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培训变态心理学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16862735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咨询师培训变态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咨询师培训变态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咨询师培训变态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咨询师培训变态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咨询师培训变态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咨询师培训变态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咨询师培训变态心理学(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玄爱玲工作单位:潍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联系电话:13869668926邮箱地址:ailingxuan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n在我们生存的人群中,有精神障碍的群体占人群总体的比例为13.47(1993年,17地区)。n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n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一、什么是变态心理学n变态心理学又称异常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它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n变态心理学不仅对异常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而且还要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n变态

2、心理学是以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二、变态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一)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n变态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医学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交叉渗透,互为补充。(二)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n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任务是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是一种有益的促进,是一门基础学科。n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任务是对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它也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和假设。(三)变态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n二者

3、都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但侧重点不同。n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病人纠正自己的精神和行为障碍,通过咨询来指导和培训健全的人以便有效地适应环境和更富有创造力它的朝向主要是临床服务。n变态心理学重在理论和病理机制上分析它的朝向是基础,是优化临床服务的前提。三、几个基本概念(一)症状与综合征n症状是某个问题的单一指标。它可以包括情感(悲伤的心情、焦虑)、行为(睡眠问题、昏睡)或认知(过度担忧、自杀观念)。n综合征是指具有共同病程的三个或更多症状的疾病症状群。n例如,悲伤或抑郁心境、睡眠问题、注意力问题、体重减轻和自杀观念都是抑郁综合征的症状。n抑郁的案例中,抑郁可以是一个症状(这时指抑郁的

4、心境),也可以是一个综合征(这时指抑郁的一组症状)。(二)症状与病症n病症由不同的症状组成(综合征,症状群)n同一种症状可以反映不同的病症n有症状不一定意味着有病症症状与病症n症状n打喷嚏n咳嗽n多痰n咳血n病症n病症n感冒n肺结核n肺部罗音症状与病症n症状n情感低落n意志减退n思维迟缓n幻觉n病症n病症n抑郁症n精神分裂症n情感淡漠(三)主要症状、核心症状n主要症状是在患者病程的大部分时间都存在的的一系列症状,可能是引起患者情绪问题的原因,也可能是情绪问题所导致的结果。n核心症状在求助者病程一系列症状中,最主要的症状,其他症状一般是继发或伴发的。(四)躯体症状和躯体化症状n躯体症状在疾病状态

5、下,机体的生理机能发生异常时病人的感受。n躯体化症状无任何器质性基础时出现躯体症状或虽有器质性基础,躯体症状却将机体的异常有夸张性表现。n躯体化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演化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用躯体症状来表达和解释个人和人际间的种种问题,且体验成为躯体症状。换言之,诉说的是躯体症状,表达的则是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五)预后和转归n预后是指事先推测疾病的过程和结局,是对未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推测,不是对已发生的结果的总结。n转归是指疾病的结果。疾病经治疗最后是治愈、未愈或死亡,是已经出现的结果,与预后是不同的概念。(六)神经病、神经症与精神病n神经病神经病学范畴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

6、为神经系统的疾病(脑血栓、中风后遗症、面部神经麻痹)。n神经症精神病学及心理学范畴,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疾病。n精神病精神病学范畴患者心理功能严重受限,自知力缺失(对自我状态正常与否的觉察),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接触。(七)精神病性障碍、非精神病性障碍n精神病性障碍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n非精神病性障碍相对前者而来,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等)。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n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认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它的推论是“心理是

7、脑的功能”的雏型。n希波克里特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类:胆汁质(果断、勇敢激昂、野心勃勃、暴躁易怒、傲慢主观);多血质(敏捷、乐观、轻浮、易变;粘液质(冷静、安闲、柔弱、能辨是非);忧郁质(考虑多、疑心重、乱想像、悲观失望)。n公元5世纪到17世纪,天空被宗教的乌云遮盖,极端神秘主义把心理异常现象看作是魔鬼附身,使用鞭打、火烧、捆绑等作为驱鬼手段。n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有了进一步发展,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完全丧失。n这些医学科学的进步,使人们更倾向用唯物的思想对待心理异常问题。n19世纪和20世纪初飞速发展,一直延续至今。二、对心理异常

8、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n两个基本命题1、认为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2、认为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n五个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力比多”2、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力比多”投射到不同的区域,称为性感带或敏感区,并标志着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4、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5、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压抑或克制能力)。精神分析理论对异常心理的说明n固著:在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接受的刺激过

9、分或太少会造成“退化”或“固著”,由此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异常。n焦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产生焦虑;n压抑:对焦虑的克制和非理性冲动的压抑力量不足,让矛盾、冲突和非理性冲破防线,就会体验到痛苦;冲不破防线则压抑隐藏至潜意识之中,以扭曲的形式变相的表达出来,产生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弗洛伊德的贡献n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变态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n首先,他第一次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引起,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心理异常。n其次,他强调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性是推动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n第三,他提出心理的“防御机制”概念,

10、认为,在人的无意识中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及保持某种稳定状态。n第四,他建立了自由联想和释梦等技术去认识我们心理生活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方面。并把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引入了科学研究的领域。n第五,弗洛伊德向人们表明某些异常心理现象是人们努力去应付某种困难问题的结果,是为各种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的夸张的表现。对弗洛伊德的批评1、对性驱力的过分重视2、对人性的悲观态度3、对无意识过程作用的夸大4、没有注意到自我报告在科学研究中的局限5、忽视了人类动机中朝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6、忽视了不同文化因素对塑造人类行为的

11、影响7、他的很多理论假设和心理治疗效果缺乏科学证据8、花费过大n19世纪末经典的精神分析被所谓的新精神分析理论所替代。艾里克森将关注重点从本我移到了自我,将儿童的发展论修正为终身发展论。(二)行为主义的解释n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n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n巴甫洛夫认为,生活事件使我们极为兴奋,但我们同时又必须努力克制自己,于是我们大脑两半球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发生冲突,冲突一旦持久不消除并打破神经过程的平衡,我们的神经功能便会紊乱并产生神经症或精神病。巴甫洛夫认为,同样的刺激对神经系统较强的人来说,并不引起这类

12、疾病后果。(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n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首先提出“潜能”概念,“潜能”不论就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n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向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n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人本主义观点的主要贡献(1)它强调了人类有能力去完全实现其潜能。人本主义观点为我们理解心理异常增加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向。“变态”被看做是没有充分发挥出作为人的巨大潜能是一种对个体朝向健康和个人成长的自然倾向的阻断和歪曲,而不是变态或偏离常规。(2)治疗不是作为把个体从不适应转

13、变为适应的手段,而是协助个体以一种朝向创造性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向成长的一种方式。人本主义观点受到的批评(1)它的理论比较宽泛、松散。;(2)它的概念中缺乏对科学性的重视;(3)它对心理学寄予了过多的期望。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第一单元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一、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二、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三、保障人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第二单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标准化的区分(一)医学标准n必须找到病理解剖或生理变化的根据。(二)统计学标准n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正常心理

14、范围,两端或一端的被视为“异常”。(三)内省经验标准n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自己的感觉,焦虑、抑郁、不适等;n二是就观察者的内省经验:把观察到的现象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亲人去世要哭泣,而此人在笑。则心理异常了。(四)社会适应标准n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适应社会环境。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三、几种诊断标准(一)WHO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ICD-101、ICD-10简史nWHO于1948年颁布ICD-6,首次以第V章作为精

15、神疾病分类。n1955年ICD-7出版,内容仅作了细小改变。n1969年ICD-8作了重大修改,该方案建立起了儿童精神障碍的多轴分类系统,其可信度和临床实用性良好,是国际合作的一大成果。n1977年ICD-9出版。n1990年ICD-10出版,其中包括的精神障碍内容比ICD-9增加了3倍。2、ICD-10(ChapterV)精神和行为障碍主要分类nICD-10的编码一位数为病类(F0-F10),两位数为病种(F00F99),三位数为病型(F00.0-F98.9)。nF00F09品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nF10F19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nF20F29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

16、障碍nF30F39心境(情感性)障碍nF40F49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nF50F59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nF60F69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nF70F79精神发育迟滞nF80F89心理发育障碍nF90F98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nF99待分类的精神障碍3、ICD-10的主要变化(1)ICD-10将神经症与应激障碍合为一类,不再有“神经症”这一术语,代之以“神经症性”;(2)将传统的抑郁性神经症放在情感障碍大类中;(3)将传统的焦虑障碍称为“其他焦虑障碍”;(4)维持癔症的完整性,对分离与转换症状不加区分,合二为一,称为“分离(转换性)障碍”;(5)将以躯体主诉或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性疾病称为“躯体形式障碍”,主要包括躯体化障碍、疑病性障碍、躯体形式的神经功能紊乱和疼痛障碍等。(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DSM-IV1、简史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