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童诗白)课后答案第八章.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887861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童诗白)课后答案第八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童诗白)课后答案第八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童诗白)课后答案第八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童诗白)课后答案第八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童诗白)课后答案第八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童诗白)课后答案第八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童诗白)课后答案第八章.(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章 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转换自测题一、改错:改正图T8.1所示各电路中的错误,使电路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要求不能改变放大电路的基本接法(共射、共基、共集)。 (a) (b)图T8.1解:(a)加集电极电阻Rc及放大电路输入端的耦合电容。(b)变压器副边与放大电路之间加耦合电容,改同名端。二、试将图T8.2所示电路合理连线,组成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图T8.2 解:、与相连,与 相连,与 相连,与相连。如解图T8.2所示。解图T8.2三、已知图T8.3(a)所示方框图各点的波形如图(b)所示,填写各电路的名称。电路1为 正弦波振荡电路 ,电路2为 同相输入过零比较器 ,电路3为 反相输入积分

2、运算电路 ,电路4 为同相输入滞回比较器 。 (a) (b)图T8.3 四、试分别求出图T8.4所示各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 (a) (b)图T8.4 解:图(a)所示电路为同相输入的过零比较器;图(b)所示电路为同相输入的滞回比较器,两个阈值电压为UT =UZ。两个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如解图T8.5所示。解图T8.4 五、电路如图T8.5所示。 图T8.5(1)分别说明A1和A2各构成哪种基本电路;(2)求出uO1与uO的关系曲线uO1=f(uO);(3)求出uO与uO1的运算关系式uO=f(uO1);(4)定性画出uO1与uO的波形;(5)说明若要提高振荡频率,则可以改变哪些电路参数,如何改变

3、?解:(1)A1:滞回比较器;A2:积分运算电路。(2)根据可得:uO1与uO的关系曲线如解图T8.5 (a)所示。(3) uO与uO1的运算关系式 (4) uO1与uO的波形如解图T8.5(b)所示。(5)要提高振荡频率,可以减小R4 、C 、Rl 或增大R2。(a) (b) 解图T8.5 习题8.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和“”表示判断结果。(1)在图T8.1所示方框图中,产生正弦波振荡的相位条件是。( )(2)因为RC串并联选频网络作为反馈网络时的,单管共集放大电路的,满足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相位条件,故合理连接它们可以构成正弦波振荡电路。( )(3)在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中,若RC串

4、并联选频网络中的电阻均为R,电容均为C,则其振荡频率。( )(4)电路只要满足,就一定会产生正弦波振荡。( )(5)负反馈放大电路不可能产生自激振荡。( )(6)在LC正弦波振荡电路中,不用通用型集成运放作放大电路的原因是其上限截止频率太低。( ) 8.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和“”表示判断结果。(1) 为使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电压不是高电平就是低电平,就应在其电路中使集成运放不是工作在开环状态,就是仅仅引入正反馈。 ( )(2)如果一个滞回比较器的两个阈值电压和一个窗口比较器的相同,那么当它们的输入电压相同时,它们的输出电压波形也相同。( )(3)输入电压在单调变化的过程中,单限比较器和滞

5、回比较器的输出电压均只跃变一次。( )(4)单限比较器比滞回比较器抗干扰能力强,而滞回比较器比单限比较器灵敏度高。( )8.3选择合适答案填入空内。 A.容性 B.阻性 C.感性(1)LC并联网络在谐振时呈( B );在信号频率大于谐振频率时呈( A );在信号频率小于谐振频率时呈( C )。(2)当信号频率等于石英晶体的串联谐振频率时,石英晶体呈( B );当信号频率在石英晶体的串联谐振频率和并联谐振频率之间时,石英晶体呈 ( C );其余情况下,石英晶体呈( A )。(3)信号频率时,RC串并联网络呈( B )。8.4判断图P8.4所示各电路是否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简述理由。设图(b)中C

6、4容量远大于其它三个电容的容量。 (a) (b)图P 8.4 解:图(a)所示电路有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因为共射放大电路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反相(),且图中三级RC移相电路为超前网络,在信号频率为0到无穷大时相移为270o0o,因此存在使相移为180o 的频率,即存在满足正弦波振荡相位条件的频率fo,故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图(b)所示电路有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因为共射放大电路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反相(),且图中三级RC移相电路为滞后网络,在信号频率为0到无穷大时相移为-270o0o,因此存在使相移为180o 的频率,即存在满足正弦波振荡相位条件的频率fo,故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8.5电路如图P8.

7、4所示,试问: (1)若去掉两个电路中的R2和C3,则两个电路是否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为什么?(2)若在两个电路中再加一级RC 电路,则两个电路是否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为什么?解:(1)不能。因为图(a)所示电路在信号频率为0到无穷大时相移为180o0o,图(b)所示电路在信号频率为0到无穷大时相移为0o180o,在相移为180o时反馈量为,因而不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2)可能。因为存在相移为180o的频率,满足正弦波振荡的相位条件,且电路有可能满足幅值条件,因此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8.6电路如图P8.6所示,试求解:(1)RW的下限值;(2)振荡频率的调节范围。 图P8.6 解:(1)根据起

8、振条件 故Rw 的下限值为2。 (2)振荡频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 。8.7电路如图P8.7所示,稳压管起稳幅作用,其稳压值为6V。试估算:(1)输出电压不失真情况下的有效值;(2)振荡频率。解:(1)设输出电压不失真情况下的峰值为Uom,此时由图可知: 。 图P 8.7 有效值为:(2)电路的振荡频率: 8.8电路如图P8.8所示。(1)为使电路产生正弦波振荡,标出集成运放的“+”和“-”;并说明电路是哪种正弦波振荡电路。(2)若R1短路,则电路将产生什么现象?(3)若R1断路,则电路将产生什么现象?(4)若Rf短路,则电路将产生什么现象?(5)若Rf断路,则电路将产生什么现象?解:(

9、1)上“-”下“+ 。(2)输出严重失真,几乎为方波。(3)输出为零。 图P 8.8(4)输出为零。(5)输出严重失真,几乎为方波。8.9图P8.9所示电路为正交正弦波振荡电路,它可产生频率相同的正弦信号和余弦信号。已知稳压管的稳定电压UZ =6V,Rl= R2= R3 = R4 = R5 = R, Cl = C2 = C。 图P8.9(1)试分析电路为什么能够满足产生正弦波振荡的条件;(2)求出电路的振荡频率;(3)画出和的波形图,要求表示出它们的相位关系,并分别求出它们的峰值。解:(1)在特定频率下,由A2组成的积分运算电路的输出电压超前输入电压90o,而由A1组成的电路的输出电压滞后输入

10、电压90o,因而和互为依存条件,即存在f0满足相位条件。在参数选择合适时也满足幅值条件,故电路在两个集成运放的输出同时产生正弦和余弦信号。(2)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或改写为: 解图8.9解方程组,可得:,或。即。(3)输出电压u2最大值U02max =UZ=6V 对方程组中的第三式取模,并将 代入可得,故。若uO1为正弦波,则uO2为余弦波,如解图8.9所示。8.10分别标出图P8.10所示各电路中变压器的同名端,使之满足正弦波振荡的相位条件。 (a) (b) (c) (d)图P8.10解:图P8.10所示各电路中变压器的同名端如解图P8.10所示。 (a) (b) (c) (d) 解图P8.

11、108.11分别判断图P8.11所示各电路是否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 (a) (b) (c) (d)图P8.11解:(a)可能(电容三点式) (b)不能 (电感与Re之间的连线应串入隔直电容)(c)不能(同(b), 同名端错误。) (d)可能 (电容三点式)8.12改正图P8.11(b)、(c)所示两电路中的错误,使之有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解:应在(b)所示电路电感反馈回路中加耦合电容。应在(c)所示电路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基极)加耦合电容,且将变压器的同名端改为原边的上端和副边的上端为同名端,或它们的下端为同名端。改正后的电路如解图P8.11(b)、(c) 所示。 (b) (c)解图P8.118

12、.13试分别指出图P8.13所示电路中的选频网络、正反馈网络和负反馈网络,并说明电路是否满足正弦波振荡的条件。 (a) (b)图P8.13解:在图(a)所示电路中,选频网络:C和L;正反馈网络:R3、C2和Rw ;负反馈网络:C和L。电路满足正弦波振荡的相位条件。在图(b)所示电路中,选频网络:C2和L;正反馈网络:C2和L ;负反馈网络:R8。电路满足正弦波振荡的相位条件。8.14试分别求解图P8.14所示各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 (a) (b) (c) (d) (e)图P8.14解:图(a)所示电路为单限比较器,,其电压传输特性如解图P8.14 (a)所示。图(b)所示电路为过零比较器,。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