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外汇解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878686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外汇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国际经济学--外汇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国际经济学--外汇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国际经济学--外汇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国际经济学--外汇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外汇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外汇解析(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ART II IFFS:7 基本假定: 资本和劳力自由流动 也不考虑交易费用之 CHPR7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劳动力国际流动 技术转移及其效应 资本的国际流动 资本流动经济效应 第1节劳动力国际流动经济分析 一、劳动力国际流动 指因经济原因产生的劳动力的跨国流动 1、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原因 国民收入的差异;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经济 周期变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需要等; 2、劳动力流动的形式 永久移民/中短期国际劳务进出口(工程、服 务等工作人员)/留学人员/技术性劳务合作/ 在外资机构工作的人员等; 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 (一)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图形分析 例如:横轴代表劳动量,纵轴代表

2、劳动 的边际产出,有A、B两个国家,A国的 劳动量为OA,B国的劳动量为O*A。有 图7-4: O B A O* A国B国 劳 动 边 际 产 出 F N C E M R G H T J 图7-2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效应 劳动量 R 图形说明: 1、封闭经济福利 (1)劳动量:A国OA,B国O*A/资本边际 产品价值:A国:OC,B国:O*H (2)总产出:A国FOAG,其中OAGC为劳 动的收入,CFG为其他要素收入;B国总产 出为为O*JMA,其中O*AMH为劳动收入, HJM为其他要素收入。 2、在自由条件下,劳动从A流向B,在E点 实现均衡,流动量为AB,边际收益率为 ON=O*T,总

3、产出净增EGM,其中ERG为流 出国A获得,MER为流入国B获得。 (二)结论: 劳动力流动增加世界总产出和社会福 利,对劳动力流出国和流入国都有利。 但导致不同部门利益的再分配,劳动 输出国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但资本 边际产出率下降;劳动输入国的劳动 边际生产率下降,但资本边际生产率 上升; (三)政策含义 合理利用人才资源:人才政策 国际劳工侨汇收入:外汇政策 作为学习外国技术:技术政策 第2节 技术转移及其经济效应 一、技术的国际转移 技术是指用于产品生产的程序、方法,它是科学 理论的物质表现。技术国际转移是指这些方法 、程序等系统知识的转移,不包括含有技术的 物质内容转移。 w国际技术

4、转移的动因 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变化,提高企业在 国际市场中竞争力。 2. 国际技术转移的形式 形式包括专利使用、技术秘密的使用,制造 技术的传播、专有技术的转让等。 二、国际技术转移的经济分析 (一)新古典价格刺激模型 假设只有两种技术可供选择,资金密 集型技术与劳动密集型技术,二者间 具有可转换的关系,F为等产量线,并 假定K、L价格无扭曲,见图7-5 O L K 资本密集型技术 劳动密集型技术 F P2 P1 图7-6技术转移的新古典价格刺激模型 T* T 图解说明: 1、T点,表示该国K相对于L更便宜,故选 择资金密集型技术; 2、T*点,表示该国K相对于L更贵,故选择 劳动密集

5、型技术; 3、两国存在技术比较利益,通过技术交换 何以获得贸易利益; 评价:该模型从政策上要求消除价格扭曲 ,如人为提高工资,会选择资金密集型技 术,对微观企业有利但从宏观上浪费资源 。 (二)技术进步说 K/L既可反映资本与劳动供给的相对变 化,其变化也反映技术进步模式。这 种变化有三种情况: 中性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见下图: O L L L (a) (b) (c) 图7-7技术进步作用图形分析 K KK K/L K/L K/L A A* B B* C C* P P* P P* P P* 说明: 1、中性技术进步: 是指在要素相对价格固定条件下,技术进步使 资

6、本/劳动比率不变的节约; A图: 2、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 若技术进步使资本/劳动比率上升,则称为节 约劳动的技术进步; B图: 3、节约资本的技术进步 若技术进步使资本/劳动比率下降,则称之为 节约资本的技术进步; C图: 结论:K/L既可反映资本与劳动供给的相对变化, 从而反映技术进步模式。 3.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 占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对外经济战略 大都经过新产品出口、对外直接投资 和技术转让三阶段,三个阶段相互联 系,按一定周期循环。 第3节 资本国际流动经济效应 一、资本国际流动概述 1、资本国际流动的范畴: 资本国际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移动到另 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本国际流动反

7、映在一个国家国 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帐户中。 2、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 (1)不同国家间资本收益率的差异; (2)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变化; (3)风险因素或规避风险要求; (4)贸易保护限制了商品流动; (5) 国际分工引起资本优化配置;等 ; 3、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 (1)按资产所在地与所有权分类 A 资本流出:资产 B 资本流入:负债 (2)根据资本流动和实际生产交换关系分 类 A 贸易支付/直接投资; B 银行信贷/证券投资/外汇买卖 (3)根据资金使用期限分类 A 长期资本流动 按使用方式不同分为: 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信贷 B 短期资本流动 根据流动性质不同分为:结算型资本流 动

8、;银行经营型资本流动;保值(安全 )型资本流动;投机型资本流动; 二、借贷资本流动:国际借贷说 假定:世界上只有A、B两个国家;市场 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 国际借贷的静态分析见图7-1 1、资本国际流动图形:封闭经济资本的 边际产量: O B A O* A国B国 资 本 边 际 产 出 F N C E M R G H T J 图7-1资本国际借贷的经济效应 R 2:资本流动后福利 (1)边际产出率:ON=O*T (2)总产出:世界:+EGM,A国OFEB, B国O*JEB; (3)投资收益:A国:+ERG;B国:+ERM 结论:追求更高的资本收益是借贷资本流 动的原因;资本国际流动增加世界

9、产出总 水平,对资本流入与流出国都有利可图。 3、政策含义: 输出国资本边际生产率提高,但劳动部门就 业下降;东道国资本边际生产率下降,但劳 动部门就业上升; 政策含义:利用外资政策的制定需要兼顾不 同部门的利益。 例如:中国利用外资,增加就业是主要动机 三、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生产折中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唐宁(John HDunning,1977, 1979,1988)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论, 1、国际生产折中论提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了考 察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必要将投资、贸易、区位 经济结合起来考察。 2、基本内容:(1)认为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和区 位特定优势决定了企业与其他企业

10、比较是否具有对外 直接投资的优势。而且只有三者兼备时企业才选择对 外直接投资。 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融资能力、技 术特点、企业规模和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的优势。这 些优势可以克服对外投资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 内部化是指将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的能力。这种特征能 更好的实现资源配置、克服不利条件。 区位优势包括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情况、市场条件与需求 情况、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东道国政府的某些政策等。 是对外投资的充分条件。 3、该理论的政策涵义与评价 政策涵义: 国家应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调整资本流动政策。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在条件成熟 时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评价:

11、 反映了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解释了跨国公司 迅速发展的新现象。但只是对过去理论的折中而 没有重要理论突破。 第4节资本流动的其他经济效应 一、两缺口模型: 1、缺口的概念:指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差额 ; 当内源资金不足以支持理想的增长速度时, 便形成缺口,如储蓄缺口、外汇缺口、政 府收入缺口等。此时引进外部资源弥补这 些缺口就成为必要; 从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与支出衡等方程有 Y=C+S+T+M=C+I+G+X=E 如果T=G 收入减支出有两缺口模型:I-S=M-X I- S为储蓄缺口,M-X为外汇缺口 两缺口恒等,由国民收入帐户的记帐程序所决定, 是事后相等。 3、两缺口模型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理

12、论意义:对其四个变量的调节可实现经济内外平衡 。 、现实意义:发展中国家应重视利用外部资源的必要性 ; 学生可以结合中国利用外资相关政策和实践举例说 明。 2、两缺口模型 二、长期资本流动与债务危机 (一) 国际债务危机定义 国际债务:广义:所有对外负债的总额( 资本总流量); 狭义:向非居民借入的金融资本和借贷资 本的契约型负债总额(契约型:指有偿还 义务的负债); 国际债务危机:指由于债务国(尤其发展 中国家)负债沉重,无力履约偿还到期债 务导致国际借贷状况恶化与国际银行倒闭 的全球经济现象。 (二)国际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 1内因 盲目借取大量外债,不切实际地追 求高速经济增长。 国内经济

13、政策失误。许多重债国自 70年代以来一直采取扩张性的财政 和货币政策。 所借外债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高 效利用。 . 外因 (1)80年代初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衰退 。1979年的石油价格大幅上涨,诱发了世界经 济的衰退。 (2)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和美元汇率的上升。 1980年,美国为克服国内经济严重的滞胀,世 界范围的利率水平大幅上升。 (3)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政策的影响。70年代初欧 洲美圆发展,并积累大量石油美圆寻求放款对象 。 (三)债务指标及其管理 静态债务指标: (1)负债率:当年未偿还外债余额/国民生产 总值的比值,应小于30%; (外债依存度) (2)债务率:当年未偿还外债

14、余额/出口收入 的比值,应小于100%; (衡量负债能力) (3)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出口收入的比值 ,应小于20%;(衡量还款能力) 每一指标有局限性,应综合考虑; 1995年世界银行现值法: 即用现值代替债务名义值来衡量债务水平 : 1、经济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国 民生产总值。80%为临界值。 2、出口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出 口值。20%为临界值。 三、短期资本流动与国际货币危机 (一)货币危机定义 广义:一国货币汇率波动在短期内超过 一定幅度(15-20%); 狭义: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的平价由 于遭到投机资本的冲击而放弃的过程 ; (二)80年代以来典型投机性冲击 8

15、0年代初对拉美国家汇率机制的冲击 ; (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 ; (199293)对欧洲货币体系联合浮动机制的 投机性冲击; (199798) 年东亚货币危机; (1998)俄罗斯货币危机; (1999)巴西货币危机; (2001) 阿根廷危机;等 (三)货币危机原因:案例分析 1997年7月,以泰株大幅度贬值为标 志,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其原因有:不 良的经济基本面:宏观经济政策失误;经常 项目逆差,产品结构落后、金融体系不健 全、政府企业的家族渊源;高估的汇率水 平引发投机资本冲击; 中国的经验:固定汇率制度下实行资本管 制隔离了投机资本的冲击。 本章小结 1资本要素在不同主权国家和不同法律体系 管辖范围下的资本输入和输出,增加世界产 出和福利,导致不同部门间利益再分配。 2因经济原因产生的劳动力的跨国流动有利 于世界产出的增加和增加社会总福利,但由 此导致的人力资源的流失的效果是深远的; 3、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企业 专有优势和生产国际化的优势,同时投 资东道国还必须具备企业所需的区位优 势。 5、由于长期资本流动的不平衡,发展 中国家外债使用不当,负债沉重,无力 履约偿还到期债务导致国际借贷状况恶 化与国际银行倒闭,导致全球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