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导案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6778289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车行》教学导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兵车行》教学导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兵车行》教学导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兵车行》教学导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兵车行》教学导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兵车行》教学导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车行》教学导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兵车行教案 作者: 日期:2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兵车行教案山东省临朐第二中学 潘娜教学目标:1、 结合写作手法体会诗歌情感。2、 赏析本诗中的名句3、 通过学习,了解杜甫的诗歌为何被称为“诗史”。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学生齐读资治通鉴二百一十六卷史料导入:“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痢,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

2、,所在哭声振野。” 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杜甫这首兵车行就是艺术的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课件展示)二、师说:听老艺术家焦晃的朗诵录音,谈听后的感受。生齐答:怨恨、愤怒、凄凉师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怨、怒 (课件展示)自主学习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把握结构师问: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几个场面?试概括。(出示课件)生答: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3、悲惨生活 合作探究 一、齐读第一节师问:作者如何将“送别”的场面描写得撼人心魄?(从表达技巧出发):提示:(先找出描写士兵出征、士兵家人和环境的句子,再考虑诗人怎么描写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学生思考后分组讨论并作答 1组代表答:在描写出征士兵时,

3、 用了“辚辚”“萧萧”这样的拟声词,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用“弓箭各在腰”,表明士兵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师问:那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呢?从描写角度想一想。同组生补充:视觉听觉结合。师问:那有什么作用?生1考虑后答:场面宏大,引起下文。2组代表答:描写士兵亲人时,使用了动作细节,“走”,表明心情万分急切,却又无奈。“牵衣”而泣,写出了亲人之间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的不舍和无奈。“顿足”而呼,“拦道而哭”这些动作描写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表达了人们彻心入骨的绝望悲怆和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强烈怨愤。3组代表答:对环境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尘埃

4、不见咸阳桥”。师问:有什么表达效果?生答:诗人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送别场面的巨大和人们哀痛绝望的心情。(出示课件)再读第一节,感受场面的悲壮。师小结:(展示画面)诗人把本可安排在事件展开过程中的送别场面置于篇首,既符合一个旁观者观察问题的角度,又设下悬念;既使悲剧气氛笼罩全篇,又为下文作了铺垫。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由得会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场面呢?三、师范读二三节师问:这些场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原因有造成了怎样的后果?(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学生短暂考虑后回答。生1:点行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生2:后果(1)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2)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5、(链接展示课件)(3)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师总结:其中“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是对心理的影响,是最重要的社会影响,就这句话进行重点赏析。名句赏析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心理的影响,最重要的社会影响)师提示:先理解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在探究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最后考虑手法的应用。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4组代表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确实知道生男孩不好,反倒是生女孩好啊!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作者用了对比,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师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确实知道生男孩不好,反倒是生女孩好啊!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这种违背常理的观念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

6、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作者用了“恶”与“好”的对比,前后观念的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影响。师总结方法:对于关键句的赏析首先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要由表及里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或其情感、意义。如遇到有用特殊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点明。师作课堂小结:到这里,作者的控诉由表面的描写到了观念变化的探究,深化了统治者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无尽痛苦和灾难的主题。齐读第三节,体会作者愤慨的情感。课堂巩固:阅读下面一首杜甫的诗,回答问题。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师问:诗的三、四句是

7、名句,你能说说这两句好在哪里吗?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生答:作者用了拟人、融情于景等手法,描写了作者眼中看到的因为感时恨别而花流泪,鸟惊心的悲伤景象,表现了作者思念故国、眷恋家人的心情。师课堂总结:1、作者寓情于事,由点到面,由几个场景的描写扩展到全社会的现象,痛苦由个人扩展到社会,是对社会,对朝廷的控诉,体现了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特色。用史诗般的画面,为我们描绘了当时的历史。堪称“诗史”。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

8、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3、学生再读,感受情感课外延伸课后拓展延伸一、背诵全诗二、小练习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兵车行(xng) 声啾(ji)啾 边庭(tng)B、车辚(ln)辚 荆杞(q) 戍(sh)边C、干(gn)云霄 生男恶(w) 村落(lu) D、马萧(xio)萧 急索(su)租 陇(lng)亩2、对下列诗句的解

9、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但云点行频”,“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B、“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句中,“汉家”是影射唐朝,“山东”即现在的山东省。C、“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句是说壮丁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句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3、阅读下面一首唐代边塞诗,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本诗通篇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试分析。课后诵读,体会情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

10、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资料加油站:1、(韵译兵车行)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 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 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 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 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 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霄。

11、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 壮丁只轻轻说:频繁地点名征兵。 有的人十五岁,就征去驻守黄河, 到了四十岁,还编入屯田的军营。 当年出发,还是村长替他扎头巾, 归来头白了,还要再去卫戍边境。 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流成海水, 皇上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 你没听说吗? 汉朝的华山以东,有二百多个州, 千村万落,处处长满野草和荆棘。 虽有健壮的妇女,把握锄犁种地, 但是庄稼杂芜,阡陌也难辨东西。 再说关东士兵,素以苦战称第一, 如今被人驱赶,与狗鸡并无差异。 要不是你这个老人家来问究竟, 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 且说象今年已经是冬天了, 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 县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税,

12、无人种地租税从哪去筹集?确知生男孩不是什么好事情, 倒不如生女孩还来得适宜。 生女孩可以嫁给邻近人家, 生男孩尸骨埋在战场草地。 你没看见吗?就在青海头的那边, 自古来白骨堆成山,没人去料理。 新鬼含冤烦恼,旧鬼不停地哭泣, 倘若是阴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2、千秋诗圣在古代,忠君也就是爱国,而忠君爱国,就要关心人民疾苦。杜甫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家)声明:再怎么穷途潦倒也要为百姓的疾苦呼吁,也要像葵花向阳一样忠于唐王朝。他一生,踏踏实实就是这么实践的。兵车行是给杜甫后期诗作定基调的作品。唐玄宗天宝年间,即八世纪四十年代至五

13、十年代中期,维持着表面繁荣的唐王朝,已经危机四伏,统治者都视若无睹,还在对土蕃进行战争。这首诗就是写对西北边境用兵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尘土飞扬,哭声震天,“爷娘妻子走相送”,壮丁被征发到西北边境去送死,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惨景阿!诗人还用镜头切换的手法,把“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与“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叠映在一起,对强烈的对比来加强刺激效果,在小农社会里,从来都重男轻女,诗人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儿子是养

14、老送钟的依靠,现在都战死了,自然还不如生女孩子好,嫁在近处总算还有个指望。对农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悲惨的。在安史这乱和以后的几年混战中,杜甫描绘了一幅幅老百姓求生无望求死无门的悲惨图象,使后世能如见如闻地了解到,公元八世纪五下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老百姓是怎样在水深火热中翻滚,怎样命贱得跟蚂蚁一样默无声息地载入死亡。像著名的石壕吏,写了诗人“暮投石壕村”,正碰上“有吏夜捉人”去充当夫子。结果“老翁逾墙走”,总算逃脱了,剩下老妇人硬着头皮出来应付。老妇人说,她三个儿子都当兵去了。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三个在前线打仗的儿子战死了两个,家里只剩下老两口,一个没一条完整的裙子而不敢出来见人的儿媳和一个吃奶的孙子。一家人活到了这份儿上,已经是够悲惨的了,可是来捉人的公差还不依不饶,非要带人去交差不可。万般无奈,逼得老妇人只好跟着走,到前线去给军队做饭。于是这一家人经历一次生离死别。在被战争剿灭了温情的岁月里,一切无法躲避的灾祸,就都会气势汹汹地降临到弱者的头上。清代诗人袁枚痛苦地喊道:“莫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