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物因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479365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8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生物因子.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非生物因子.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非生物因子.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非生物因子.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非生物因子.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生物因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生物因子.(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海洋非生物生态因子 及其生态作用 学习目的 掌握环境和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生态因子作用的一 般规律,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 了解海洋环境中光、温度、盐度、海流等主要生态因子 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作用。 了解溶解气体主要组分的来源与消耗途径及其与生物 代谢活动的关系。 第一节 环境(environment)与生态因子 (ecological factors) (一)环境 生物栖息的空间和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的各种 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二)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 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盐 度、海流和各种溶解气体。

2、 (一)海水中光的衰减及海水的透明度 因反射、海水吸收、悬浮与溶解物质的吸收与散射,光 照强度迅速衰减。 第二节 光 照 I0:海表面光强;ID :深度D处光强;K: 消光(衰减)系数 K lnI0lnID D ID I0 ekD 透明度T(transparency): T=I/I0 因而 lnT=|K | 间接地估算调查海区的消光系数K 光合作用有效辐照 n补充图李冠国P23 n波长大于700nm的红外线辐射被 吸收转为热能,波长波长小于 380nm被吸收散射。只有 400700nm的可见光可透入水层 供光合作用使用,这部分光为光 合作用有效辐照(PAR) n在清澈的大洋中,蓝光透射深度 最

3、大,红光最小;在沿岸水域通 常含有一些物质,所以蓝光被吸 收,绿光透射深度最大。 1透光层,也称真光层(euphotic zone 或photic zone): 有足够 的光可供植物光合作用,通常以光照强度为1%海面光照强度的深 度表示透光层的深度。 2弱光层(disphotic zone):在透光层下方,植物在24h内的光合 作用量少于其呼吸消耗,深度由80100m向下延伸至200m左右, 鱼类和某些无脊椎动物有视觉感。 3无光层(aphotic zone):弱光层下限至海底,没有从海面透入的 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光照,植物不能生存。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主要是 一些肉食性和碎食性的种类。 根据在垂直

4、方向上的光照条件分为几个层次: 光在海洋中的水平分布 太阳辐射具有明显的纬度梯度: 热带海区一天中白天与黑夜各约12h, 温带海区夏季光照时间超过12h, 冬季少于12h 在极区,持续6个月的低能光照与6个月的黑暗交替。 光照强度与浮游藻类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 n最适光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值所需之光强 n饱和光强:光合作用不随光强增加而增加或下降 n光抑制: 光强继续增加,光合作用出现明显下降 海洋藻类的光合作用与辐照度的关系因种而异 图3-7 浮游植物的光饱和值还与纬度有一定关系 海洋藻类光合色素对不同波长的吸收 nChl-a主要吸收蓝光、红光 n -胡萝卜素吸收绿光 n辅助色素使藻类吸收可见

5、 光范围扩大为400700nm 太阳辐射与海洋动物的体色 n海洋动物的体色表现出对光照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动物体色与生活背景的一 致性和光照条件或生活环境改变时的变色现象。 n生活在浒苔和石莼等藻体间的藻虾属,肢体颜色为绿色。在热带珊瑚礁区域的贝类、甲壳 类、鱼类因为生活环境背景的颜色五彩缤纷,其体色也一样鲜艳夺目。 n大洋和海水上层的动物体色一般都十分透明或显示很淡的颜色。如纽鳃樽、桶海樽、水母 类、桡足类。蓝色也是生活在外海表层动物体色的显著特征,包括飞鱼、鲭、金枪鱼、银 币水母、帆水母、大眼剑水蚤。 n水深300500m的水层中,红色和深色动物显著增多,如深色的圆罩鱼、长轴螺,红色的 虾

6、类和桡足类中的真刺水蚤属,棕色的深水水母。 n光照条件影响下,还能变色。如藻虾属以变色著称。背景颜色改变时随之改变,不管白天 体色如何,夜间一律变为透明的蓝色。 n动物的保护色分为伪装色和警戒色,警戒色在陆生动物中极为常见,而伪装色在水生生物 ,特别是海洋动物中比较普遍。 n海洋浮游动物在夜晚升到表层,随之黎明来临又重新 下降。 n种类:包括浮游甲壳类、水母、管水母、栉水母、毛 颚类、翼足类及很多鱼类、头足类。 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现象 生物发光 n细胞内发光:夜光虫为代表,当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质中发光 颗粒收缩时发出浅蓝色光 栉水母中的带水母发光是依靠体内一种特殊 蛋白。它们借助极度变态

7、的纤毛黏合而成的八条栉板进行运动发光。单 细胞甲藻类、放射虫、甲壳类的磷虾和某些鱼类都是细胞内发光。 n细胞外发光:头足类中的萤乌贼全身布满了发光器,它可以让全身 发光器同时发光,也可以协调身体各部分的发光器交替地发光并构成色 彩各异的图案引诱猎物。深海的鮟鱇雌性个体的发光器位于头部上方, 酷似头顶上的一盏灯笼,发光是依靠共生于发光器中的细菌发光。 n发光机制:公认的是绝大多数生物发光是在荧光素酶作用下氧化有机 物荧光素的结果。但腔肠动物水母体内有一种荧光蛋白代替了荧光素。 n海洋生物发出的光属于冷光:生物发光的化学反应中能量不是 以热的形式释放,没有二氧化碳产生,被激活的分子以光子形式将能力

8、 释放出来。人类以模拟发光物质的结构合成荧光素生产出五颜六色的冷 光源灯。 第三节 温 度 补充李冠国P29图 根据海水表面平均温度可划分生 物地理带: 热带:25 亚热带:15 温带:5 (北线),2 (南线 ) 寒带:02 或5 一、海洋表层水温变化 海洋表层水温变化 n日变化:大洋区25 15 南海南部、东海 东部和台湾东部 赤道附近的热 带海区 亚热带种2025 东海西部和东北 部海域、南海北 部海域近岸 温水种 暖温种1220 025 北部的渤海和黄 海海域 中纬度的温带 海域 冷温种 412 冷水种 亚寒种04 10 渤海和黄海近岸 极地海洋及临 近寒冷海区 寒带种 0 两极同源:

9、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海洋生物在系统分类上 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有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 带海区消失。 热带沉降:某些广盐性和广深性的冷水种海洋生物,其分 布可能从南北两半球高纬度的表层通过赤道区的深水层而成为 一个连续的分布。 温度与海洋生物的迁移 n产卵洄游:我国东海带鱼在春季水温上升时从外海向近海移 动并向北,于5、6月份延续至10月份在鱼山、大陈近海和舟山近 海产卵。 n索饵洄游:生殖后鱼群在长江近海索饵,一部分鱼群往北, 有的年份可达青岛外海与黄渤海群体混群索饵。 n越冬洄游:秋末冬初水温下降,索饵鱼群往南洄游至嵊山海 域。随着水温继续下降,鱼群继续南下或向外海越冬。 Q1

10、0 = (R2/R1)10/(t1 t2) Q10一般介于23之间 如一种虾5 时心率每分钟100,25 时400,则: Q10 = (400/100)10/(255)= 2 温度对新陈代谢和发育生长的影响 温度系数: Q10 T 时的代谢速率 ( T10)时的代谢速率 温度与生殖、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1生殖区与不育区: 2有效积温法则: K N(T C) K热常数(thermal constant):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 C 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 zero):发育起点温度 N 发育历期,即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的天数 T 发育期的平均温度 应用:在适温范围内,提高温度可促进性腺

11、发育、繁 殖、生长。 第四节 盐 度 (晒盐的话题) 盐度(salinity):溶解于1 kg海水中的无机盐总量(克), 1000克海水中含有35克溶解盐类,即盐度 为35 ,实际测量时根据海水的组成恒定性规律, 测定海水中的含氯量来换算成盐度。 实用盐度值: 用电导率换算成盐度值,无量纲,即盐度为35 实际应用中可用各类海水盐度计测量获得。 盐度的定义 海洋表层盐度分布 大洋表层水 3436, 赤道海区 34.5 纬度2030海区 36 温带海区: 盐度下降至与 赤道处相当。 两极海区 34 浅海区 2730 红海表面盐度大于4%,因为蒸发量大,死 海?。黑海位于欧洲和中亚之间是世界上 最大

12、的内陆海,表层海水盐度极小 半封闭海区如波罗的海盐度低于25. 大洋盐度垂直分布 次表层(高盐水):从南北两半球副热带高咸表层 水下沉后向赤道扩展。 中层(低盐水):从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表层水下 沉向低纬扩展。 深层和底层水:分别从高纬度和极地低盐低温上层 水下沉后向大洋底扩散。深层水盐度35,温度3 ;底 层水盐度34.6,温度-1.9 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不能主动调节渗透压,体液与海水渗透压相 等或相近,一般不能离开海水生活。 大部分海洋硬骨鱼:能主动调节渗透压,通过鳃把多余的盐排出体 外或减少尿的排出量或提高尿液的浓度,低盐 环境下鳃主动吸收离子,排出量大而稀的尿液 等方式来实现体液与周

13、围介质的渗透调节。(海水渗透压高于体内血液的渗透压,体内的水分 从鳃和体壁扩散到体外,海水的盐分不断进入体内。因此,它们属于低渗压类型,需要进行低渗压调节。调节的 目的是补偿水分和排出多余的盐分,调节途径通过鳃把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常吞饮海水,肾小球退化,排出 的尿量很少,且尿中盐的浓度很高。) 软骨鱼:能主动调节渗透压,提高血液尿素含量来维持高渗透压。(如鲨赤豇和鳐等,其血液的渗透压略高于海水, 血液之所以能维持高浓度,主要是靠储存尿素的作用。尿素本来是有机体应排出的含氮废物,但在软骨鱼的进化 中,反而被作为有用物质重新利用起来了。) 洄游鱼类:1降低体表渗透性(如鳗鲡)2调整肾排尿量(淡

14、水中多排 尿,海水中少排尿)3海水中鳃排出盐,淡水中摄取盐。(包括溯河性的鲑、鳟鱼类和降河的鳗鲡。当它 们在海洋里生活时时低渗压类型,到淡水中又变成高渗压类型。它们的调节途径通过鳃在海水中帮助排盐,在淡 水中又能摄取盐;在海水中能大量吞饮海水;由于体表渗透性很低,通过肾脏功能的调节,可改变尿量,在淡水 中排尿量大,在海水中排尿量小。 论述题:当洄游鱼类从海洋中游进淡水河中,是如何进行调节体内渗透压的?海洋温度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盐度与海洋生物的渗透压 盐度与海洋生物的分布(狭盐性生物与广盐性生物) 1. 狭盐性生物(stenohaline):对盐度变化敏感,如深海 和大洋中生物 2. 广盐

15、性生物(euryhaline):能适应海水盐度剧烈变化,如沿海 、 河口地区生物,洄游性动物。弹涂 鱼、鲻鱼、梭鱼 不同盐度海区物种数量的差异 盐度的降低和变动,通常伴随着物种数目的减少,海洋动 物区系在生态学上的重要特点,是以狭盐性变渗压种类为 主的。 第五节 海流 反气旋环流:南北太平 洋表层各种形成一个以亚 热带为中心的环流 气旋环流 南极绕极流 (一)海流有扩大海洋生物分布的作用 暖流可将南方喜热性动物带到较高纬度海区;而寒流则可将 北方喜冷性动物带到较低纬度海区。 海流也有助于某些鱼类完成“被动洄游”。 (二)海流与海洋生物生产力的关系 海水的辐散或辐聚关系到海洋表层浮游植物所需营养

16、盐类能否得到补充。 海洋中几个强大的暖流和寒流交汇的海区,多形成世界上良好的渔场。 (三)影响气候 黑潮输送热量相当于每秒燃烧38000吨石油。 海流的生态作用 第六节 溶解气体 影响海水中溶解气体含量的主要因素: 各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 温度与盐度的影响,通常是温度和盐度越低,溶解量越 高; 与生物的活动有关。 一、溶解氧(O2) 海水中溶解氧:08mg/L氧饱和度的含义白天水 生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时水中溶氧可达 100140% 来源:大气溶解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 消耗:海洋生物呼吸、有机物质分解、还原性无机物氧化。 表层:含氧量高 400800米处: 最小含氧层 1000米以下:含 量逐渐上升。 黑海地理位置图 n孤立海盆,海水停滞不动,含氧量不足 出现H2S,其最大深度为2104米,而动物 生存的下界只到130米190米,除了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