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谈话节目中话题选择的重要性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6555343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221 大小: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电视谈话节目中话题选择的重要性_第1页
第1页 / 共221页
浅析电视谈话节目中话题选择的重要性_第2页
第2页 / 共221页
浅析电视谈话节目中话题选择的重要性_第3页
第3页 / 共221页
浅析电视谈话节目中话题选择的重要性_第4页
第4页 / 共221页
浅析电视谈话节目中话题选择的重要性_第5页
第5页 / 共2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电视谈话节目中话题选择的重要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电视谈话节目中话题选择的重要性(2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电视谈话节目中话题选择的重要性1、相关定义1.1、实验二 抽象概念”重要性”对体重和身高估计的影响 5.1 研究假设5.1 研究假设 (1 通过抱起模特的方式,被试对不同身份地位(重要或者不重要)的人物体 重的估计有差异;而通过目测的方式,被试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体重的估计无 明显差异。 (2)当物的身份地位不同(重要或者不重要)时,被试对其身高的估计有差异。 1.2、抽象概念”重要性”对估计人物身高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抽象概念”重要性”对于身高的估计也是有影响的。人物 越重要,被试对其身高的估计越高。国外已有研究表明,权利更大的人被认为个 子更高(Dannenmaier & Thum

2、in, 1964; Wilson,1968)。称领导为高层、上级员工为 下属,这种概念隐喻也同样影响人们的认知加工。本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 步发现,对抽象概念”重要性”的认知加工也会影响到对人物身高的知觉。对这 一结果的解释,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基于身体的上下方位,我们将上面的隐喻为地位高的、权利大的。因 而这些抽象概念经由隐喻映射,与身体经验发生了联系并且相互影响。而人物的 重要性程度和其地位高低、权利大小在很多时候是紧密缠绕在一起的。因此,可 29 能在对其中一个抽象概念进行加工时联想到了另一个词,从而激活了相关的身体 感知经验。 第二、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有”上为重,下为

3、轻”这样的思想(伍秋 萍,冯聪,陈斌斌,2011)。因此,可能重要性和空间垂直位置之间也存在隐喻的 关系。所以当”重要性”这一抽象概念进行认知加工时就影响到人们对于垂直方 向上位置的知觉判断。 第三、根据 Barsalou(2008)的理论,当我们理解 “某某是非常重要的一位 人物人”这一句话时,我们对抽象概念”重要性”进行了加工,此时也激活了”重 量”这一知觉经验。而我们知道人物的体重与其身高一般是成正比的,因而,人 物是否重要的信息,也间接的影响了评估者对其身高的知觉。 本研究中,对于身高的估计也是通过目测的方式进行,也是语义关联的作用, 因此本实验的结果也进一步从另一角度证实了语义关联引

4、起具身效应。 5.5 结 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人物知觉中,抽象概念”重要性”可以经由语义的关联对人物体重的估 计产生反向的具身效应。被试对重要人物体重的估计显著大于不重要人物。 (2)当人物的身份地位不同(重要或者不重要)时,也同样引起了反向的具 身效应,导致身高估计的显著差异。被试对重要人物身高的估计显著高于不重要 人物。 30 1. 徐献军(2007).具身认知论-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作用.博士 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 2. 陈巍(2010).具身模仿论的回应:”模仿”需要”理论”吗?.哲学动态,8:85-91. 3. 陈波,陈巍,丁峻(2010).具身认知观:

5、认知科学研究的身体主题回归.心理研 究, 3(4),3-12. 4. 陈巍,陈波,丁峻(2010).第一代认知科学五十年:离身谬误与危机根源.山东 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5(4),46-50. 5. 丁峻,陈巍(2008).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新范式具身模仿论述评.心 理研究,1(4),44-48. 6. 丁峻,陈巍(2009).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华中师范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8(1),132-136. 7. 丁峻,张静,陈巍(2009).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山东师 范大学学报,54(3),94-97. 8. 官群(2007).

6、具身认知观对语言理解的新诠释心理模拟:语言理解的一 种手段.心理科学,30(5),1252-1256. 9. 何静(2007).具身认知的两种进路.自然辩证法通讯,29(3),30-35. 10. 何静(2009).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具身认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杭州: 浙江大学. 11. 梁宁建(2003).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1. 12. 李其维(2008).”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心理学报,40(12), 1306-1327. 13. 林星(2009).认知语言学的具身化假说和身体隐喻研究.外国语言文 学,3,164-168. 14. 李恒威,盛晓明(20

7、06).认知的具身化.科学学研究,24(2),184-190. 15. 李恒威,肖家燕(2006).认知的具身观.自然辩证法通讯,28(1),29-34. 16. 刘亚,王振宏,孔风(2011).情绪具身观:情绪研究的新视角.心理科学进展, 19(1),50-59. 17. 皮亚杰(1997).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6. 18. 石文山,叶浩生(2010).具身认知”佛学的视角.心理学探新, 30(5),15-19. 19. 沈秋凤,丁峻,陈巍(2009).”概念源”原型驱动下的言语产生基于具身 认知和元语言觉知的视域.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1),39-43.

8、20. 王 甦,汪安圣(2005).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1. 王晓燕,鲁忠义(2010).基于动允性的朝向效应具身认知的一个证据.华 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8(2),52-58. 22. 王瑞明,莫雷,李莹(2005).知识表征的新观点知觉符号理论.心理科 学,28(3),738-740. 23. 伍秋萍,冯聪,陈斌斌(2011).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 展,19(3),336-345. 24. 奚家文(2009).语言模块的具身性思考”第二代认知科学”视野下语言 心理研究的新进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7(2),70-75. 25.

9、 谢久书,张常青,王瑞明,陆直(2011).知觉符号理论及其研究范式.心理科学 进展,19(9),1293-1305. 26. 叶浩生(2010).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趋向.心理科学进展, 18(5),705-710. 27. 叶浩生(2010).认知心理学:困境与转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8(1),42-47. 28. 叶 浩 生 ( 2011 ) . 有 关 具 身 认 知 思 潮 的 理 论 心 理 学 思 考 . 心 理 学 报,43(5),589-598. 29. 钟毅平,叶茂林主编(2009).认知心理学高级教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2. 30. 张静,陈巍(2010).

10、具身化的情绪理解研究:James-Lange 错了吗?.心理研 究,3(1),46-51. 31. Anderson,M.L.(2007).How to study the mind:An introduction to embodied cognition.In Santoianni,F.&Sabatana,C.(Eds.),Brain development in learning environments:Embodied and perceptual advancements.Cambridge Scholars Press. 32. Ackerman, J.M.,Nocera,C.C

11、.,& Bargh.J.A. (2010). Incidental Haptic Sensations Influence Social Judgments and Decisions.Science, 328(5986), 1712-1715. 33. Barsalou,L.W. (1999). 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2,577-609. 34. Barsalou,L.W.(2008).Grounded cognition.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9, 617-64

12、5. 35. Boroditsky,L. (2000). Metaphoric structuring:Understanding time through spatial metaphors.Cognition, 75,1-28. 36. Brown.R.(1986).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6. 37. Baynes,K., et al (ed.).(1987).After Philosophy: End or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pp. 432-433.

13、38. Boroditsky,L.,&Ramscar,M.(2002).The roles of body and mind in abstract thought.Psychological science,13,15-189. 39. Chen,S.,&Bargh,J.A.(1999).Consequences of automatic evaluation:Immediate behavior predispositions to approach or avoid the stimulu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5,21

14、5-224. 40. Centerbar,D.B.,&Clore,G.L.(2006).Do approach-avoidance actions create attitudes?.Psychological Science,17,22. 41. Chen Bo Zhong,&Liljenquist,.K.(2006).Washing away your sins:Threatened Morality and Physical Cleansing.Science,313(5792),1451-1452. 42. Dannenmaier, W. D., & Thumin, F. J. (19

15、64). Authority status as a factor in perceptual distortion of siz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63, 361-365. 43. Gibbs,R.(2006).Embodiment and cognitive scie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9. 44. Giessner, S.R.,&Schubert, T.W.(2007).High in the Hierarchy: How Vertical Location and Judgmen

16、ts of Leaders Power are Interrelated.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04,30-44. 45. Goldman,A.,&Vignemont.F.(2009).Is social cognition embodied.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3(6),154-159. 46. Havas,D.A.,Glenberg,A.M.,&Rinck,M.(2007).Emotion simulation during language comprehension.Psychonomic Bulletin&Review,14(3),436-441. 47. Harmon-Jones,E.,&Peterson,C.K.(2009).Supine body position reduces neura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