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岔点设计指导书解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841709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7.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岔点设计指导书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交岔点设计指导书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交岔点设计指导书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交岔点设计指导书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交岔点设计指导书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岔点设计指导书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岔点设计指导书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交岔点设计交岔点设计包括平面尺寸、断面形状和尺寸和工程量、材料消耗量等内容。 平面尺寸的确定确定交岔点平面尺寸,就是要定出交岔点扩大断面的起点和柱墩的位置,即交岔点斜墙的起点至柱墩的长度,定出交岔点最大断面处的宽度,并计算出交岔点单项工程的长度。这些尺寸主要取决于通过交岔点的运输设备类型、运输线路布置的型式、道岔型号以及行人和安全间隙的要求,所以在设计前,应首先确定各条巷道的断面及主巷与支巷的关系,并以下述条件作为设计交岔点平面尺寸的已知条件:所选道岔的a、b、a值,支巷对主巷的转角;各条巷道的净宽度、B1 、B2、B3及其轨道中心线至柱墩一侧边墙的距离b1,b2、b3。此外,尚需确定往墩

2、的宽度(一般取500mm),轨道的曲率半径R。交岔点的种类很多,在表8-2中列出了六类交岔点的计算图和计算公式。其中第一类、第四类和第五类是基本的,其他类型可视为这三类的变换或组合。因此下面只讨论第一类交岔点的计算。1单轨巷道单侧分岔点(图8-58) 图8-58 单轨巷道单侧分岔点平面尺寸计算图 a辙岔中心至道岔起点的距离;b辙岔中心至道岔终点的距离;L道岔长度首先,应根据前述己知条件求曲线半径的曲率中心O的位置,以便以O为圆心、R为半径定出弯道的位置。O点的位置距离基本轨起点的横轴长度为J,距基本轨中心线的纵轴长度为H,可如下求得: (8-25) (8-26)从曲率中心O到支巷起点T联一直线

3、,此OT线与O到主巷轨道中心线的垂线之夹角为,其值为: (8-27) 注意:此处之角不是原来规定的巷道转角。基本轨起点(预定为变断面起点)至变断面(斜墙)终点的水平距离为P: (8-28)为了计算交岔点最大断面宽度TM,需解直角三角形MTN: (8-29) 而 NM=B3sin (8-30) (8-31) 于是,自基本轨起点至柱墩的距离: (8-32) 为了计算交岔点的断面变化,需确定斜墙TQ的斜率i,其方法是先按预定的斜墙起点(变断面起点)求算斜率i0,然后选用与它最相近的固定斜率i即: (8-33) 根据i0值的大小,选取i为0.2或0.25或0.3,个别情形可取0.15。 确定了斜墙的斜

4、率后,便可反算定出确定的斜墙(变断面)的起点Q(Q点可在Q0右边或左边)及交岔点扩大断面部分的长度: (8-344)于是,变断面(断面加宽)的起点至基本轨起点的距离Y: Y=P-L0 (8-35)Q点在Q0点之右,Y值为正,在Q0点之左,Y值为负。交岔点工程的计算长度L,是从基本轨起点算起,至柱墩M点再延长2000,于是L=L2+2000 (8-36) 在支巷处,交岔点的终点应取为从柱墩面算起,沿轨道中心线2000mm处,也可近似的按直墙2000mm计算。 交岔点的中间断面 1交岔点各中间断面的宽度,取决于通过它的运输设备的尺寸、道岔型号、线路联接系统的类型、行人及错车的安全要求。 2考虑到运

5、输设备通过弯道和道岔时边角会外伸,与直线段巷道相比,文岔点道岔处的中间断面应加宽,加宽要点如下: 1)单轨巷道单侧分岔点:在弯道内侧加宽100。其外侧因外伸值不大,可不再加宽,但若安全间隙很小,则应加宽200。加宽范围为道岔转辙中心(理论中心)左边5m和右边1 m。 2)双轨巷道单侧分岔点,在怠岔转辙中心前5m一段,双轨中心线距应加宽200mm或200mm以上,并在其左、右各设置5m过渡线段,因而在此范围内,巷道外侧也要相应加宽。 3)双轨巷道单侧分岔分支点,在道岔转辙中心前5m一段,双轨中心线距应加宽300或300以上,并在其左设置5m过渡线,因而在此范围内,巷道外侧也要相应加宽。 4)单轨

6、巷道对称分岔点,两侧均应加宽。 5)双轨巷道分支点,从弯道曲率中心向右开始加宽200mm或200m以上,并在其左设置5m过渡线,因而在此范围内,巷道外侧也要相应加宽。 6)双轨巷道对称分支点,从弯道曲率中心向左3m段,两轨中心线均应分别向外移动200mm或更多,即双轨中心线加宽400mm或更多,并在其左也设置5m过渡线段,巷道也就要相应加宽。 3为了施工方便和减少通风阻力,在井底车场交岔点内,一般应不改变双轨中心线距及巷道断面(指边墙加宽做成台阶状),这样,在设计交岔点时,中间断面应选用标准设计图册中相应的曲线段的断面(即参考运输出备通过弯道或道岔时边角外伸,双轨中心线距及巷道宽度已加宽的断面

7、)。 4交岔点中间断面斜墙侧,按选用的斜率i每米巷道递加i米。若交岔点采用砌碹支护,则每米架设一架的碹胎宽度,亦应递加i米。 5交岔点中间断面(扩大部分)拱高的确定方法与一般巷道相同。然而,由于各中间断面的拱高将随净宽的递增而升高。为了提高断面利用率,减少掘、支工程量,在满足安全、生产与技术要求的条件下,可将中间断面的墙高相应递减;也可采用调整拱形改变拱高的办法(锚喷支护交岔点采用此法较为方便),使巷道全高的增加幅度不过大(图8-59)。降低后的墙高或调整后的拱高,在T、N、M三点处应相同。这几处的巷道断面仍应保证运输设备、行人及管线装设应有的安全间隙和距离,故必须按第三章中所述方法和公式对墙

8、高进行验算。设变断面部分起点处墙高为hB1,降低后最低处墙高为hTN,则墙高降低的斜率为: (8-37)有了值,便可求得每米墙高递减值。T、N、M三点处墙高均是hTM,hTM与以B2、B3为净宽的巷道的墙高hB1、 hB3,的差值宜在200500mm。如果值过大,对碹体施工和安全都不理想;值过小,则降低墙高的意义不大。在生产中,为了施工方便,往往采取不降低墙高的做法。 图8-59 交岔点墙高、拱高降低示意图 a降低墙高;b降低拱高 图8-60 交岔点工程量计算示意图 交岔点支护厚度的确定 锚喷支护交岔点属于煤矿井巷工程锚杆、喷浆、喷射混疑土支护设计试行规范规定的加强支护工程,因此其锚喷参数口按

9、大断面最大宽度TM选取上限值。分支巷道加强支护的长度,自柱墩起35m(计算交岔点工程长度时,仍取为2m)。 对于砌碹交岔点,巷道净宽度是由小到大渐变的,为便于施工和保证质量,在巷道宽度变化的长度内,按最大宽度选取拱壁厚度。分支巷道拱壁厚度,按各自的净宽度选取。 柱墩的宽没一般为500mm,长度视岩石条件、支护方式及巷道转角而定,一般为13m,通常取2m。对光面爆破完整地保留了原岩体的柱墩,可按支护厚度考虑,不另加长度。 交岔点工程量及材料消耗量计算 交岔点工程量计算的范围,一般是从基本轨起点至柱墩向支巷各延长2m,若斜墙起点在基本轨起点左侧,则应从斜墙起点开始计算,工程量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

10、将交岔点按不同断面分为几个计算段,求出每段掘进体积,然后相加(包括柱墩);另一种是近似计算,其精度能满足工程需要,在施工中广泛应用,具体算法按图8-60进行。1体积计算公式如下: ,m3 (8-38)式中 S1、S2、S3、STM分别为-、 -、-、T-M 断面的净断面积、掘进 断面积或基础的掘进断面积,;L1、g、Y分别为各计算段长度(m)。其中L1为断面变化段长度;g为支巷延伸长度,一般为2m;Y为基本轨起点至变断面起点的长度。 2各种材料的消耗量的计算方法与体积计算方法相同,只是将各断面面积S换为相应的该断面每米拱、壁、基础,充填材料消耗量Vl,V2、V3、VTM。3柱墩端壁材料消耗量计

11、算公式如下; ,m3 (8-39)式中 、分别为该断面的拱部掘进断面积,; T柱墩端壁厚度,m。4粉刷面积计算公式如下: , (8-40)式中 Sn1、Sn2、Sn3、SnTM分别为该断面处每米巷道的粉刷面积,; 柱墩端壁的粉刷面积,。 5锚杆数量,金属网面积的计算方法与粉刷面积计算相同,只是将各断面和端壁的粉刷面积Sn,换为该断面和端壁的锚杆数量N1、N1、N2、N3、NTM和和金属网面积Sm1、Sm2、Sm3、SmTM、。按上述近似计算,柱墩可不再另计算掘进工程量,材料消耗量加3m3即可,也有定为4m8的。 交岔点的作用及作用 1按1:1000的比例绘出交岔点平面图。 2按1:50的比例绘

12、出主巷、支巷及最大宽度TM处的断面图。在TM断面图上,大断面是实际尺寸。两个小断面和柱墩的宽度则是投影尺寸。作图时所需尺寸可以直接在平面图上量取,无需计算。 3作出交岔点断面变化特征表,工程量及主要材料消耗量表。有些设计单位采用固定斜率法定斜墙位置,因而不再列出交岔点断面变化特征表。 四、交岔点设计示例 某矿井底车场一交岔点,主巷是单轨双人行道净宽2700mm的巷道,支巷是单轨净宽2400mm的巷道,采用ZK7-6/250架线式电机车运输,道岔为DK618-4-12单开道岔;设汁要求巷道转角为=45、弯道半径R=15000mm;交岔点穿过f=3的岩石,选用料石砌碹,半圆拱形断面。 根据上述条件,考虑主巷已是双人行道因而交岔点内不再加宽;交岔点内支巷选用标准设计中的曲线段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