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3983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体会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围绕新课程标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中从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备课充分 认真备课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做好的日常工作,但是除了常规性的备课要求外,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传授新知识时,教师不急于将定义、定理、公式、法则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直接抛给学生,而是应站在学生的角

2、度,认真设计教案,精心设问,有时教师装作不会,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观察、类比、归纳、联想、猜想等,让学生与教师争论得面红耳赤,最终以学生“胜利”而告终。这时若对一些容易遗忘、混淆的数学知识,教师再设想出一种方法以帮助学生记忆,倘若方法巧妙,就能使学生终身不忘,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时,除了教会学生画数轴以外,教给学生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在中间,大大、小小是无解” ,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果。 (2)讲解习题时,不按事先设计的教案,照本宣科,而是装作不会,与学生一起从各个角度出发,提出一些2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出哪条路走不通,帮助学生排除错误思路

3、;哪条路能走通,但较麻烦,找出麻烦的原因;哪条路是捷径,解题多快好省,帮助学生说清捷径的原因。这样虽然没按设计的教案走,但由于与学生共同探索,往往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解题思路等能点到学生的心坎上,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启发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二、激趣引思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数学中好的素材,结合当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做一些数学游戏,讲一些数学趣闻、数学家轶事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时,安排一个猜年龄游戏:请学生把他的年龄或他父母的年龄乘以4 再减去 7,然后叫他说出所得

4、结果,依此 “猜出”他们的年龄。若某学生所得的结果是 45,通过解方程 4x-7=45,即得出他的年龄是 13 岁。 这个游戏,对于学生来说,在老师猜对几个学生的年龄后,会对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正当他们对老师赞不绝口时,教师告诉他们,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后,他们也能猜出别人的年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因而教学效果很好。三、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首先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一个良好3的课气氛。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气氛和谐,课堂上看不到一张愁脸,听不到一声呵斥,自然教者心情愉快,听者配合默契,这是教学最佳

5、结合的境地。其次,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方式,象上例中的师生共同探讨解题思路的师生谈话法;以学生分组活动为主的分组讨论法,教师要在学生活动中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对学生的研究给予鼓励和肯定等。还有象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和独立探究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三,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际,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差异,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创造一种比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情境。如针对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做游戏、小组竞争、解题比赛等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针对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几何教学时多

6、用直观的几何模型及多媒体演示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有效地把我们的教学由“跟随型” “注入型”变为“创造型” ,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四、科学训练,分层递进 要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收获,我们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基础要有不同的对待。实行科学训练,分层递进的具体做法是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组,并确定各组学生的不4同的达成目标,增设讲练层次,设计或选配相应的启发性问题、例题。习题组成由低到高、由易

7、到难。这样,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如我把我们班的 40 位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水平分为 3 组。A 组是学习习惯好、思维能力强、基础扎实的10 位学生;B 组 24 位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在数学学习的某一方面还需要改进,C 组 6 位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各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A 组学生他们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能力强的特点,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快。而对C 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多台阶,少批评,多鼓励,并设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遇,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减少对数学的恐惧感;当老师讲解完后就由 A 组学生辅导帮助C 组学生,实行“一对一 ”帮教,这种做法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做到人人有所学,人人有所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