 的关系人们如何理解历史,如何解释历 史,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同一 历史事件、任务、现象的叙述就会不同。一 切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一种历史解释,不同 的解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同一事物 的理解不同。 因此人们不断地研究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前人 撰写的历史,希望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这 就涉及历史哲学问题。 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就是人们关于历史的,更新的真理认 识。对历史和历史学的哲学思考,归根到底是对人 的存在的思考。人们要不断地追问:我是谁?我从 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因此人们不断追求历史的 真实。 “历史哲学”一词是伏尔泰在18世纪创造的. 英国历史学家E.H.卡尔认为,历史哲学的意义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